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问题也还是非常值得一说的,很多人说这个三国最后成了司马家的天下这背后也是非常有阴谋的,这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水镜先生,很多人说水镜先生就是这个司马家的人,而且水镜先生的阴谋就是借助司马家然后定三国天下,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司马徽,字德操,别名水镜先生、好好先生,是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名士。司马徽是殷王王室后代,曾经向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为人清雅,有知人之明,但他个人的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 三国在历史长河中的独一无二性 纵观整个中国史,是一个统一与战乱交替出现的历史。但是三分天下的独特局面仅在东汉末年出现,其余割据史均是多个国家连年混战或者一家诸侯独大最终一统天下,多国混战比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唐朝后的五代十国等,在短时间内(一代人以内)一统天下的例如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共和国等。 也就是说,三分天下的历史是唯一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段独立的历史?答案就是天意和人谋。 虽然历史容不得假设,但是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作出以下推论:曹操打败最强大的敌人袁绍过后,统一北方,众所周知古代中国的人口集中在黄河流域,南方地区是尚未开垦的贫瘠之地,南方的人口、经济、名门望族与北方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说白了曹操已经问鼎中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南方的吴国的覆灭仅在旦夕之间,吴国内部一片主张投降之声。按正常的剧本就是,吴国要么直接投降,要么负隅顽抗最终十年之内天下尽归曹魏所有,魏武帝建立魏朝,中国又进入稳定的时代。 但是真实的三国史却是这样的,刘备这个买草鞋席子出生的平民在多年的奋斗生涯中没有得到根据地,正郁郁不得志逃亡途中越檀溪后遇到当时隐居的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刘备素问司马徽有经天纬地之才,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成就霸业。但是司马徽果断拒绝,并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人,即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来同拜庞统和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所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根据地。当时刘备虽从未成器,但估计其凭高超的领导能力使得众多猛将谋士始终凝聚于其身边,然后在诸葛亮这个奇才的辅佐之下建立蜀汉政权割据一方,鼎足之势成矣,其后的时间里魏、蜀、吴三家相互制约,有了长达六十年的战乱。 所以说总的说来,三足鼎立之势从表面上看是刘备、诸葛亮、孙权、鲁肃、周瑜等一干人等人为操纵的独一无二的历史,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司马家族的惊天阴谋,后文将进行分析。 诸葛亮的才学其实并不为当时的人所认可,由《隆中对》第一句不难看出:"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说白了当时诸葛亮在南阳种田,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以为他在吹牛,只有其好友崔州平、徐庶相信他确实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诸葛亮不毛遂自荐,是很难有诸侯知道这个人才的。 此时天下大势其实已经确定,曹魏用不了太久就可以统一中国。刘备越檀溪偶然遇到水镜先生司马徽后,刘备想请这位第一高士出山辅佐,司马徽断然回绝,却把诸葛亮、庞统推荐给刘备。据史料记载司马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连他的妻子也不解地劝他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你这样一皆说好,并不是别人问你的本意呀!德操说:"像你这样说,也很好!"李瀚《蒙求》诗曰:"司马称好。"今日的"好好先生",典故便从此出此。其实,司马徽并不是一味的好好先生。刘备访问他,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语气十分肯定。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卧龙、凤雏。"刘备问是谁?他说:"诸葛孔明、庞士元"。其推荐诸葛亮、庞统的态度一反往常,由此可看出他很可能具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诸葛亮、庞统却乖乖中计。后来经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后,这位老谋深算的水镜先生说了一句看似非常不经意的话,却暴露了其狼子野心:"孔明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该句话说明作为著名的高士的司马徽其实从一开始就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得不了天下,但他为什么力荐诸葛亮、庞统给刘备?他不可能不知道三足鼎立后给人民带来的是连年战乱,无数家庭都将饱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中国国力也将因内斗逐渐衰弱,可能导致外族入侵(这在晋朝后的"五胡乱华"的浩劫中得以应验),为什么作为高明之士的司马徽敢冒着陷整个民族与不义之地的风险做出这个决定?难道他想做历史的罪人?只有以下两种可能: 司马徽唯恐天下不乱,是个类似于尼采的疯子; 司马徽可以在三方割据中得利。 显而易见,第二种是最说得通的。 据史料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欲大用,惜不久病死。 由此可看出,司马徽在诸葛亮出山后,毫不犹豫地投靠了曹操!!而当时刘备要用他他却断然回绝,这充分证明了司马徽根本不看好刘备,他知道曹魏才是他司马氏的用武之地!