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韩信和萧何并称"初汉三杰"。早年,张良在鸿门宴上力劝刘邦卑辞言和,这才使得刘邦能够全身而退。此后又多次利用奇谋帮助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最后一统天下建立汉朝。晚年的张良并不迷恋权位,选择明哲保身,实际上张良还是担心自己会步了韩信的后尘。有很多人还会问,韩信被害时张良为什么不劝阻,实际上当时的情况张良已经没有说话的份了。张良身体一直就不是很好,等刘邦天下初定后,张良就以多病请辞,在家闭门不出。张良是一位对自己前途十分敏感的人,他懂得何时应该迎难而上,而是应该退居二线,所以刘邦和异姓王之间的斗争中,张良很少参与,皇室内部出现的各种争权夺势,张良也都是能避就避。 刘邦晚年曾有更改太子人选的打算,准备废掉吕后之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为新任太子。这件事还在朝中引起群臣起谏,但刘邦依然没有悔改的意思,吕后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去找张良商量解决之策。张良也觉得太子之位不便轻易更改,也忌讳废长立幼,但光用嘴说可能很难产生效果。所以就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只要"四皓"出山必定可以让刘邦回心转意。 果然如张良所料,刘邦在见过"四皓"后便放弃了更换太子的想法。此后吕后也是更加敬重张良,同时也欠了张良一个人情。按理来说,张良帮了吕后这么大一个忙,等吕后之子上位后张良肯定还会被重用。但张良却没有这样想,依然决定辞让,张良为何内心如此不安呢?其实就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韩信、彭越等有功之臣的悲惨下场。 帝王之心不是一般人能够揣测的,可能今天还让你笑,明天就让你哭了。所以张良担心这些人的命运会在自己身上重演,所以自觉告退,专心静居修道。其实张良和韩信的交情肯定也不浅,看到建国功臣最后是被自己人害死,内心难免生出一股凉意。如果他帮韩信说话,会让吕后的境地变的十分尴尬,可能他自己也会被视为异己,搞不好就一并被铲除了。 总之张良的性格决定了他虽然具有王佐之才,但适应不了尔虞我诈的朝堂斗争。所以明哲保身对于张良来说,应该就是最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