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所著的《寻找优势》一书中说到:经营最成功的企业,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 企业在经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问题,一些员工离职时,即使给予他再高的待遇,仍然无法挽留他的心,为什么呢?因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不只是靠劳动合同契约来维系,不能仅仅是待遇留人,还需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这就是一种心理契约。考虑到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否工作快乐等,员工以此与企业形成一种心理契约,即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愿景和追求,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宗旨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责任并自主经营。 如果员工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虔诚的信仰,找到知音和同志,也就找到了自我,更不会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与老板"拜拜"了。 如何建立让员工虔诚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继而提高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呢?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成熟和成功的宗教文化,比如基督教文化。 标准化、流程化的文化:基督教有《圣经》,在宗教中,信徒一起诵读经书,每个人都能够熟记心中,并融入了行为。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经"就是核心理念体系,是一种标准化的理论工具,这些内容要记录在《企业文化手册》,便于全员操作执行。 企业提倡哪些,反对什么,宗旨和目标是什么,这些都要明确在"经"中体现。从《企业文化手册》中,员工明确知道企业的远景和实现目标的战略,并能够按照标准流程来执行,同时也能够感受在《企业文化手册》所记录的荣誉中带来的荣耀。 有了"经"并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念"和照此执行。比如,基督教每周的做礼拜时要读经和解读每章节的意思,教徒祷告时反省忏悔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圣经》的教义。因此,对于企业的"经",必须内容明确,同时体现人本思想,企业应思考自己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是否承接企业的战略,是否便于员工执行。 企业可以通过抓案例、树典型、讲故事、做活动等举措将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通过制度完善和经营机制搭建等做好保障,相关内容通过板报、刊物、广播等载体进行推进。 形象文化:基督教有竖立十字架的教堂,这就是吸引目标群体关注的场所或形象,体现了信仰的实物与象征。 比如企业所作的CIS系统设计来吸引用户,塑造企业精神来凝聚全员的共识、建立免费的博物馆等场所来展览企业的软实力以及硬实力等。比如奔驰博物馆展览历代奔驰车,这些车辆被抹得干干净净,很多参观的人看了后说:"过了一个世纪的车还这么新,我也买一辆也能用上一百年。" 当然对于每个行业的形象文化都要因地制宜,而且也要不断创新。企业不同的战略时期,企业精神和作风的内容是不同的。同时,CIS形象的再造,也让企业的形象焕然一新。 传道者文化: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中层干部与高层所承担的企业文化建设责任有所不同:第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共同参与企业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的制定。第二是总结管理的教训,复制优秀的模式,确立企业运营准则,并在行为上带头执行。第三是自上而下起到宣贯核心价值观给全员的责任,这样才能让文化融入制度建设和流程建设之中。 真正接触员工的是中层管理人员,干部一定要捍卫企业文化,员工更多要靠舆论导向,中层干部的责任重大。比如在基督教,层层选拔后的信徒才能当牧师。那么,贵企业是最有能力的人当传道文化的干部吗? 故事文化:有些人说自己本来不信仰宗教,但是从第一次来教堂时就很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那里的牧师布道时,讲的都是故事,这就将无形的信仰变成了有形的故事。每个星期日,教徒都主动去教堂聚会,每个人对每个人都是微笑的,让你很温馨,大家_起唱《赞美诗》,大家很快乐。这样的故事、这些活动,对信徒产生持续深入人心的效应。 因为故事是人类记忆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能帮员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还能帮他们把关注点集中到企业成果上来,从而用正确的方式取得正确的成果。 当然,这些活动或者故事最后的落脚点一定要归结于对企业的赞美和对员工的关注。比如在每次做礼拜前,虔诚的教徒会唱《赞美诗》来赞美自己信仰的上帝;对于教徒来说,如果有隐私的事,可以到教堂去忏悔,释放压力,并能够感受到身边教徒对自己的祝福。 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活动和故事呢?笔者建议:联系创业阶段的老员工,获取创业时代面对各种困难时的创业故事,对比较感人的故事进行完整整理,并找新员工进行学习谈体会,比如他们从故事中受到哪些精神鼓舞,从而进一步筛选出更完善的企业故事和精神理念;对于目前在职的员工,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同时在为员工解决困难中征集员工故事,或者举行征文比赛、漫画比赛、赞美诗征稿、技能比武活动,这些也能完善企业故事和理念。系列活动的举行,解决了员工的疑惑或者抱怨,必定会吸引更多员工参与,形成全员参与的文化,所以还要持续地展开。 榜样文化:在小说《西游记》中讲到,孙悟空听师傅诵经,听到妙处,喜不自禁,忍不住手舞足蹈。同样,在基督教中,信徒在听到妙处时也会齐声大声说"阿门"。这些都是真诚发自内心的声音,也是心灵的共鸣和震撼。 如何让员工普遍认同企业的文化呢?笔者是通过调研、服务、评价、反馈、激励等闭环方式,让员工普遍认同企业的价值理念。因为员工的素质各异,有时还要辅导、培训,才能让员工像孙猴子领会被师傅在后脑勺拍三下时的心领神会。 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需要员工的参与,其中榜样的作用很重要。在基督教中有唱诗班,这都是信徒自愿参加,因为参加的过程可以有更虔诚的铡吾。每次基督教礼拜完后,一些兄弟姊妹主动站起来要"做见证",即分享自己信仰基督教的故事。这样会激发更多的教徒更虔诚地信仰基督教,这完全是自发的行为。 海尔在全员参与、树立榜样方面还有很多的创新,比如海尔的"6S大脚印",就是让工作中有收获或者失误的员工站在"脚印"上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自己做得好或不好的案例,从而营造全员参与提高现场工作效率的氛围。 制度和仪式文化:基督教中有很多的例行惯例,如洗礼,祷告,一起朗读《圣经》。这在无形中让大家的信仰更虔诚。比如,有教徒心不在焉,但是在大声诵读或祷告时,他的心灵会受到>中击。 企业管理需要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海尔在刚成立的时候,面对管理中棘手问题,根据工厂实际制定了"13条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不准在车间大小便""不准偷拿工厂物资"。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 企业文化落强调,把贴在墙上、挂在嘴边的标语、口号,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所以,要整理出最容易触犯的制度,通过每日班前和班后会、月度辅导会,每周会议等进行重审,让大家时刻都能够纠偏和执行。在执行中还要对制度和激励机制进行完善,进而增强企业生命力,促进企业和谐地按照信息化战略流程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对企业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对比,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所以企业文化是逐渐建立完善的,让全员的观念和思想越来越趋同于企业发展目标。 马斯洛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企业文化实践积累的长河,企业文化的建立,必定一步步凝聚全体员工的最虔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