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


  【摘 要】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城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妥善解决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使之实现全面的、深层次的市民化转型。由于农业劳动人口的素质普遍较低,其转移再就业必然受到一定的阻滞,在这种形势下,成人教育就必须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不仅要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思想认识和职业技能,还应通过订单式培养而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率,才能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而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成人教育;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4-0060-03
  【收稿日期】2016-11-22
  【作者简介】黄陈(1975—),男,江苏射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和后勤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以推进经济结构上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其中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容之一就是城镇化建设。实现以转移再就业为基础的农民的市民化转变,这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因此,推进城镇化是个全面系统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人口就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等,其中人口就业结构将是核心中的核心,而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不仅是核心中的重点,也是核心中的一大难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和成就,解决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将成为关键所在。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要求 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背景是城镇化,原因自然也是城镇化。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方向是实现再就业。"失地"农民在丧失农民身份的同时,转移再就业转型为城镇居民也就势在必然,甚至是唯一的出路。所不同的是,新兴城镇化建设在内涵上的不同,也将要求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在实质上的迥异性。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到底有何不同呢?
  城镇化建设表面现象是城镇人口不断增多或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本质还在于农业活动比重的下降以及非农业活动比重的上升。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仅包括农业转移劳动力,而且还将之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也就是说,农业劳动力转移为城镇居民不仅要有"广度",而且要有"深度",这里的"深度"具体点说就是居住、生存、保障、和谐、美好、健康和持续。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并将通过城镇化建设而解决好"三农"问题。[1]城镇化建设是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经阶段,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必将产生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再就业,也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2]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是世界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遇到的问题,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向城市转移而实现在城市的就业。有效解决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到城乡建设和协调发展,还将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小康社会的实现。具体来说:首先,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及农业的现代化、規模化发展作用巨大;其次,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对于农民的市民化转型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次,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有利于开阔农民的视野,增强农民的职业劳动技能及综合文化素质,不仅能够满足工业化发展对高素质劳动人员的需求,而且对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当农业转移劳动力被置于这样一个新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他们将在认识上、心理上、精神上、情感上、生活及就业等各个方面遭遇一系列冲击与调整。在一切改变当中,如果就业作为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就不会有新生活的归属。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并非进城打工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一定的现实条件。其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出农业劳动,而这种转移并非仅指劳动空间的转移,如从农村到城市,还指劳动范围或职业类型的转移,即从事非农劳动。其二,由于劳动力转移需要新的职业岗位的提供,那么非农产业的发展就是必要条件。实际上,就本质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转移就业,其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3]且其他产业相继发展起来之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才有了前提,转移就业才有了可能。其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一般都是以城市为目标,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和这一现象恰好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城市劳动就业的保障能力是必然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在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中的作用与目标 1.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难点有很多,外界困难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问题、就业竞争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等。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性使得农业产业一直比较单一,农民除了种植养殖,相关产业延伸几乎没有,[4]而除此以外,农村劳动力再就业的自身限制也很大,这也是探讨问题的重点。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具备适应新行业的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但农村土地分散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进步,导致大多数农民缺少很多从事农业新产业的技术能力。由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过分依赖土地经营也使他们难以具备其他职业技能,更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劳动就业市场要求,致使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很难进入技能性较强的、高层次高收入的行业就业,这种就业能力竞争力的弱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实现,也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造成相当的阻滞。[5]
  2.成人教育在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中的功能作用
  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内外影响因素决定了政府必须从产业调整、社会保障及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工作,这其中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则与成人教育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成人教育是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开展有关成人的学历教育、知识技能学习、职业竞争及岗位培训等教育活动,成人教育重在成人学习者职业发展、生活提高、素质提升的人本观念与城镇化建设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念要求相一致。农业转移劳动力实现再就业的核心与关键就在于转移再就业,这就需要成人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科学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来促进他们的转移再就业。由于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成人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第一,转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转移再就业的意义;第二,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职业技能以及城镇化环境下的适应生存及竞争能力;第三,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及市民化意识,使农业转移劳动力不仅实现角色的转移,还应实现素质能力的转移和精神价值的转移。
