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有人的地方,就有爱情。当爱情的双方在网络上相识,是否能最终修成正果呢?——Psy525.cn 在我看来,传统交友应该特指通过个人或社会关系来寻找一段恋情的开始,包括在学习工作中产生火花,有家人和朋友的介绍,权威长辈推荐等。对有些文化来说,交往并不光是两个人愿意就行,还要考虑家族或信仰的认可,这让促成交往的第三方机构固定下来。而这样的机构往往有三个特点:拥有广阔的社会关系;对什么样的人应该相爱有强观点;有说服两个人交往的意愿。 网络交友配对的雏形出现在1959年,当时一群斯坦福的学生用IBM650为49对男女找性格爱好契合的对象。而现在,互联网可以提供比以前的社会关系更广阔的社交圈;互联网交友可以通过资料,图片,视频等方式在任何地点甚至没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即时发生;在这上面也出现了一些产品通过算法技术帮助人们交友。 与传统交友相比,网络交友有一些明显不同的特点。个人的Avatar(网络化身)和社会身份、真实个人有所重叠但也会更单面、并有所美化,这改变了用户本身的选择和了解途径。而在我看来,匿名性也让网络交友可以更加直接坦白。但因为这样,任何交友网站都无法承诺两个人在实际交往后会白头偕老。 互联网交友服务 可以把交友网站提供的主要服务分成三类:浏览,沟通和匹配。 浏览主要是指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增加自身的曝光度,让生活中不可能相遇的人发现自己(比如用户的个人主页)。浏览的发展最初来源于报纸相亲广告。理论上来说,用户可以通过个人主页的联系方式联络其人,但实际上得到回复的可能性很低。这主要因为即使用户可以接触到很多潜在对象,并不代表用户能够遇到适合的。浏览只告诉了用户:单身又渴望恋爱的人普遍存在。 沟通是指用户在见面前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交友。它在单向交友的基础上增进用户交流和互动,这些主动或间接主动的沟通方式让人们快速表达对对方的兴趣和相识的意向。这可以通过邮件私信、非个性化信息(网站编写好的沟通对话)、打招呼、关注等实现。 匹配则是网站通过算法帮助用户识别和筛选潜在伴侣。虽然匹配功能在不同的执行模式上会有差异,但都是想给用户推荐最有可能发生美好恋爱关系的潜在伴侣。据2010年数据统计,用户每次浏览交友网站的平均在线时间为22分钟,活跃用户每周在线时长为12个小时。匹配功能网站的出现改变了交友网站的格局,它们借数据帮助用户发现和筛选伴侣,在同样时间内提高交友效率。 想提一点,匹配网站在我看来还没有在国内发展成熟。尽管有类似世纪佳缘的照片匹配,百合的单向测试配对等,但这些平台无法摆脱其浏览或沟通类网站的本质。我也是因为看到了匹配型网站的空缺才选择了创业做适友——一个双向匹配交友社区。尽管双向匹配在数据挖掘上有一定难度,因为很难根据传统用户分类来定义自己的用户,但这种匹配模式可以把交友的掌控权交给用户本人。 交友网站存在的问题 交友网站的主旨和发展多少有些背道而驰,成功的交友意味着用户的流失。交友网站平衡成功率和用户流失的手段基本分两种,一种是通过高成功率的展现突出网站"靠谱",其次就是不断刺激用户继续在感情不太对时寻找新对象,原因是网站寻求盈利来维持自己的运营和发展。国内外的大多数交友平台在处理这件事的方式基本类似,如果用户没有注销,就无视他们的感情现状继续推送新人和收件提醒。从用户角度考虑,交友成功的情侣晒图对自我的暗示很小,不断刺激用户寻找新欢也会带来成功交友用户的反感。 虽然帮用户成功交友可能会流失用户,但交友成功其实也意味用户有可能将服务推荐给更多单身的人群,提高品牌价值。如果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一段与传统交友对比相对更快乐的经历,用户会继续选择回到这个平台或新的网络渠道寻找下一个目标。 在人们网络交友的过程中,用户行为和心理也正逐渐有所改变。在丹·斯莱特的新书《数字时代的爱情》中,就提到过婚恋网站对美国恋爱观的影响:由于可选择的伴侣过多,人们在交友时更随意,反倒更难找到爱情。 个人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在我看来,爱情和人性一样多元化。在网络交友时,用户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爱情观。比如保守用户在交友时,有可能会提高客观条件,因为他/她在多次成功吸引他人后,会坚信自己要寻找的人是存在且未被发现的。而他们也可能在屡次交友失败后降低要求,以更开放的心态交友。而经常一夜情的用户也可能在欢乐后的空虚中反思这么做的意义。 未来的互联网交友 随着交友网站对爱情观的影响将加剧,交友网站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社会价值观。比如说,2001年美国eharmony曾率先把同性交友和异性交友放入同一个平台,同性婚姻也更多的得到了美国民众的关注和认可。而在我看来,中国市场的交友网站大多停留在为用户的需求服务,并不善于创造开辟新市场。所以中国网络交友市场应该还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我认为,交友平台在将来会和电商一样逐渐走入垂直化,针对特定人群推出服务。比如专注军人交友,少数民族交友,聋哑人交友,同性形婚交友都存在市场。而这些垂直领域的交友网站也会继续多元化,会对浏览、沟通和匹配有所延伸,交友模式会跟随特定人群特点和需求而改进。 在社会关系复杂、大多数用户还在探索和发现自身爱情观的阶段,交友网站正逐步转型为"匹配"功能为主。未来的交友将更注重个性化服务,包括个性推荐,浏览级别限制(保护私隐),性生活匹配等。谁能学习用户,帮单身挑选出人海中的"适合"潜在伴侣,谁就能赢得亲睐。我的"适友"可能只是这个产业转型的开端,期待看到这个产业的变化。 作者简介: 刘晓玲 已帮助过 1099人 入驻年限 8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