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工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现实中,各大技校存在重视专业能力,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人文素养教育的推广。本文以当代技校的语文教学为线索,浅析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 关键词:技校 学生 教师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较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首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及高尚的徳性修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顺其自然地输出,进行人文教育。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受体分析 技校的学生多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才选择技校的,这就意味着学生整体的资质不高,学生对人生消极,在学校得过且过,把青春时光花在上课看手机、睡觉,放学进驻网吧等娱乐场所。虽然他们智商不低,但情商不高,自我约束能力和纪律性比较差,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和毅力不强。如果语文教师不结合实际一味给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不解决思想问题,那么这样的教育只能说是失败的。语文作为一个"万金油"学科,教师要"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对人生的意义,来体现语文教育教学的作用。 2.教学主体分析 很多教师把教育的失败归咎于学生素质不高,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教师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职责。三字经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生养孩子而不去教育当然是做父母的不是,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严格则是老师的不是。学生是否教得好,学生自身、老师、社会和家庭都有责任,仅仅把教育的失败归于学生是错误的。 在一些技校中,因办校规模小,资源配置很不合理,非专业性的语文教师教语文的现象普遍存在。技校对教师配置随意,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学的忽视。有些教师"身负重任",工作量大,对教学也是应付了事。有些教师教学理念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照本宣科,"满堂灌",缺少互动交流,自身语文教学理论的滞后。 身为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厚德载物,让自己变得有魅力,学生才有兴趣接受教师的传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喜爱上老师的教学方式,学业就会长进,教育才能成功。 3.教学载体分析 就笔者学校所使用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语文》来看,教材选文均为精品,例如第五版上册中的部分课文,是历久不衰的名篇,但与当今还是有历史间隔,总之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选文并没有考虑到技校生所该有的职业性特征,比如课文缺少有关高技能人才事例的文章,介绍生产流程的说明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文等。该有的却缺失,怎么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着想?若教材编写者对技校语文教育培养目的比较清楚,教材的编写也就会更加切合实际。教师也应注重课本,将课本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文化、知礼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意义 "我们不能只懂科学知识,还要有人文素养,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在人才的成长中是相得益彰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素养,这样成长起来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技校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三观",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等方面的 能力。 人文素养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技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人文科学教育,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技校语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其自身的综合能力,使感情、思想、精神等诸多方面得到提升,最终提高和实现自身价值。总之,技校的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的人。 三、结合实际,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 国家重视教育并在时代背景下不断改革深化,技校语文教学不断提升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语文学科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教学中必须突出人文精神。那么,怎样将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呢? 1.运用多媒体平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人文情怀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它有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放及共享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汲取对学习有用的信息资源,不仅可提升兴趣,而且自身知识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语文》第五版上册第6单元的现代诗《雨巷》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中诗人借物抒发的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欣赏相关图片和音频,并分享内心的感情。这样的分享,不仅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讲授第七单元感悟古风《雨霖铃》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创设情境、趣味导入"的情景教学法。即打开课件,映入学生眼帘的便是一古装窈窕淑女,俯首拨弄琴弦,随着音乐声起,接着一幅幅画面伴随相应文字徐徐展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无语"……这样,全文的内容便能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的享受中初步领略诗词内容与意境。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获得直观感受,引导他们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激发学习兴趣,丰富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重视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里面,很多是人文教育的好教材,可通过历史人物、事件,歌颂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中华传统美德。教师若能将这些内容运用好,学生可得到直接的人文素养熏陶及教育。 譬如在讲《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时,在确立教学目标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教师把握文中的贤哲人——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等和普通人的事例说明,即无论是谁,他们在生活中都可以有信仰有追求。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上的一种理念,即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自我精神世界的营造。教师这样授课,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在讲《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发音频,让学生品味红柳树,让学生在大脑里描绘红柳树的壮观样子,最終体会红柳树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但是,当今的人却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毁灭了红柳树。这样"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不仅结合了实际生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本与实际结合,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的培养和人文的教育。 譬如在讲感悟古风专题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3分钟自由朗读时间,接着请两三位学生起来朗读,老师在他们朗读完后,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范读。教师一定要用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情感感染学生,以此展示词的丰富内涵。教师用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跟学生交融,怎不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心弦?学生的学习激情上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宏伟气魄,让学生感受自然山河的阔大壮美,这样教师就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及人文情怀的交流。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道德熏陶的重要前提。学生在真善美的熏陶背景下成长,自然会成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3.以师为根,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不然怎么给学生"一杯水"?在注重专业能力的同时,必须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多读传统经典、多读教育著作、多读教育报刊,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教师的言谈举止、性格爱好、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学生的心灵、人格和灵魂等都是依靠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来潜移默化的。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教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总之要使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热爱同学。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具备优秀人文素养,在教书育人上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母语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徳,还要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综合能力良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明星.职业教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4. [2]王宏,马春龙.浅析技工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J].考试周刊,2015(20). [3]张芳.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J].素质大讲堂,2009(2). [4]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