杨智慧 孟旭 李心怿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传承和发展的调研,发现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学生形成了文化自信,才能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才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并针对问题提出在高校中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措施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RW2018ZBG021),山东省学校德育研究课题(2018-xd-015)研究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学生,要想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事业融为一体,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其精髓,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探究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尤为必要。 一、当代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的碰撞日趋激烈,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锋更加频繁。大量西方文化的融入,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另类思想,这非常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建设。所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已迫在眉睫。一些不健康的西方文化严重侵袭着我国青少年的心灵,当代高校大学生就是青少年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可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却不容乐观。 为了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笔者通过走访、座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驻菏5所高校以及山东管理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部分外埠高校进行了调研,共发放《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情况的调查问卷》1300份,收回1162份。问卷数据显示,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较好的学生占12%、了解较少的学生占78.8%、几乎不了解的学生占9.2%;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从学校教育获取的占48.4%、从家庭教育获取的占22.6%、从社会教育获取的占18.5%、从其他途径获取的占10.5%。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統文化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1)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一样。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普遍受到农村朴素的儒家思想影响较大,相比较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孝老爱亲、诚信友善、自强自立、担当意识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受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认知和基本认识方面,来自农村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文理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一样。文科学生在传统文化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普遍比理科学生好一些,这得益于中学时代文科学生对中华历史的学习和了解,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实质。 (3)受西方文化冲击,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1999不战而胜》这本书中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西方文化蜂拥而至,而学生们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不能有效辨别好坏优劣,本着对新鲜事物的热情而不加选择、全盘接受。在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时,他们迷失了自我,甚至出现否定、歪曲与抹黑中华文化和历史的事情。这也更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性。 2.高校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然而,还是有极少数教师存在行为不端的问题,比如骚扰女学生、学术造假、拜金等道德滑坡问题;责任心不强、上课迟到早退、不知进取等爱岗敬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加强品德修养和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工夫,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为教师提供全面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平台,弥补不足,让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 3.高校领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重视 高校领导在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成果的研究方面都非常重视,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是以会议的形式传达上级精神,没有具体落实措施。比如没有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中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把传统文化知识真正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没有在学生管理队伍中加入传统文化知识、没有在实践实习和各种社会活动中真正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这制约了大学生对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等中华美德的传承。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1.传承与发展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 中华传统美德在悠悠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中沉淀下来并不断传承和光大,先贤传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最好诠释,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不管是富国安民、道法自然、知行合一的思想,还是自强不息、扶危济困、尊老敬贤的教导,无不是泱泱中华之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之衍生,将来还会以更多的、不同的形式来展现中华传统美德,但前提必须是对其的传承和发展。 2.传承与发展是建设"文化自信"的需要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之一,其中"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大学生,如果不坚持自己的思想文化,而盲从外来文化,就是丢掉了自己的灵魂,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高校之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是深远的,也是建设"文化自信"所必 需的。 三、在高校学生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1.高校领导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通过各种激励政策来鼓励广大师生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各系部量化考核指标之一,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 2.高校教师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全体教师都应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出培训或者自学等多种形式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在工作中通过学习模范教师的实践经验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在大学校园中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让他们从高校管理者身上领会做人的准则。 3.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各高校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应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配备专门教材;二是各高校在思政课程中应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冲击。通过讲述事例、典故,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和荣辱观念引进课堂,增强学生们的感染力和认同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增强文化鉴别力,从而有力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袭。 4.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社会活动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高校可结合专业特点在校园景观、教学设施、学校建筑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学校公众号、校园网、宣传栏、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中注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学生们亲自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开展"讲文明、守规矩、遵法纪"教育活动,"诚信教育主题活动""中国梦 爱国情"演讲比赛等,在活动过程中去反思自己的过失,去纠正自己的行为,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苏娅.对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