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俗谓"重阳节"。民间有重九登高的习俗,以为登高可避祸免灾。九为数之极,也称作老阳,民间俗话说:"九为老阳,阳极必变。"因九数代表着将盈而亏,由盛转衰的意思,所以俗以为九数为不吉数字。九九重九,更是大大不吉,民间是日登高,自然出于避灾的心理需求。 九月初九日,俗以为插茱萸、饮菊花酒能消重九之厄。陇南民间有"避邪翁"、"延寿客"之说,避邪翁其实就是茱萸,延寿客便是菊花酒。 九月初九陇南有祭雷神的习俗。重阳节一过,雷神便不再发威逞强,雷鸣之声随之收敛,祭雷神多数是宰献活羊。 重阳节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是陇南人传统的重阳节。《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洪兴祖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名"重阳"。重阳登高是民俗,也是一项健体强身的体育运动。《晏子春秋》云:"齐景公始为登高。"齐景公是春秋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至于"重阳登高避邪"之说,始于南朝梁吴钧的《续齐谐记》。该书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东汉时候,有个叫费长房的方士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难,如用红袋盛上茱萸,挂在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桓景按照方士说的,到九月九白,就领上全家登山避难。晚上回来,发现家里的牲畜全死了。从此,人们每到农历九月九日就登高避邪,而且披戴茱萸,饮菊花酒。经年累月,使沿袭成为民俗。 茱萸,有浓烈香味,可入药,别名叫"避邪翁"。《辞海》:"古代风俗,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恶。"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也说:"茱萸正少佩,折取寄亲情";"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岁时佳节记趣》中叫它"长寿花",别名叫"延寿客"。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也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1988年2月4日甘肃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为甘肃省‘老人节’"。每到老人节期间,各地都组织离退休老干部登高,欣赏秋山红叶老圃黄花的晚秋景象。成县干休所及成县老干科等单位,组织老干部登鸡峰山、游杜甫草堂,召开重阳茶话会,吟诗联对,演文娱节目,使老人们赏心悦目。正如唐代杜牧在《九日乔山登高》诗里说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