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木匠发明三圆琴市场前景巨大


  小木匠成教授
  我花了近十年时间,在"雷氏古琴"的基础上,终于制作并创立了"渝派古琴"。选材可谓是川渝两地的结晶,因为是用江津或峨眉山的杉木、城口或巴中的土漆、秀山的桐油、荣昌的夏布做成的。
  我在荣昌的家,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因为亲自设计建造这座房子,我成了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兼职教授。
  那座房子每根栏杆的花纹都考虑过声音的传播。房子有56根罗马柱,60扇门,标志着是我56岁开始兴建,修了4年,一直到60岁才修好。其实房子不是给我自己修的,而是给琴修的。我的家,就是一个规划有序的乐器制作车间。
  我1945年生于荣昌,是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小木匠,如今是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重庆首届艺术大师,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发明"何氏三圆琴",被人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
  从木匠到教授,靠的正是我的木匠手艺。现在,我正用心钻研自己的"何氏三圆琴",要把它做成"人类的第二只提琴"。
  为生计学木匠手艺
  我父亲何荣凯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后任教于四川畜牧学院,母亲毕业于民国时期的国立音乐学院,后成为音乐教师。我小时候的成绩都不错,也很有音乐天赋。
  不过,造化弄人。1957年父亲被打为右派下放到乡下教书,我13岁时就辍学了,只好到乡下当童工。
  在学校打杂,我帮忙看管图书馆,利用这个机会阅读了大量书籍,还常跑到教室外偷偷听课。但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1年。
  1962年,16岁的我拜师学木艺,一年多就出师了。我仔细研究了老木匠做的犁头和水车,并改进,找我做东西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无师自通做西洋琴
  20岁那年,我被荣昌一家机械厂选中,搞模具制作。
  工厂办文艺演出,乐队缺少一把低音大胡,买不到。我想,不如自己照着二胡做一把大胡。找来鼓皮、木料,在车间捣鼓了几天,我还真做出了一把大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把大胡,成了我制琴生涯的起点。
  1966年左右,样板戏开始流行,我开始琢磨起小提琴来。
  我连提琴都没见过,看着图片依葫芦画瓢,四根弦用的是二胡弦。无知者无畏,我跑到川音请专家指正,一个教授试拉了几首曲子,说"还不错"。他转身拿来自己的小提琴,我一比较,脸就红了。人家老教授说,我这把琴顶多是把板胡。
  "模仿不能制作出好琴!"教授的话让何夕瑞茅塞顿开。
  独门秘方,酒窖藏料制出好琴
  此后,我开始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材料学等。学习中,我慢慢发现,木材的选择相当重要。于是,我把卖琴的收入都投入到寻找木材上。几十年来,我跑遍了国内森林,还到过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寻找。最终在西南地区的深山中,找到了很好的云杉和枫木。
  多年钻研,我还总结出了一套独门秘方——用酒窖储藏材料。酒窖里潮湿,酒精分子以及恰当的温度,都给微生物发酵制造了条件,让提琴面板长期在酒窖里"发酵",使其发出的声音更动听。
  我不仅制作出了声音优美成熟的提琴,还在传统提琴的形状上,体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元素,研制出"何氏三圆琴"。
  2003年9月,我进入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我的制琴理论开始指导一批年轻人,系统地学习提琴制作。
  2007年,被誉为"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师中的大师"的克莱默,在试用了我的三圆琴之后说:"我很喜欢这种有东方色彩线条的造型,而且音色也非常适合我。"他甚至还把何氏三圆琴称作"东方维纳斯"。
  荣昌泡桐,做出"纯中国"提琴
  我并不满足。我想让三圆琴更加成熟、完美。中国民乐,在低音部分没有自己的乐器,何氏三圆琴就要奔着这个目标而去。
  用什么材料来做三圆琴呢?泡桐是中国原产,其他国家没有。中国人最先承认泡桐的声学品质,先人就用它来做古琴。重要的是,泡桐在我的家乡重庆荣昌就有很多。
  我的梦想,就是用中国的木料,制作饱含中国元素的提琴,甚至可以称之为"人类的第二只提琴"!
  如今,何氏三圆琴已经在不少地方有了应用。不过,我还准备用5到10年时间,不断改进。
  我现居成都,在荣昌建了工作室。
网站目录投稿: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