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那些天涨粉的大牛不会告诉你的事


  微信裂变人人都在说,操作方法论、工具也人人都在用,看到刷屏的裂变活动自己照着做效果也不好。本文作者用自己在「微信裂变」的践行和思考,来告诉大家为什么会效果不好以及如何做增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上最难的事,不是遇到问题没有方法;而是给了咱们方法,照着做却没效果。
  比如最近我在研究和践行「怎么在微信里裂变增长」,操作方法论、工具,网上一搜一大堆,但自己就是做不出效果。
  这种「脑子会了,手不答应」的事儿,其实是个普世问题,叫「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
  不过我认为,其实还是「脑子不会」,不能甩锅给手。
  所谓的「脑子会了」,不是只懂操作顺序就行,而是清楚地知道:
  1、每一部分的逻辑关系;
  2、重要性排序(什么最重要)。
  这篇文章,我会用自己在「微信裂变」的践行和思考,来试着说明。
  1
  把事情做到点上   拿我自己举例,我给母婴号做裂变涨粉,就去市面上搜一些吸引家长的东西,比如:电子绘本、哄睡音乐、某早教机构学习资料、亲子游戏等做奖品,先搞定裂变钩子。   接着再买个第三方裂变工具,设置规则,搞定海报,就开始裂变。   但活动结果却超打脸,别说裂变了,连参与的人都很少。   当时就崩溃了,要知道,光一张海报,我就参考了大量方法论去搞怎么一点效果都没有?   后来想明白了——没抓住关键节点。   比如买卖股票,操作方法清晰直观,还有大批的专家提供交易方法,但即便咱们对流程超级熟悉,也不一定能挣到钱,因为最重要的是「要选有成长性的股票」。   股票选对了,后面的操作、市场信息、方法论才有价值。   再比如学开车,那可是有专门机构(驾校)教咱们方法论的,一步一步非常清晰,但自己上路还是各种问题。   因为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要「慢」,速度慢才有反应时间和空间,不然看再多技巧也没机会用。   写作也是一样,写作方法一大堆,但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第一句没抓到读者吸引力,内容结构再精妙、语言再风趣,也没用,因为读者看完标题直接跑了。   所以,知道每个环节的方法论不够,还需要理解整个系统中,要素的逻辑顺序,以及他们的重要性排序,这也是大牛们常说的——做事情要做到点上。   那「裂变」里有哪些要素,它们的逻辑顺序是怎样的?   2
  产品、流量、转化率   如果我们围绕「裂变」去拆解要素,关注点会落在海报、层级设置这些事上,这也是大多数讲「裂变」的文章,会涉及的部分。   但其实再往下挖一层,我们会发现「裂变」其实只是「做流量」的一种手段,它有更重要的前置任务要做好。   这里借用梁宁老师的观点——互联网的基本商业模式,其实就 3 个关键词:产品、流量、转化率。   即,给一个产品,找一片流量,通过在流量里销售转化,最终挣钱。   这就像是咱们有一把好种子(产品),得去找个田才能种出来,进而收获粮食(挣钱),即通过产品找流量。   或者咱们已经有块田(流量),就要想想种点什么能养活自己,即通过流量找产品。   而我们要做的「通过裂变搞流量」,讲白了就是「通过产品找流量」的逻辑,裂变只不过是获得流量的手段之一。   所以,从获得流量的角度看,裂变的逻辑链,应该是先有产品,再通过产品裂变更多流量,并最终转化盈利:   这才是整个「裂变」的逻辑链。   现在我们有了能够跳出海报、裂变规则这些环节的「更大的模型」。   自然也不难发现,「产品」作为「裂变逻辑链」的第一步,一定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   3
  好产品最重要   之前看李叫兽的文章,有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只能帮用户,完成他们本来想做的事情。   裂变也是一样,如果用户本身不想要你的产品,那么你的海报和裂变流程,设计得再厉害,也没人参与。   用户对产品的欲望,是扣动整个「裂变」活动的扳机。   这就好像打王者荣耀,驱动玩家花钱或分享的,不是海报多漂亮、流程多流畅,而是他们真的想要某个皮肤、某个荣誉(产品)。   再比如去年很火的《新世相营销课》,本来产品就稀缺,大家想要。   现在新世相还给你一个福利:只要我们把活动分享出去,有人通过分享链接购买课程,那咱们不仅有《新世相营销课》,还能分销挣钱。   新世相让用户更低门槛、更刺激地获得他们本来想要的东西,那还不卖爆。   作为「裂变」设计方,我们要做的,一是搞出好产品,二是在用户获取好产品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帮我们传播。   甚至可以认为,「裂变」就是一场「共赢交易」,我们用好产品、低获取门槛、分销挣钱去满足用户;用户得到好处,并帮咱们分享传播。   而一场裂变活动没效果,可能是因为海报丑、流程烂,但更可能是产品不好,用户不想要,咱们也就没法驱动他们做「交易」。   OK,知道了「裂变逻辑链」,也找到了最重要的节点「产品」,剩下就是改进过去的行动。   4
  改进行动   现在,带着「产品最重要」的标准,来复盘一下文章开头,我的母婴裂变活动,不难发现——活动的奖品(裂变产品),不是从用户要什么出发,而是从我能找到什么还不错的免费产品出发。   电子绘本、哄睡音乐、某早教机构学习资料、亲子游戏等产品,符合妈妈们的需求,但绝对不够好,没有那种「看到一定想要」的冲动。   所以,找到能打动妈妈们的东西,非常重要。   因此我做了一份调查问卷,找一些核心妈妈做调研,问问她们,曾经薅过什么印象深刻的羊毛。   然后,在淘宝选一些高销量的实物产品(因为价值更容易被感知),并在妈妈群里做 AB 测试,找到妈妈们眼中的价值硬通货(不一定真贵,但要显贵)。   最后定下 2 款产品做奖励,其他不变,重新开始裂变活动。   果然,拉新效果提升巨大—— 每 1 个老用户能帮我们带来接近 4 个新人。   不过说来奇怪,既然「产品」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多讲裂变的方法论、文章里都不讲「产品」呢?   5
  总结   大牛们不讲「产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有了。   大多有裂变需求的主体,都是已经有款不错的产品,想把它卖爆。   因此大牛的文章,都是从「给某个产品更多流量并寻求变现」的角度来写,好产品已经是他们的默认前提。   但对于「为了涨粉而做裂变」的自媒体来说,因为没有产品,就变成为了流量而做流量,为了粉丝而涨粉丝。   这样即便是最后通过羊毛党涨了粉,也不过是间接给某些淘宝店卖货而已。   钱都进了人家口袋,我们只攒下了微信公众号后面的粉丝数字,当然,这是后话。   讲回来,如果不知道整个「裂变」系统各个要素的逻辑关系,以及重要性排序,咱们是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文章、方法论里的,因为别人默认的前提,咱们都没有,也就根本找不到核心问题。   所以梳理逻辑链条非常关键。   好在「践行」本身,就是帮我们判断「什么最重要」的过程。   但不做,永远没法矫正。共勉
网站目录投稿: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