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浪漫到可爱的古人们这些诗剑走偏锋竟然有如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明珠,是古人表达志向、诉说情怀的绝佳载体,那些字句优美、意味隽永的诗词读来让人如饮甘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尧典》
  诗词虽然更多的是表达了个人了情感,但是因为才华超绝的人自古在我们这个国度就受到追捧,比如李太白能让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所以很多时候,诗词在人生的道路上,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读罢让人捧腹之余,也能体会下古人的浪漫。
  那年的清明节就注定了的青云直上
  清明节在古代称为"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随公子重耳逃亡却不受功禄的介子推,在古代这个节日时非常重要的,它表达了人们对崇高道德、忠诚品质的推崇。
  唐朝制度,在清明这天皇帝要宣旨赐给臣子榆柳之火,一是和大家共度佳节,二是告诉大家要多向介子推同志学习,忠君报国。但是到了中唐宦官势大,经常能左右天子废立,毫无人臣的自觉。这样肯定有人看不惯,要代表正义出来发声,但是又要注意自身安全啊,所以就只有想办法,读书人的办法肯定比较简单,打不过你我写的过你啊,并且我写的你们这些死太监还看不懂。因此,有位名叫韩翃的诗人出手了,写了首诗,题目很简单,内容也很直白: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诗确实很简单,用词也很朴素,就是说寒食节白天春风吹拂杨柳,到处飞花,晚上走马传烛,好不热闹,一片盛世祥和景象。但其实是对宦官专权贪腐的强烈谴责。
  这首诗当时并没有惊起什么波澜,却被一个看懂了,记住了,那个人叫李适,后来了当了皇帝。而作者韩翃则是继续宦海沉浮,到处当着小官谋生,年纪很大了还在给人当幕僚。有一天一个朋友对韩翃说,祝贺你升官了,"驾部郎中知制诰(皇帝秘书)",韩翃说,别逗了怎么可能,但是,确实是真的。原来这个官职空缺,因为岗位重要,需要中书省提名报皇帝批,报了两次唐德宗(李适)都没同意,后来就直接批示:用韩翃,这下大家懵了,因为朝中还有个叫韩翃的,官职比他更高,后来德宗又特地批示,"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就这样,在德宗朝韩翃终于迎来了人生巅峰,一首吐槽诗,让他恩宠不断,一直在德宗身边参与机密,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关键时候还得自己露一手
  北宗名臣范仲淹在当时就得天下名望,并且不管是在中央担任要职还是镇守地方,他都非常喜欢提拔后辈,为朝廷推荐遴选人才,因此他每到一地为官,属吏们都玩命地在他面前表现,以期能得到范仲淹的推荐。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范仲淹知杭州,有个叫苏麟的巡检(官职名,类似于交通局局长),因为经常在外面出差啥的露脸少,身边的同事们都得到了提拔,就他自己还原地不动,他就想是不是被范大人忘了,然后他想想,范相公也是读书人啊,我也不装了,拿出自己的惊世才华给他瞧一瞧,和同时读书人的范相公一起探讨探讨诗文,不得不说,这个苏麟是个人才,因为他写的这半首诗大家耳熟能详,没错,就只是半首,"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半首诗此情此景,正是恰逢其时,范相公秒懂,没多久就提拔了苏麟。
  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清夜录-宋·俞文豹》
  我其实真只是发牢骚
  同样在北宋仁宗年间,因为仁宗治理天下宽厚,北宗又有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国策,因此舆论环境很是宽松,文人谁都可以骂,骂皇帝也是家常便饭,苏轼的老弟苏辙在科举考试答题的时候就把仁宗给批评了,二十多的士子把五十多岁的皇帝一顿批评,并且还是空口无凭的指责,说仁宗"怠于政事",这不是瞎扯么,但是仁宗胸怀四海,并不怪罪他,反而录取了苏洵。
  另外还有个事更逗,成都有个老秀才估计读书方法不对,屡试不第,科举场上走了好多回都是名落孙山,这老小子不知道是气极了还是吐槽太过,竟然写信给成都知府,里面有一句诗,"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什么意思,意思就是知府大人,替人打工不如自己单干,四川地势险要,可以作为立国之资,煽动知府造反。
  这下把成都知府吓的够呛,立马把这人抓了捆绑进京,封建王朝和谋反扯上关系,家族多少个脑袋都不够砍的啊,仁宗知道后,竟然也和没事人一样,说这样犯不着给他治罪,反而给了那个老秀才安排了官职,让他再也不用考了,不过估计读书人也要脸,这老同志内心也是极度羞愧,官当了没多久就抑郁而亡了。
  帝言:此老秀才急于仕宦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予司户参军,处于边远小郡。其人到任,不一年,惭恧而死。
  这几个古人的小故事读来真是很有趣味,诗词不一定要很高大上,它其实和生活息息相关,它只有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这在无数著名诗人的创作历程中早已体现。古人的诗词就如漫天繁星,每一首、每一句都是珍宝,值得仔细品读。
网站目录投稿: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