  3.成人教育在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中的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化率的逐步提高显然也造成了更多的农业劳动力面临转移再就业的关键问题。尽管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城镇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纳更多就业人员,但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必须以再培训为前提。同时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培训又不同于传统市民的上岗或职业培训,农民的转移再就业不是职业能力的增强,而是职业形式与内容的转换,并伴随市民化角色的本质演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中的目标定位必须"高着眼、低起点"。"高着眼"是指:一要强化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市民意识,二要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市民素质,三要增强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新职业技能,四要培养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岗位竞争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使农业转移劳动力以职业转移带动角色转换。"低起点"是因为农民的市民意识、综合素质及非农职业技能比较低,成人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取得培训教育的实际效果。包括:一要根据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二要根据农民的认识方法实施培训,三要抓好成人学习参与率及实效性,使转移劳动力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转移再就业发挥切实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有效策略 1.提高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的思想认识
  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而是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所决定,即人的能力和素質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因素。[6]这一认识不仅是成人教育所应持有的理念,也是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实施农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所应持有的观念;特别是对于农业转移劳动力来说,它不仅决定着如何实现转移再就业的问题,也深刻影响到转移再就业的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思想认识的变革与发展,任何表面的变化都不会产生实质性的跃升。因此,成人教育在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城镇化变迁的主体——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思想认识。首先,应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对转移再就业的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转移就业不仅是变化所致,也是发展要求,转移就业的深层意义还在于国家、社会及个体的发展,是进步的标志与象征。其次,应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对转移就业培训的认识。转移就业培训不仅仅是转换谋生方式这么简单,促进农业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职业型"及"现代型"公民转变才是本质。[7]再次,应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农民要成为新型职业人,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就必须认识到职业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2.加强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职业培训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还有4亿之多的规模,是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这要依赖于转移的质量和水平。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缺乏从事非农职业的必须技术能力,必将影响到其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实施,对整个城镇化建设也是不利的。因此,成人教育对尽快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起到核心作用。首先,成人教育应加大教育模式的开放力度,适当降低入学门槛和培训收费标准,为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农业转移劳动力提供新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使转移劳动力尽快适应职业转型的形势要求;其次,成人教育应根据区域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和产业发展特征,对转移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并遵照市场规律与供需要求实行选择性培训,以满足不同职业需求者的培训需求;再次,成人教育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工种为农村劳动力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并保证培训就业合格率。[8]
  3.以订单式培养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率
  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核心与关键,但也是一大难点,这与农业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实施困难有很大关系。就自身因素来讲,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难除了缺少职业转换的技术能力,其思想意识的不足也是重要因素,对于城镇化建设的不理解以及自身转型的不适应使得他们很难满足人力供需市场的各种规则与要求,不善于参与市场求职、缺乏必须的用工信息都让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处于弱势,自然不利于转移再就业的变化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教育不仅要担负起职业培训的职责,还要通过职业素质教育来增强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意识和上岗竞争能力,以最大程度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率。一方面,成人教育通过和企业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术工人,使技能培训和岗位就业统一起来,从而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率;另一方面,成人教育通过和职介机构的密切合作来获得市场人力需求信息,并根据具体需求对转移劳动力进行培训,以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再者,成人教育还可以通过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络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宏观调配,以政策性的方式促进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从而提高转移再就业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忠玲.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4(2):71—72.
  [2]杨斌权.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EB/OL].http://www.clssn.com/html1/report/12/1423-1.htm,2015-04-27.
  [3]陆小雪,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18—320.
  [4][5]田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途径探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4(4):11—12.
  [6]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40.
  [7]何爱霞.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44—145.
  [8]李微.关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管理者,2012(5):134.
网站目录投稿:尔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