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腾讯传》,有不少感悟,我简要分享以下四点,当然每一点展开都可以单独成文。 1.腾讯在互联网产品盈利模式上的探索和贡献同样不可忽视,甚至更有价值。几乎所有人将目光聚焦在腾讯的产品,似乎任何公司拥有了QQ、微信这样的产品都可以大获成功。我们都知道,QQ和微信都是模仿的结果,QQ模仿了ICQ,微信模仿了kik,结果前者要么死掉了,要么默默无闻,后者却都成功了。 张小龙在吴晓波的采访中,将QQ和微信成功的原因归结为用户体验,我不太赞同,我认为这种说法忽视了腾讯另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产品变现能力,也就是基于互联网产品构建盈利模式的能力,ICQ正是因为没有找到盈利模式而死掉的。大家想想,QQ即使有极致的用户体验,如果没有及时找到盈利模式,也难逃死亡的厄运。我们通过"梦网"项目由于政策调整对腾讯的打击,以及QQ秀产品大获成功看出腾讯的忧虑和兴奋,看出探索出盈利模式前后腾讯截然不同的发展状态。 2013年5月,已经退休的腾讯前副总裁刘成敏对吴晓波说:"腾讯在手机端的布局和投入比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要早,而且要早很多年。当年乔布斯的iPhone还在实验室里,很多人看到了智能手机的未来,可是谁也不知道它将以怎样的方式引爆,我们是被逼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2.好产品依然需要凶悍的推广。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以为腾讯只是将产品做到极致,不需要怎么推广就获得了海量用户,所以大家就觉得,我只需要做出一款牛逼的产品就能成功,结果产品做出来发现并没有多少人使用。诚然,好产品非常重要,但依然需要重视推广。实际上,腾讯在产品推广上依然非常生猛,当时QQ与51大战时,双方争夺中国的每一个网吧,给网吧冠名、赠送礼品,互撕对方的海报,甚至双方动手打架,达到了贴身肉搏的地步,有点类似于近两三年打车和外卖地推人员大战。 3.好产品一定是运营出来的。大家印象中阿里的运营很牛,腾讯的产品很牛,实际上腾讯的运营也很牛,尤其在数字化运营方面,有可能是国内最厉害的。从2005年开始,马化腾就要求各业务线的主管给他和张志东每天发送一封反映业务指标数字的邮件,内容包括包月用户是多少,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跟上周同日比,或跟上个月同日比,分别升跌了多少,有什么异动? 腾讯甚至把各个产品线上的用户体验人员,全部拎出来成立了一个公司级的部门——用户体验与研究部,达到了近百人的规模,从战略的高度来建设。在成为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后,腾讯所掌握的用户数据量日益丰富,挖掘这些数据成为腾讯后来在多元化业务扩张时屡试不爽的重武器。有分析人士甚至说,数据挖掘才是腾讯最具门槛性质的技术。 4.马化腾对未来的预判非常高瞻远瞩。2010年12月5日,也许是经历了3Q大战,马化腾更有危机感,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更加敬畏,那天的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中,马化腾做了"关于互联网未来的8条论纲",后来被媒体归纳为"马八条"。 在八条中,在我看来,第二、四、五、六、七条实际上都在谈产品和服务,甚至谈IP,这可是最近一年多才大热的话题,现在依然还是趋势,读后感五年前马化腾就已经提到,而且真刀真枪投入做了很深的布局。从腾讯文学、动漫、视频、游戏、电影等全方位打造自己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布局到现在才开始慢慢释放价值,真正的价值还没显现,从这个层面讲,腾讯的市值依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马化腾讲到:"你拥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渠道。外界一直对腾讯有一个误解,说我们的核心价值就是QQ,有渠道。其实,我们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这个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全力打造产业链的价值源头,也就是说你要有很好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应用。"马化腾还谈到,腾讯通过一个客户端获取大量用户,并将其作为渠道为用户推荐产品和服务,这种故事将不再存在,在互联网中,渠道强势的时代迟早要过去。 当然,除了这四点,马化腾的产品哲学以及腾讯在产品方面的建树毋庸置疑,即便早有了解,再次读来依然有很大的触动。有些东西历久弥新,尤其是涉及到人性层面的东西,腾讯无疑在这方面找到了感觉,甚至用做产品的思维来管理团队,经营公司,保持公司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另外,腾讯创始团队的创业精神,公司的人才建设、企业文化塑造等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值得大家好好阅读。在国内经济下行、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的大环境下,希望这本书能点燃或启发一些人,或许会助推新的商业领袖诞生。 最后,感谢腾讯和吴晓波出版此书,感谢他们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贡献,感谢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认真阅读是对其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