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我国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是整个明代传奇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描述的是一名官家小姐——杜丽娘对个人幸福追求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妇女本性的压制。作品主人公为了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束缚私自结合,这无疑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礼法规范和门阀制度的反抗,表现出作者民主的思想倾向。 故事是围绕杜丽娘与柳梦梅开展的,但中间却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春香,杜丽娘的贴身婢女。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个性极为鲜明的形象,她热情、开朗、活泼、泼辣,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对于封建礼教来说,她的行为可以说是"闹",甚至可以说是"胡闹"。但以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可以用两个字表达,就是"纯"和"真"。 (一) 纯,是指单纯、天真烂漫。真,则是指率真、坦率。而这两字着重体现在《牡丹亭》第七出《闺塾》中。 《牡丹亭·闺塾》这一出戏,是杜丽娘走上觉醒之路的起点,而爆发点却是春香。在这出戏中共有三个人物:陈最良、杜丽娘、春香。写的是迂腐学究陈最良为闺阁小姐杜丽娘上课的情形。这出戏是由开场、教书、写字和询景四个情节构成的。 开场时杜丽娘及春香未准时来上课,陈最良就对她们加以斥责。陈最良久等杜丽娘不到,敲云板催促上课,这一行为反映出他那"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春香跟在杜丽娘身后,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她,不耐烦地说着怨言:"《昔事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鹉哥唤茶。"在春香坦率的言语中,可以知道,在她的眼里读书还没有逗鹦鹉说话好玩。这正反映出了春香与死板的老学究陈最良对文化学习的不同理解,同时也显示了两者思想的不同。 教书的情节,陈最良因为她们两人迟到,就进行思想教育,对她们宣扬封建礼教。这个老学究用陈腐的说教教训杜丽娘: "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陈腐的腔调,严格的规条。春香立刻讽刺道:"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直率的语言,毫不掩饰地表露着她的不耐烦,对读书这一"圣贤事"的反感。 对《诗经·关雎》的讲解,陈最良绝口不提爱情,说那《关雎》第一句:"关关雎鸠",雎鸠是一种鸟,而"关关"是鸟叫的声音。这时,春香戏弄陈最良说:"怎样的叫声?"并让他学鸟叫。陈最良对后面内容解释更不符合原意,信口胡扯,春香听不懂,总是忍不住好奇地问。一再地发问,让陈最良窘态百出,最后生气地要她闭嘴。好奇是天真的表现,发问则是率真的行为,作者在这些小细节中一一表现出春香纯和真的性格。这段戏里,陈最良歪批情诗,散布封建毒素;春香戏弄迂腐学究,直接揭穿其伪君子本相。在春香与陈最良抗争 的同时,作者也把两人思想的不同正式搬上了舞台。 接下来的写字这一情节,则更突出了春香的活泼、调皮。陈最良要她取文房四宝,她却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细笔、薛涛笺、鸳鸯砚,而这老学究竟不识这四物。这一情节正说明他对生活上的见闻极少,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代表,使人觉得可笑又可怜;身为官家小姐贴身丫鬟的春香并不是不识文房四宝,是她有意戏弄陈最良才拿来闺房专用之物的,真是可爱又可赞。在这段戏里,杜丽娘因为受封建教育的影响,对感情的流露比较含蓄、委婉,不如春香的直率,两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听着陈最良的陈腐讲解,春香就找借口出去玩,发现了自家后花园,回来后不时引逗小姐。 【掉角儿】"溺尿去来。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 春香在自家发现了"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殇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花园,这样的美景让她兴奋不已,这体现了春香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见春香"不攻书,游园去",在此之前饱受奚落的陈最良这时终于按捺不住,就拿来荆条要打春香。在打之前,他还搬出一套封建文人引以为训的"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大道理,春香不仅不怕,还一针见血地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活支煞。"