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举制度曾经在我国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只为一举中榜,而其中由于宋朝皇帝重视文人和权贵,相比其他朝代的科举制度更具有特点。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改变了原本的为考而考的本质,在选拔人才、招贤纳士开辟了新的通道,提高了從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对舞弊夹带有更严苛的审查。正值高考之际,研究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也有了特殊的意义。本文就其中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以求更加深入的了解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关键词:宋代;科举;考试 我国现代高考制度是由古代科举考试演变而来,高考与科举考试相比科目更多形式也更丰富,但是总体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用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科举考试曾经盛行了多个朝代,从唐朝开始直到清朝,其中宋代科举考试作为初步成熟的科举,有了更加完善和进步的制度保障,君王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对当时科举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纵观历史,可以说宋代的科举是隋唐的进一步改良,却彻底改变了后世对选拔人才的规则,是非常值得研究和讨论的,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为我们现代高考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宋代科举考试的类别 按照科举的字面含义可以解读成按照科目推举人才,宋代的科举就包括了贡举、制举、武举和童子举等:贡举指官吏向君王主动荐举人才,三年一科,宋代被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我们经常能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制举是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而且是不定期的待诏而行。武举其实不只是武艺比拼,还有军事理论部分的考试,武举考试有两科,分别是平等科与绝伦科,前者是倾向于武艺高超者,后者则需要文武双全的人才。童子举是科举考试中特为少年应试者所设的考试科目,宋代规定参加的孩童不能超过15岁,并且能通经及作诗赋者均可应试,这种考试制度相对随意,毕竟天才少年不是经常能出现的。这几种宋代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和常规的就是贡举,实行的时间长,所推举的人才也最多。 二、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化和影响 宋朝的科举制度基本延续了唐朝的形式,由于唐朝的盛世,让唐朝的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受到了影响,唐朝有多元化的方式引进人才,经济、政治、外交和文化都达到了鼎盛,而宋朝的皇帝更注重权利和制度,强调人才的专业性和官员的素质,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改良了上一代的科举,这样的改革给当时的社会、文化、民风都产生了不小的作用,甚至还波及周边海外国家,在欧洲也有相关文献的记载。特别是官场的用人,宋代科举可谓是当时最先进的选拔制度之一,成为了中国历史文明的又一璀璨夺目的瑰宝。 三、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 1、放宽条件,扩大招生。隋唐的没落,让宋代帝王懂得了人才的可贵,亟待用人的宋太祖求贤若渴,希望能够通过放宽考生参考资格,较少各种限制,最大程度的吸引人才来参加考试。不仅对于考生的身份、品行、职业、地位等等前人制定的限制一一放开,还扩大地域限制,带有一丝"英雄不问出处"的豪气精神。这样大张旗鼓的提升科举考试的地位,让许多本没有资格和条件参加考试的学子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社会各阶层对当权者的认可。"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终于来临,世袭制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一时间报名参加科举考试社会底层的学子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今天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等。而这一举措也让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科举录取人数最多的朝代,当然录取的人多,落榜的也不少。宋朝的开明和惜才再一次体现,为落榜15次的年级较大的人设立特奏名考试,授予录取者授予虚衔,没有实质的职位和权利,作为一种鼓励嘉奖学子。 2、加强监管,公平公正。封建礼制的宋朝,对于做人的诚信非常看重,因此在防止考试作弊方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首先,在资格审查时,考生与考官如果有沾亲带故的关系或者其他关联,一律需要错开避嫌,不能让两人在同一考场上碰面,防止考官故意放水或帮助作弊,这种方式被称为别头试。其实这种情况在隋唐时期也有,而宋太宗更加认真的将其定为硬性规定和制度,保证了其他考生的公平。 其次,推行锁院制度,考试泄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任何一项考试都倾注了无数人的辛勤和汗水,但是考试内容的泄露事件层出不穷,中晚唐时期开始要求考官在科举考试期间,不能离开贡院,不得与外界包括亲属有任何的接触,甚至会将整个贡院锁起来,派专人把守。宋朝更进一步要求考官要随机挑选、临时委任,让各考官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 第三,是宋朝发现了前朝科举中批阅时的舞弊现象,提出弥封和誊录,让考生试卷上的姓名、身份等关键信息用纸糊住,誊录则是让其他官员把学生的考卷重新誊抄一遍,防止批卷的官员通过字迹认出考生,这两种方式都意在防止批阅官故意让考生中举,也能从根本上阻止贿赂科举官员的发生。 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宋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神宗时,废诸科,另设"新科明法",元祐时废,绍圣复设延续至北宋末,南宋绍兴年间一度复设。武举、童子举也算是比较特殊的科举形式,而制科则分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分设六科,神宗时罢,元祐复设,绍圣时再废,另设宏词科。元祐时曾设"经明行修科",实同制科。南宋复设制科,设博学宏词科,南宋末改称词学科。可见宋代的科举制度不是一种我们所理解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死读书就能考取的,它深谙儒家思想,推崇对诗书礼义,而王安石又提出新学派,以更为新兴的概念加入宋朝科举,使得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更为完善。多样式的科举考试内容,也为宋朝各行各业、各类人才的齐头并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其实,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现代看来都可以说是非常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4、直接任命,平步青云。我们常说高考改变命运,但是作为科举制度顶峰的宋朝,这句话才是真正的得到了应证。由于放宽了考生的参考条件,许多出生卑微、家境贫寒的学子,在寒窗苦读数十载后只要一举中魁,便能够立即获得官职得到任用。而且及第越高,所获得的官职也越高,殿试第一的甚至可以权平大臣,参与国事,而官员的俸禄也是吸引考生学子的重要原因。众多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发生在身边,促进了更多的读书人的热情,学生们永远报考,积极备考,让宋朝经过了很长久的太平盛世。 四、结语 总之,每个朝代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宋朝的科举最终也是为国家政府所服务的,而作为学子的最终目的也是成为国家的栋梁。在研究宋朝的科举制度的同时,也是对现代选人用人制度的一种映照,我们学生更应该从中体会到古代考生的不易,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 周宝砚.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J].世纪桥,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