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别拿童年阴影当借口


  文/meiya
  我其实特别讨厌别人拿童年阴影说事,尤其是女人,我听到太多女人跟我提童年阴影:因为小的时候家里穷,所以长大以后追求物质,只有物质能带给我安全感,所以找男朋友要找有钱的。因为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或者父母离异,所以对婚姻没有期望,不相信爱情和婚姻,觉得婚姻给不了安全感,所以就算结婚,对方一定要是那种对我百依百顺,我能控制的对象。因为从小被父母抛弃过,长大后对家庭心存恐惧啊,处理不好情感关系,后来谈恋爱又遭背叛被伤害,从此再也不相信真爱,再也不敢放开去爱。
  但凡是个人,只要不是喝了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药水顷刻间长大的而是一点点长大的,只要他活着每一天,伤痛都是在所难免的。在我们乡下就是一棵树,在幼苗的时候会被鸡啄,被虫咬;再长大一点被牛拱,被孩子们摇;就算好不容易长成参天大树,也会被雷劈断树枝,被人砍了去做家具!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更不要说人是肉长的,总会这里磕一下,那里碰一道什么的~~~没有无阴影的童年,没有不受伤的过去,童年阴影和伤痛过去都是正常的,重点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些伤痛的过去。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童年的阴影会影响成年之后的世界观。他将人的意识部分比喻为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角,而潜意识却是冰山在水面以下的巨大部分。潜意识虽不为人知,但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地支配着人的行为。而这些童年创伤,因为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大多被压抑到潜意识区域。虽然我们认为它已经不在了,但一不小心被某事触动,它还会跳出来,让你痛不欲生,甚至情绪失控、行为失控。
  不管这个结论正不正确我真心觉得不应该拿童年阴影说事情,把自己的问题全部归咎给童年阴影是很不负责的,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于何处?而且这种结论很负面,我觉得大家不应当信奉。
  环境被污染了拥有自净能力,人也一样,只要还活着,被伤害了也会有自愈能力,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生活比你想象得更强大。很多人总是低估自己的承受能力,高估自己的痛苦和记忆力,"我受不了,我痛苦死了""我再也不会去爱一个人了。""这是我这辈子最痛苦的时候" "我一辈子都会记得他对我的伤害"事实证明,大多数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消失了,伤害你的人也被你淡忘了,你以为永远过不去的坎就莫名其妙的过去了。
  但是光等待时间来疗伤创伤是不够的,应当选择更积极更正面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在林芝旅行的时候,因为气候的缘故,一会晴一会雨的,下雨的时候一同拼车的一位姑娘抱怨天气不好,我们的司机扎西顿珠就说:"晴天是个好天气,雨天难道就不是好天气?"我听了之后,觉得这个司机真是懂生活之人。只要换个心情,会发现林芝烟雨弥漫的原始森林别有一番风情,那些迷雾如腰带一样盘绕在半山腰上非常旖旎,雨停之后,太阳一出,彩虹还会出现。
  过去仅仅是过去,过去只有"过去"两个字,如果你不沉湎于它,那过去就不具有任何伤害你的力量。过去是一个人经验的累积,既不能回去也不能改变,但是影响却有正负面的区别。正面看待就带来积极的影响,负面看待就带来恶劣的影响。
  比如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的,是不是看到和睦环境的重要性?是不是更珍惜更努力地营造和平的家庭关系?是不是对人更宽容和善?而不是易怒或者容易挑起战争或者事端。或者结婚以后复制父母的家庭模式,让自己的下一代再受伤害!
  因为童年被父母冷漠对待,缺爱,是变得自暴自弃,对其他人同样冷漠还是因为过去不被爱,长大以后变得更爱自己,更懂得对人关怀,更有仁爱之心呢?
  生活是自己的,积极与快乐是一种选择!
  还有一种中国的女性很喜欢活在过去,活在暗无天日的阴影之中,埋怨这个过去伤害过她,埋怨那个过去亏欠过它,仿佛人人都对她很坏,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症。在我们农村,这种女人简直一抓一大把,每个人都有个缺爱的童年,一个虐待她的婆婆,一个对她冷漠的丈夫,还有一个合着外人一起欺负她的孩子,每一天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中国妇女界从来都不缺怨妇,而且怨妇就跟韭菜地似的一茬一茬地生长着。
  这种人的眼里看不到当下的美好,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过去,她们病态地沉溺于过去之中,好让自己永远受到别人的怜悯和爱护,得到别人的同情,然后享受这种同情,用别人怜悯的目光自我安慰,这样她们将不怕孤独。其实这种怨妇唯一的价值是作为反面教材,提醒她周围的人,不要活得像她一样负面、消极与杯具,浪费自己的生命不要紧,却浪费了别人的关爱。
  最后祝大家,超越阴影与过去,活在每一个当下,走向进步与快乐,生活幸福。
  从来没有好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有好的自己。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成为更好的自己,归根结底是要补足童年时的缺失。
  童年在家庭中缺少肯定和接纳的人,缺失了关键的"心理营养",终其一生都战战兢兢,无意识讨好,不自信、不接纳自己,寻找童年缺失的肯定和赞美。为人父母后,甚至将这种缺失带给下一代。
  但原生家庭已经不能重来,我们该怎么办?
  好在成年后的我们,是有能力做自己父母、补足心理营养的。
  向你推荐这门已为1万人带来改变的课程《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如何在成年后补足》。
网站目录投稿:幼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