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级别罕见的信用评级下调潮,让以低风险低收益见长的货币及短期理财产品也不免"胆寒"。来自好买基金的统计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共有12家公司持有约40亿规模"被降级"债券,上述基金中不乏货币及短期理财基金。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计价,上述券种只要不发生实质性违约将不会对产品净值产生影响。不过,一旦出现被动赎回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不得不进行抛售,上述基金净值将大幅受损。 "踩雷"事件骤然上升 随着信用风险事件的频频发生,近期债券基金"踩雷"事件骤然上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底,信用债中有42只债券的债项评级下调,475只债券的主体评级下调。在信用债评级大面积下调的背景下,债券基金也频现"踩雷"事件。 来自好买基金的统计显示,截至二季度,共有12家公司持有约40亿规模降级信用债券。其中持有上述"问题"券种规模最大的公司分别为工银瑞信、鹏华及博时基金,持债规模分别为8.27亿、6.17亿及5.55亿元。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染指被降级债券的基金中,货币及短期理财产品与普通债基品种规模分别为21.3亿元及17.4亿元,从绝对规模上看,前者反而超过普通债券基金品种。以低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见长的货基及短理产品,也未能幸免陷入"雷区"。 "绝对规模更大是因为货币基金总规模要大于债券基金。"沪上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从一季度数据看,货基及债券基金规模大致分别为6000亿及2000亿,虽然货基此后规模有所缩水,但是总体规模和债基相比仍然占优。 此外,由于货币基金及短期理财品种对于持债久期不得超过180天的要求仅为平均概念,个别货基亦可持有久期为397天的企业债,所以在信用风险研判能力欠佳的情况下,碰到"问题"债基也不足为奇。 信用分析成基金对垒阵地 因"钱荒"引发的货币基金流动性危机犹在眼前,此番大规模持有债券被降级不免让基金再次"胆寒"。在债券市场"零风险"特色退却,信用风险正常回归的背景下,基金公司信用风险控制能力还有待提升。 好买基金首席分析师曾令华告诉记者,由于采用"成本摊余法"进行计价,只有不进行抛售,持有债券评级下调带来的价格波动对上述货基及短理品种的净值并无大的影响。但是一旦遭遇"流动性"压力进行抛售,上述基金的净值将出现大幅损失。 而这种净值大规模折损已经在普通债基上有所体现。统计显示,6月末至7月末期间,普通债基平均跌幅达1.77%,个别基金表现较差与踩中地雷有关。如鹏华丰泽分级踩中的11华锐01[0.88%]区间下跌17.57%、信达澳银稳定增利持有的11中利债[0.03%]下跌8.91%,博时天颐持有的11士兰微[0.00%]下跌5.83%。 "相信随着债券市场的深化,信用风险分析将是债券从业者对垒专业性的重要阵地。"曾令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