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辽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的研究的深层的效用是提高我省文化信息在国际民众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甚至改变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应确立多元的媒体传播途径,配合文化资本的产业链条,确立以我们为主导的国际话语权,摆脱国际主流媒体以西方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为评判标准的被动境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国际传播力;多元化媒体传播;文化资本链条 辽宁的地理位置(辽宁与朝鲜接壤,临近韩国、日本、俄罗斯)、传统文化环境(辽宁聚集了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朝鲜族文化、回族文化、锡伯族文化等多维的少数民资传统文化,且是最具东北特色文化的地域)、学术基础(具有多种期刊、报刊、科研单位、出版社)决定了辽宁媒体具有提高媒体国际传播力的潜力,如果能对这一问题系统研究有利于提高辽宁在国际上的地位,发挥辽宁特色文化的积极优势。 由于现有的媒体传播形式具有形式相对单一、范围相对较窄等缺陷,因此应将以期刊的传播形式为主,考察推特、多语种、社交软件等形式的媒体传播途径的效能,找出提高辽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解决方案。 如何打破现有的西方媒体传播的垄断和评价标准,确立辽宁媒体的传播地位和传播特色,找出与国际媒体的连接点,打造易于被国际群众接受的媒体团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将辽宁媒体的传播途径、在国际上的影响因子、文化资本的产业链条、扩大转播的科技思路等进行梳理,站在话语权的高度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做系统的研究。 一、传播途径的局限性与多元传播范式的优越性 因为无论是外国公民还是中国公民其信息来源渠道是固定的,一项信息获取渠道表表明(见图1),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表中的几种媒体。对于电视这种传播途径虽然辽宁卫视同时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北美都有局部落地,但在辽宁卫视下没有专门的外语频道,也就是说辽宁的文化仅针对于国外的华人和华侨,缺乏对外宣传的电视传播。而对于报纸而言,辽宁的主要媒体报纸包括辽宁日报、华商晨报、辽沈晚报、沈阳晚报、时代商报都主要针对地方区域的受众与消费者,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辽宁的杂志涉外的也比较少,内容局限在医学、科技等技术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的外文杂志少之又少。书籍和广播的传播亦然。这使得国外获取辽宁有关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而辽宁专门的对外宣传门户网站的建设也是不健全的。因此,文化传播从路径上就受到了种种限制。 因此,要扩大辽宁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首先就应从路径上扩大传播方式,进而扩大传播范围,显然传播途径的不足和单一性是阻碍辽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重要因素,而代表地方标志信息的首先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这些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除了门户网站就是综合性的期刊。 综合性期刊代表着国内或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学术水平,因为其对各个方面问题的探讨往往具有前沿性,即辽宁的综合性期刊代表着辽宁的各方面发展的最新状况。 因此,将综合期刊国际化和网络化,将两种最有影响力的传播途径融合在一起是辽宁文化传播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环,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形式已开始在国外蔓延。期刊可以考虑增开专门针对国外读者的英语期刊平台,或将期刊所载内容进行观点摘录,通过推特等新型的转播方式扩展到国外,扩大读者范围。只有采取这种多元的传播方案,才能真正使信息的在宣传上不再站在某一点上,而是呈网格扩散状态向外发展。 二、文化资本产业与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链接 文化资本与社会利益的分配和权力的平衡息息相关,文化资本与社会结构是对立统一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带动了文化资本的变迁,文化资本的更新意味着社会结构的革新,文化资本在辽宁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媒体传播途径,都离不开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流动与传播、分配与再分配,而这些都需要将媒体的传播与文化资本产业所链接。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便利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外较强的交通优势。如果能够从经济上将期刊作为产品或将其他文化商品开发、利用,通过经济渠道打造媒体的周边宣传,这对扩大媒体的国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韩国近年来媒体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其中包括某特定的媒体节目极其相关产业的对外传播,如《爸爸去哪》已传播至中国,并已经产生经济效益,这种传播手段使得韩国文化在中国掀起了热潮,可见其对影响力提高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如果将媒体的对外传播视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那么媒体既可以得到经济上的有力支持,又可以打造其国际品牌,收益品牌效益,其媒体及其传播的内容也会以一种被广为接受和认同的方式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希光、郭晓科:《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及提升路径》,《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2]王建宏:《新形势下的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广告人》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