这更揭露了这个封建文人读书的虚伪性。陈又用"悬梁、刺股"来教训春香,她又讽刺和嘲弄道:"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纳。有甚光华。"在天真无邪的春香看来,女孩子识得几个字就行了,但陈最良却列举的古人刻苦攻读的例子,简直就是在自讨苦吃,自找罪受,真是可笑极了。在戏弄了陈最良后,外边刚好传来了卖花声,于是她建议小姐杜丽娘不要读那害人的书,去听听卖花的声音更有意义。这使陈最良气急败坏地真的打起春香来了。她不但不怕,反而抢过荆条扔掉了。这时,这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陈最良,被一个小姑娘整治得服服帖帖,却毫无办法;这个时候还是由聪明的小姐杜丽娘出面来圆场,表面上她是在严斥春香,实际上却拐弯抹角地痛骂了陈最良。迂腐憨蠢的陈最良,如何能转得过慧敏透顶的杜丽娘呢?他还以为杜丽娘真是在为他出气,维护了他的师道尊严呢。实际上,在对付礼教害人的问题上,杜丽娘和春香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段戏是由春香主动挑起矛盾冲突并充当了主将,而杜丽娘助战,终于大获全胜;陈最良被动应战,结果理屈词穷,一败涂地。战胜了代表腐朽封建思想的陈最良不但体现出了春香的大胆、勇敢、泼辣的性格,而且充分体现了被压抑的古代妇女想要冲破禁锢她们身心的牢笼的强烈愿望。 在《闺塾》这一出戏中,不可谓一个"闹"字,春香处处与陈最良 "胡闹"。封建愚昧的潦倒塾师,与聪明泼辣的伴读丫鬟,两者的矛盾冲突处处可见,同时也表现了向往自由之心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正是春香性格中的"纯"使她不了解"情"这个字。杜丽娘为情憔悴甚至忧伤而死的时候,春香对她的情感并未察觉一二。这在第十二出《寻梦》中有具体表现,当杜丽娘在花园寻梦未果,走累了在梅树下打盹时,春香找来,看杜丽娘在打盹便上前询问: 【川拨棹】你游花院,怎靠着梅树偃?(旦)一时间望眼连天,一时间望眼连天,忽忽地伤心自怜。(泣介)(合)知怎生泪暗悬?(贴)小姐甚意儿? 【前腔】(旦)春归人面,整相看无一言。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儿问天,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与题笺。(贴)这一句猜头儿是怎言?(合前)(贴)去罢。(旦作行又住介) 【前腔】为我慢归休,款留连。(内鸟啼介)听,听这不如归春暮天。难道我再到这亭园,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合前) 春香看见杜丽娘情思昏昏,十分关切,一再地追问;但杜丽娘心中有秘密,不方便明说,令春香摸不着头脑。这三段曲词把杜丽娘寻梦不见而黯然神伤以及春香关心杜丽娘但又难测其意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春香在剧中是杜丽娘的对比形象,又是杜丽娘本性中未表现出来的一面。春香活泼、开朗、泼辣、勇敢,与杜丽娘温驯地接受父母安排,成为一名温柔贤惠、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形成鲜明对比。春香性格的最大特色是"憨",一方面表现为天真,与杜丽娘形成对比,用她的天真憨厚映衬杜丽娘的深沉苦闷;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封建说教毫无顾忌的揭露和嘲弄。春香这样的性格在戏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闹"出了杜丽娘反对封建礼教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及爱情的嫩芽。 不了解"情"字就不理解杜丽娘为什么会为梦中"折柳情人"产生出这样的相思情。第十八出《诊祟》: 【一江风】(贴扶病旦上)(旦)病迷厮。为甚轻憔悴?打不破愁婚谜。梦初回,燕尾翻风,乱飒起湘帘翠。春去偌多时,春去偌多时,花容只顾衰。井梧声刮的我心儿碎。[行香子]春香呵,我"楚楚精神,叶叶腰身,能禁多病逡巡!(贴)你星星措与,种种生成,有许多娇,许多韵,许多情。(旦)咳,咱弄梅心事,那折柳情人,梦淹渐暗老残春。(贴)正好簟炉香午,枕扇风清。知为谁颦,为谁瘦,为谁疼?"(旦)春香,我自春游一梦,卧病如今。不痒不疼,如痴如醉。知他怎生?(贴)小姐,梦儿里事,想他则甚!(旦)你教我怎生不想呵! 梦里的事情是虚幻、不真实的,春香不明白杜丽娘为什么会为了梦里的一个人茶不思饭不想,把自己弄得一副憔悴不堪的模样。杜丽娘对春香说她对"梦中情人"的思念,但春香只回了一句:"梦儿里事,想他则甚!"这样虚幻的事在春香看来是不值得去想的,说明了她不了解"情"字,还是一副纯情无知的模样。 (二) 春香的性格在剧中是十分鲜明的,封建社会是形成她性格的因素之一。"女性是一种没有自我意愿、自我决策权利和自我行为体现的物化了的附庸"①。女性在封建社会里只是被看作攀援着男人的植物或被人闲置的纳凉工具。他们用种种规条规范她们的言语、行为,如三从四德、《女诫》、《闺范》等,要求女性要事事遵从规条,不能有半点差池。身为杜宝手中明珠的杜丽娘是如此,更何况是出身贫寒的小小丫鬟春香呢? 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闺门,唯一一次活着踏出自家的门槛的时候就是她出嫁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当她去世的那一天。