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背景下,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高涨不但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而且也驱动养老业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和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基于对养老产业现状的理论分析,总结当前养老产业在服务标准、资金引入、人才培养、政策统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补足现有研究的系统性缺陷;因而,针对目前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对养老产业的发展的相关意见。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升级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趋势。我国不仅老龄化基数大、增速快,而且还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未来家庭结构将普遍呈现出"1:2:4"比例;养老产业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在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年龄发展趋势,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将难以满足未来小型家庭的养老需求——尤其是在人口结构转换期的当下,而养老问题也将成为困扰每个家庭的重要问题之一,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因此,对养老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养老产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的多样化驱动产业发展,王岚(2018)等从信息化的角度出发调查了天津市城乡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并指出应重视信息化相关养老产品的开发以及应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多方面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将互联网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开辟新途径。二是产业资金的保证,张玮纯(2018)通过分析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问题——投资建设的养老社区入驻率低、养老服务业的开展缓慢、以及养老金融产品出现同质化等,借助VaR模型测量投资可行性,并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实际提出针对性对策,提供了商业保险应对投资资金收益率过低、投资渠道狭窄等现状的新思路。孟颖颖(2016)展开了对机构养老的研究,并使用嵌入性探究理论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服务展开深入分析,同时提出了解决对策,从理顺管理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展开论述。三是养老标准体系的建设,彭小兵(2020)基于重庆市Y养老院的实践,提出构建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标准体系路径——以标准科学理论原则来支撑标准体系构建方法技术的形成,以服务业国家标准体系为基础来搭建标准体系框架,以自下而上原则来梳理社会工作实际内容,将社会工作各项业务按照标准属性归类融入标准体系当中。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可供参照的养老服务的微观标准操作架构。总的来看,对养老产业的研究逐渐完善,但主要以行业的供给端入手,忽略了服务对象的需求侧,本文针对当前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对行业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老龄化的顶层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并探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二、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 在中国,在养老产业实践发展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但相对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产业发展时日尚浅,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政策资源有待统筹的问题 养老工作涉及多个单位,信息资源也被相应地割裂,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在出台相关政策前,评估工作进展缓慢从而难以把控全局情况,加强沟通从而打通政府单位间存在的壁垒,使得养老工作衔接得当,从而有效地利用政务资源。 (二)需求多样化以及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 我国老年人中患有慢性病的比例高达3/4 ,其中失能老人约四千余万人。这就在养老服务方面,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从满足最低级的看护照料需要到提供医疗服务以及长期康复、心理护理等需求,从需求侧倒逼养老产业的自我升级;然而现实中,许多养老中心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仅能满足老年人日常低层次的护理要求,无法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凸显需求与服务之间错位偏差。 (三)各地产业发展与服务标准规范的不统一 国内不同地区都在积极摸索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道路,如江西部分地区开展医养結合服务,将养老与医疗进行产业融合,就是有需求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例证;但是相关行业缺乏有序标准。如:养老护理员的资格认证、医护技术评价,人员素质的区别导致护理市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长期养老护理的保险健康评估标准等缺乏统一规范,由此加大监管难度;机构准入规范以及信息制度等也分别需要深入探讨和改进。 (四)养老人才的缺乏 养老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由于照顾老人的需求,所以在从业人员的要求上更加细致,譬如对于患有慢性疾病或者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来说,则需要专业的医疗照护;而仅医疗机构自身医师便已不足,养老业医疗人才则更加稀缺,此外相关护理和管理人员也相对短缺;从业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养老产业并不罕见,一方面由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择业方向的观念阻碍;种种原因使得养老服务难以有充足的人员补充,难以继续发展壮大。 (五)资金投入不稳定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仍需要持续、充足的资金投入。然而除部分试验点,大多数城市并不乐于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养老产业,再加上缺乏政策鼓励,市场资本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种种,造成了养老产业融资渠道的单一化,影响产业资金流动性和可持续性。 (六)传统养老观念尚未改变 现代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反映在社会、人员、经济、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许多方面,对老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相对于城市,广袤的农村地区依旧秉持的传统养老观念,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化导致的经济发展差异,农村落后的基础建设及入不敷出的投资产出比例使得众多养老机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归根于农村相对包容的社会结构,无孔不入的现代媒体,依旧无法植入当前众多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传统的生活方式、朴素观念使得现代所谓的养老新潮流无法触及城市边缘的乡村。 三、发展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政策应用价值,保证养老法治 在实践中,逐步深入探究养老行业发展模式及运作方式,完善健康和养老相关领域存在的法律及政策漏洞,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选用模式应对老龄化挑战和出台政策,加强与企业、组织的交流,了解养老机构实际问题,出台相关政策,使养老服务有法可依,从而提升政策的应用效率,保证政策的可执行性,落实相关法规的实际操作。 (二)规范养老服务,统一评价标准,实现服务信息化 根据产业的立法和制度规范,统一约束规则,稳定市场状况,整合不同模式效果评价,评价标准的一致性保证养老服务的可比性;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互联网+养老产业的生态系统发展,完备的信息储备能力可以及时保存并整合信息资源,互联网的特性契合养老业的使用需求。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及时使用能够科学准确地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工作衔接得当、沟通及时。规范养老行业的服务标准,推进养老平台的发展,完善服务性平台的功能,推广互联网 + 养老的新模式,有利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改善老年人健康水平,同时降低老龄化的经济负担。 (三)丰富产业融资渠道 为了保证行业长期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体系,从而打通固有渠道的桎梏。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渠道理念,可以让各类资金充分发挥潜能,其次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设立长效的资金应用方案,保证专款专用、供给平稳。其次,鼓励民间资本下场,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参与养老产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例如: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设立养老专项基金。 (四)培育养老人才队伍 人才是保证行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首先,培育人才要从源头做起,养老相关专业要高等院校重视,加大培养力度才能为产业的发展助力;其次,根据需求侧的多元化来加强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并严格考核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最后,建立合理的员工保障制度,包括薪酬、管理、个人发展等,保证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减少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王岚,何琳,戴开保,赵连波,许婧睿,刘笑梅,赵洁."互联网+"环境下天津市城乡老年人信息化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1):2778-2780. [2]彭小兵,蒋青芳.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标准体系构建:路径与方法——基于重庆市Y养老机构的初步实践[J].标准科学,2020(07):50-56+78. [3]張玮纯.我国商业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问题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8. [4]孟颖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经济纵横,2016(07):98-102. [5]王旭.保险企业投资养老社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8. [6]陈燕娟,吕津.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20(09):76-79. [7]陈佩霞,张艳霞."互联网+"养老变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讨[J].保健文汇,2019(03):56-59. [8]宋煜.创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20(07):54-56. [9]孙文胜.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法律保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2):164-166. 作者简介:冯春阳(1997-)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人,硕士在读,济南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