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


  摘 要:河南省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伴随产业结构转移与发展,人均GDP递增,为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同时由于种种历史问题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与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河南省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近年增长相对较快,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实现服务业转型升级,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单纯地对服务业产业结构进行简单调整,而是要实现服务业产业资源优化整合、供给与服务方式转变以及生产方式改革等多方面目标。其本质在于促进服务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从供给侧与生产端入手优化服务产品供给、稳定服务市场、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最终建立起现代化服务业。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具备宏观产业格局视野,通过机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促进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二、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服务业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变革过程,从放宽相关服务行业的价格管制,到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特定服务行业领域,再到完成国有服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现代服务业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攀升
  首先,河南省现代服务业规模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886.7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705.86亿元;从结构上看,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的8.38%和27.22%分别上升到2018年的15.47%和40.31%。其次,现代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显著,其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210.7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412.18万人。
  2.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居于全国中下水平
  2018年,河南省GDP全国第五,接近5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全国排名第七。2018年全国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增长贡献率达到60%,而河南省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到45%,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更低,跟河南省目前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极不匹配。尤其是在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河南省的步伐较慢,严重制约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
  纵观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联系。2018年,河南省人均GDP達到7600美元,现代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传统服务业比重依然高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发展缓慢。
  2.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要素投入和创新驱动方面依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较多地依赖土地、设施和装备升级等物质要素的投入,而忽视了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品牌建设等创新要素的投入;同时,与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知识、信息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源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金融、研发、创意、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面临中高层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三、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路径
  (一)突出结构优化,构建服务供给新体系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通过消费转型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主导产业,着力培育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服务外包、居民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房地产等传统产业。
  1.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物流体系,强化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地位,推动物流园区建设和专业物流发展,促进物流与制造、商贸联动,增强物流支撑服务能力。壮大金融主体,强化金融集聚,增强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扩大融资规模,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强化应用普及,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渗透融合能力。加快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和智慧旅游发展,壮大数字传媒、创意设计、现代演艺、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规模,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2.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延展科技服务链条,积极发展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专业化水平。重点发展人力资源、广告和法律咨询服务,提升商务服务能力。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积极发展第三方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成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二)突出创新驱动,培育服务供给新动能
  1.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将创新渗透到服务供给各领域、各环节,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网络,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做大做强一批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
  2.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型服务模式。推动供应链物流发展,支持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集成服务商转变,扩大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业务规模。培育一批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支持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鼓励发展风情小镇、房车露营、精品民宿等旅游休闲消费新业态。推广"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社区商业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推动住宿餐饮业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酒店、有机餐饮、中央厨房、农家乐等新型服务模式。
  3.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在服务领域普及应用,丰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和虚拟、增强现实的服务产品,开展交通物流、商贸流通、网络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培育一批智慧型健康医疗、养老、旅游、教育示范企业和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在交通物流和农业粮食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示范。
  4.提升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
  推行服务企业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开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节能节水改造,鼓励使用新能源材料和节能产品设备,推动服务设施用地集约利用。鼓励交通物流、商贸流通等行业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推广集装单元化技术和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
  5.加强服务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实施质量提升和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和河南省名牌产品,培育打造一批服务驰(著)名商标名牌、中华老字号和示范企业。推进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建立完善服务业重点行业和新兴领域标准体系,积极申请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立服务质量统计监测与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开展金融、旅游、电信等领域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
  (三)突出跨界融合,扩展服务供给新领域
  1.促进服务向制造渗透
  实施生产制造环节效能提升和柔性化改造,支持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打造"服务+制造"、"平台+模块"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工业电子商务、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融合平台。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示范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定期举办工业设计大赛。深入开展"豫货通天下"等服务对接、产品对接和信息交流活动,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
  2.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
  推动制造业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呼叫中心、专业维修、在线商店、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在钢铁、有色等原材料行业推广"多品种、小批量、准时化"定制服务生产方式,推动服装、家电、家具等消费品行业实施大规模定制生产,培育10家左右规模化个性定制示范企业和一批精准化定制服务示范项目。
  3.加快服务业与农业融合
  围绕种养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鼓励农业共营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休闲农业等融合模式创新。引导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推行线上线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开展生鲜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支持发展功能复合型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农业生态观光园和市民农园。
  (四)突出开放带动,打造服务供给新优势
  1.加大服务业转移承接力度
  依托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开放平台,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地区总部和區域性研发、物流、销售、结算、后台服务中心及采购培训基地,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加大引技、引智力度,吸引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企业来豫发展。推动豫商、豫籍人才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2.拓展服务业开放领域
  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快递等支撑体系,建设跨境电商平台和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开展平行进口汽车等试点,支持在试验区内注册的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积极引进外资医院开展高端医疗服务。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支持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等品牌化发展,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开辟加密中欧班列(郑州)至卢森堡、汉堡等线路,构建联通全球的物流大通道。支持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及国内主要经济区建立商贸物流、旅游等合作联盟。加快文化走出去,力争建成6个省级文化出口基地,培育10家国际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1—3个影响力强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
  (五)增强服务供给新支撑
  1.提升服务业"两区"发展水平
  提升商务中心区生产服务功能,推动特色商业区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推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以引聚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商务中介等机构为重点,培育80栋税收超千万元商务楼宇。以挖掘特色、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打造30条文化体验、特色商业、休闲旅游精品街区。
  2.规划建设服务业专业园区
  在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及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科技、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养老健康、专业交易市场等服务业专业园区,建立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加强园区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项目入驻和产业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6,(05).
  [2]李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02).
  [3]王思语,林桂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服务业发展思考[J].国际贸易,2017,(03).
  [4]路红艳.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J].中国国情国力,2017,(03).
  [5]查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J].改革与开放,2018,(08).
  [6]来有为、苏爱珍:中国现代服务业差距何在[J].科学决策,2004,(07).
  [7]刘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预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8]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5,(06).
  [9]李原.关于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点思考[J]. 经济问题,2006,(06).
  [10]楚明钦.产业发展、要素投入与中国供给侧改革[J].求实,2016,(06).
  作者简介:
  高  博(1982-),男,河南省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网站目录投稿: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