在封建官僚杜宝的府邸里生活的杜丽娘只能天天在房中做女工,去游一下自家的花园,母亲都会说: 【征胡兵】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剪朵。问绣窗针指如何?逗工夫一线多。更昼长闲不过,琴书外自有好腾那。(第十一出《慈戒》) 贴身丫鬟春香也只能跟着小姐,三步不出闺门,连自家有个花红柳绿的大花园都不知道。在发现并告诉杜丽娘后,杜丽娘的反应是:"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是否是封建礼教把这些个可怜的女子束缚得太牢固呢?这可否说明封建礼教让她们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只能有窒息而死的结果? 春香一句"《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就说出了封建礼教对人身心的束缚。仅仅一本用格言编成的启蒙读本,就已经是这样了,更高一层的读本呢?结果自然是造出千千万万个陈最良,腐朽不堪。在第三出《训女》中,在杜宝喝了女儿敬的酒后,心里十分高兴。在杜丽娘退下后,杜宝便叫春香问话: 【前腔】??(外)叫春香。俺问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贴)绣房中则是绣。(外)绣的许多?(贴)绣了打绵。(外)甚么绵?(贴)睡眠。(外)好哩,好哩。夫人,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叫女孩儿。(旦上)爹爹有何分付?(外)适问春香,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杜丽娘严格遵守礼教,对父母非常孝顺,但父亲杜宝对她还是很不放心,听说杜丽娘白 日闲眠一事他很不开心,马上叫她上前来,教训她,而且还把这个责任归咎在夫人的身上。父母对杜丽娘管教得严,并无任何自主权可言,被死死地拘禁在绣房。而春香也只能和杜丽娘一样,不能到处跑,接触外界,自然其性格也较为单纯。 在第五出《延师》中: 【前腔】(旦引贴上)添眉翠,摇佩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图。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贴)先生来了怎好?(旦)那少不得去。丫头,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净报介)小姐到。(见介)(外)我儿过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日吉辰,来拜了先生。(内鼓吹介)(旦拜)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末)愚老恭承捧珠之爱,谬加琢玉之功。(外)春香丫头,向陈师傅叩头。着他伴读。(贴叩头介)(末)敢问小姐所读何书?(外)男、女《四书》,他都成诵了。则看些经旨罢。《易经》以道阴阳,义理深奥;《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春秋》、《礼记》,又是孤经;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其馀书史尽有,则可惜他是个女儿。 为了能让杜丽娘"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杜宝让她去拜老学究陈最良为师,向他学习《诗经》——他们口中所谓的"后妃之德"。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能"相夫教子"的女性在那时更为人喜欢,所以让杜丽娘读书是让她嫁得更好的条件。 在去见陈最良的途中,杜丽娘对春香说:"丫头,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一句话就说出了很多。一是封建礼教已经有意无意地渗入杜丽娘的骨中,说出今人要学古镜模的话语,要知道当时能列入古镜模的,都是符合封建礼教的。二是当时奴仆身份低微,稍知书达礼些,就能让他们过得好些,其中的话中话不言而喻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已禁锢了他们的灵魂,认为只有读了书的人才有出头之日。 从杜宝为杜丽娘选择的学本,可以了解到封建礼教对古代女子的束缚。男、女《四书》已成诵,两套《四书》都是为施行封建教育而编写的书籍,杜丽娘都已经能读熟;义理深奥的不学,与妇女没相干的不学,孤经不学,只学开首是后妃之德的《诗经》。话语后还感叹一句"可惜他是个女儿"。男女之分,由此可知。 由于身份的不同,春香所受到的约束并没有杜丽娘的多,对她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她只须做好分内事便可,并不需要象杜丽娘那样一定要"知书知礼",在"他日到人家"时"父母光辉"。这样她性格上的率真就不被限制了。 虽说对春香的要求不高,但封建礼教对其的要求仍是存在的。古代女子被要求三从四德,而卖身为奴,那便只能听主人的话。陪伴在小姐的身边是她的幸,也是她的不幸。幸的是不会被人太过欺压,她的勇敢也不会因为了生存而被磨灭;不幸的是对杜丽娘的束缚,一部分的春香也得承受。整日只能待在绣房,毫无自由。拘禁着身,也束缚着心,不由对自由渴望不已,萌生了反抗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