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陈康英有了第一个手机号码,她当时告诉学生:"如果你们哪天想老师,就给我打电话,我会一直使用这个电话号码!"从此,这个号码成为陈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近日,由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主办的"最有范儿教师"网络评选活动中陈康英因此一举获得最具网络人气奖,成为"网红"。(9月9日新华网) 有评论认为,教师21年不换号,诠释了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21年不换号,是对学生终身负责?不管是这位老师的想法,还是评论者提炼的表述,都是无意义的。诚实守信,是教师职业最起码的要求。信守承诺,21年不换号,老师只是坚守了职业底线,无需放大,也无需提炼出其他的特殊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老师不必苛求自己对学生的终身负责,社会也不应该要求老师对学生终身负责。 作为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实要有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和作为。但是,一旦孩子毕业后,老师则没有义务还对他们终身负责,更没有能力对他们的终身负责。相反,向学生承诺"一直使用这个电话号码"也可能会带来不少副作用。 首先,可能会给学生形成一定的压力,令学生纠结。毕业后,有的学生会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甚至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拜访老师。但是,有的学生离开老师后,很少与老师联系。这些同学不跟老师联系,不等于他们不想念老师,对老师没有感恩之情。如果老师明确向学生承诺不换号,可能有些学生便会顾虑重重、左右为难:逢年过节,要不要给老师打个电话?如果不给老师打电话,老师会不会认为自己不懂得感恩,把老师忘记了。 笔者相信这位老师不换电话号码并非是为了得到学生的感谢和感恩,而是希望学生有任何事情,无论忧喜,只要愿意和老师联系,就能随时联系到。但是,学生未必这么认为。 其次,容易助长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形成恋师情结。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是当今教育突出的问题之一。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也如此。"包办"导致有的学生患上"软骨病",生活不能独立,精神也不能独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式,革除孩子的依赖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1年不换号,老师的承诺是暗示学生,老师是他们的依靠,这便是对学生不放心的表现。学生离开后,老师用"不换号"这根绳索系住学生,容易助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感,进而形成恋师情结,不利于学生适应新环境,也不利于学生与新的老师建立感情,更不利于学生生活和精神的独立。 21年不换号,21年的坚守,这是爱的力量。但是,爱学生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坦然地放手。放手,是充满大爱的作为和担当,是真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