以司马徽的智商,既然投靠了曹操,他就有必胜的把握可以取得天下,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郭嘉。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郭嘉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我们再看司马懿的档案:公元201年(建安六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掾。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诈病是司马懿的拿手好戏,后来又有他"诈病赚曹爽"的典故。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注意这里,郭嘉病逝于公元207年,而司马徽出山于公元208年。司马懿在201年就已经认识曹操,凭司马懿的智商很明显看出当时的局势对于司马家没有任何机会可言。郭奉孝才华横溢,天下必归曹氏所有,这就是当时司马懿的想法。哪知道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于207年,故公元208年司马懿发现时机已至,半推半就之下出任职务。不得不说司马得天下是有天时的帮助的。 曹操在这时候急于得到司马徽、司马懿正是希望有人能填补郭嘉的空缺,而此二人都是智谋极高的人,正和曹操之意。 此时司马徽、司马懿同在曹操手下任职,按照理想状况,司马徽主内,掌管文官集团,司马懿主外,担任大都督,则只要等到曹氏衰微,天下就尽归司马氏所有。多么好的如意算盘,可惜司马徽身体不好于当年病逝。这时司马家大事就全由司马懿一人承担。 司马徽死后,司马懿孤掌难鸣之下,俨然司马家夺天下的游戏难度瞬间由"普通"变为了"困难",然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最终完成了这一壮举,那么他要怎样才能得天下呢?答案就是——千方百计阻止三国中任何一方统一天下,韬光养晦,笼络人心。且看他如何做到这些。 赤壁之战 司马懿在赤壁之战沉默,阻止曹魏统一。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一战,曹魏的失败和孙刘联军的胜利直接导致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能取得胜利有以下必要条件,缺一不可:(1)北方士卒不惯水战;(2)曹操被周瑜用反间计错杀蔡瑁、张允;(3)周瑜与黄盖使用苦肉计骗取曹操对黄盖的信任;(4)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采用之;(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魏一方对南方气候不了解,没算到冬天会刮东南风。而曹魏一方只要保证(2)、(3)、(4)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不满足,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取得胜利,灭东吴。而在这三个关键性步骤中,曹操均被孙刘联军谋士智商完美压制,而其身边的谋士竟然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计谋。 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此时假设司马徽已经逝世,那不禁联想司马懿在干什么?三国的评书中说: 司马懿在曹操身后,站在徐庶旁边,观察徐庶的表现。徐庶不语,司马懿欲发表看法,徐庶摇头,司马懿便没有说话。 以司马懿的智商,所谓的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均不会逃出其法眼,虽然他当时官职不大,但是一向唯才是举、广纳忠言的曹操是不会看不起他的发言的。他不道明真相的原因在于,他想看曹操输。如果曹操赢,司马家空手套白狼的夺天下战略就失败了,说不定统一天下后曹操学刘邦来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司马懿也不能逃脱,因为曹操曾说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象,非常讨厌司马懿,并告诫曹丕此人不可掌兵权,一直不杀他一是要用其才,二是怕寒天下士人之心。基于这两点重大原因,司马懿选择了沉默。曹操赤壁败走后说过:"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司马懿此时偷偷地笑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建立了夺天下的基本方案——拖。曹操不死,他永远翻不了身,曹操年纪太大,肯定活不过司马懿。 司马懿就这样熬,依靠长寿和权谋撑到魏、蜀、吴三家历经多世最后衰败,然后通过两个聪明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取得天下,最后其孙子司马炎逼魏帝让位则是水到渠成。 对晋朝的评价及司马家阴谋产生的蝴蝶效应 司马家通过篡位得天下,其正面作用为结束了三国混战的局面。但是通过分析可知,其实三国史是由司马家为一己私欲操纵而产生的灾难史,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姿态,而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并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穷奢极欲。司马炎非常好色,好到什么程度呢?他曾经在中级以上的官员和普通士族家庭中挑选了五千名处女进宫为自己服务,灭吴以后,又在吴地选择了宫女五千人,总计一万人。这一万人可不是服务员,而是随时都有义务陪司马炎上床的。且其在任期间贪腐严重,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人民内部矛盾根本没有改善反而加剧,这是导致晋朝为短命王朝的最重要原因。最要命的是司马炎的太子是个弱智,他却不换太子,导致后来晋朝土崩瓦解,刚刚统一的中国又陷入连年战乱,魏国好不容易使得人口增长,但历史上著名的浩劫"五胡乱华"致使汉人人口再次锐减,到了304年五胡乱华以后,由于汉族遭到胡人贵族与胡人武装移民的大量屠杀,加之空前饥馑和疫病,以及残酷剥削导致的生活贫困化,导致汉族人口进一步锐减,而胡人由于处于生存优势地位,其人口增长更为迅速,并进一步深入到中原腹地,甚至在以往鲜有胡人移民居住的今河北、河南地区,也出现了大量胡人移民聚居区,例如在今河北省南部的后赵都城邺城地区,胡羯人口竟高达至少20万人以上,在今河北、河南境内的滏口、石渎、黎阳、桑壁、阳城、陈留、枣强、枋头等地,也都出现了大量的胡人军屯(即胡人武装移民据点),由此可见在前后赵时期,中原地区的胡人人口比重应比西晋初年更大,有可能已经接近当时中原人口的半数,民族比例可能已经接近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