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学先修课应谨防坠入竞赛化的窠臼


  日前,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2017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已经在全国110多所中学开课试行。大学先修课程就是让一批"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统一的考试,成绩可以成为大学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主导此事的中国教育学会表示,此举可以推动中学的教育改革,体现了"因材施教"。
  "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有福了。参加大学先修课后,他们不必将时间耗费于早已掌握的高中知识,而能窥视大学的学习内容,满足拓展学习的愿望,这的确是因材施教的范例。
  但对比学科竞赛,可以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适用群体都是"学有余力"的尖子生;教授的知识涉及大学内容;其成果也能转化为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甚至是大学的敲门砖。虽然大学先修课的目的是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状况的需要,可把先修成绩与自主招生挂钩,但一旦处理不当,便会成为追逐功利的新路径,转化为学科竞赛性质极有可能是顺水推舟的事。因此,为避免沦为另类学科竞赛,大学先修课的设计者应谨慎对待。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先修课不能带有实利性,也不是说竞赛就一定有问题,而是这种予以自主招生优惠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先修课的开设初衷遭受扭曲,造成本末倒置。鉴于大学先修课的成绩出色,可以为自主招生加分不少,不难想象,出于上述考虑,部分学生参加先修课,不再会思考从中能学到什么,而是为如何提分冥思苦想。而一旦这种事态向大众化发展,越来越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把先修课当作自主招生的筹码,大学先修课就势必会成为学生欲舍不能的负担。
  就像今天依旧顽强生存的奥数课程,它的接受群体本应是智力较高的学生,然而不少家长却不顾孩子的状况,纷纷把孩子送入奥数课堂,希望通过高智力的游戏来和高智商"学霸"们争夺教育优势。但如此勉强的学习,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焦躁、抑郁、苦闷等,最后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大学先修课一定要坚守住自身的定位,即为"学有余力"的、成绩排在前10%左右或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教育。且对"学有余力"的遴选标准一定要严格,审查一定要仔细,绝不能轻易放松"闸门",让实利性的附件有喧宾夺主之可能。
网站目录投稿:尔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