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半小时来到咨询室,看看水杯和水是否已经准备好,通风是否良好,室内是否整洁,然后平静一下心绪,准备接待来访者。然后,接到来访者电话——我有点事,来不了了。 那一瞬间的情绪,相信每个被放过鸽子的咨询师都能体会。 尤其是新晋咨询师,初期个案量不多,也就格外认真和重视,来访者临时失约,带给咨询师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心理层面,而非时间成本或人力成本的损失。 那么,咨询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来访者为何会失约。 初听上去,这个问题实在太过无稽,失约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虽然未必真的是来访者所说的那个原因,但无论如何,来访者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突然出现时间冲突,也在情理之中,哪怕没有任何原因,就是不想来了,那也是来访者的自由。 如果答案这么简单,作为咨询师的你,又为何会失落和郁闷呢? 正如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工作的重点永远不在表面的事件上,而是事件背后的情绪、关系与模式,那么,来访者的失约行为,同样也蕴含了些什么,并且,被咨询师感受到了。 猜想一下,失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原因,大致可能分为三种: 第一种,后悔了。 心理咨询,虽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在目前阶段,大众对它还是有一定误解,最常见的就是认为心理有病才需要心理咨询。当被一些烦恼或负面情绪困扰,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来访者在某一个瞬间,也许真的下了决心来寻求心理帮助,但在内心深处,始终以此为耻,于是,即便理智选择了预约,那种深埋在意识深处甚至潜意识中的"病耻感",可能会使来访者陷入一个新的冲突,焦虑不安,内心隐隐盼望预约从未发生过,于是,心理防御机制启动,现实中的各种事件,就成了很好的"合理化"工具。 第二种,害怕了。 心理咨询,免不了会谈到一些非常私密的想法或事件,这位咨询师是否值得信任,专业能力是否足够,泄密可能会有多少,往往会是来访者咨询前在脑中盘旋的疑问。即便这些疑问都获得解答,来访者依然会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她是否有勇气在咨询师面前坦裎最真实的自己,去讲述最不愿提及的秘密?这种害怕,同样会使来访者犹豫徘徊,望而却步,最后找个理由躲起来,不愿在咨询师面前出现。 第三种,控制感。 心理咨询,是有严格设置的,咨询时间的确定,相当于咨访双方的契约,是建立咨访同盟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来访者试图打破设置,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失约、迟到、要求延时等等,这可能与控制感有关,即,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来访者可能会以此来试探咨询师的底线,或通过时间的单方面变更来实现对咨询师的控制,并观察咨询师的反应。 以上是最为常见的可能,同时也会存在更多的其他的原因,或兼而有之,这里就不一一赘诉,而咨询师如何处理,才是本文着重要探讨的内容。 第一,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宽容的语气对来访者的失约表达谅解,如果之前有过取消咨询的相关约定,来访者未在指定时间提前通知,根据当时情况,咨询师也许可以简单地提一提,指出对方的违约行为。 第二,咨询师需要察觉和分析自己的情绪以及程度,先分清哪些是失约带来的,哪些是自己内心的,之前有没有类似的事件触发相同的情绪,然后记录下来。 第三,回忆整个与来访者接触和预约的过程,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一个假想式评估,同样记录下来,并可以在下一次咨询中进行讨论,看看是否有可能是来访者的一种行为模式,或者,可以谈谈当时发生了什么,来访者当时的心态与考虑,也许能够获得突破口。 第四,在前期的预约或咨询中,对于咨询师的专业性和保密度,需要透明、诚恳地对来访者进行细致解释,尽力缓解来访者的忐忑,并给予来访者选择上的尊重。 第五,咨询师也许可以将"心理咨询普及"作为自己专业工作的一部分,以分享、授课或写文的形式,尽力让非专业人士知道,心理咨询是一种心理健康保健,处理的是正常人的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不是精神科医生,没有处方权,无法治疗心理疾病,即便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为病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那也是在医疗机构中,大多数时候,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是帮助来访者处理一些日常困惑,或通过评估察觉疾病的苗头而进行转介,来访者完全可以将心理咨询当作个人保健项目,协助自己更好地生活。 综上,来访者在获得咨询师帮助的同时,也在帮助咨询师工作,即便来访者临时失约,咨询师通过观察与觉察,同样可以获得反思和启发,站在专业角度,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作者:应飞,壹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咨询预约链接:http://www./zx/7279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