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医保的前世今生


  从1979年4月27日到2009年的4月6日,从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前前后后,中国的医改已整整跨越了三十年。
  这三十年来,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等等构成的医改话题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有病不敢看,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多有存在。因而,新医改顺势而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因为,医改牵系着国民的切身利益,牵系着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从2006年到现在,新医改方案曾数易其稿、广征民意,凝聚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期望。伴随着新医改方案孕育、诞生和行进的步伐,我们不妨去追溯曾经的探索之路,回顾这三十年里经历的种种变迁。
  看大病的压力
  王肼的母亲是个高血压患者,最近上下楼时经常头晕。王肼多次要带她去看病,王大妈却一直没答应,她认为高血压的症状就是如此,自己注意一点就是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一直拖着不去看病的王大妈退休前是一家不景气的国有缝纫机厂的职工,现在每月有1100来元的退休金。买药和平常的费用一花销,身上所剩余的钱并不多。去医院看病是怕花钱太多。
  上个月,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天王大妈上楼梯时一下子晕倒了,送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得了脑瘤,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医生告诉她,治疗费用不下10万元。王大妈心想:此时以前参加的医保该发挥作用了。
  手术进展得很顺利,医保也及时报销了她一半左右的治疗费。但整个治疗期,自己负担的费用却超过6万元。之后,王大妈一直念叨:为什么不早点去看呢?为什么不早点去看呢?早点去看也许就不用花这么多钱了?
  在我们身边,像王大妈一样不愿进医院看病,认为看病太贵太难的大有人在。他们往往是等到迫不得已时再去,结果是小病拖成了大病,一下子也许就得掏出一生的积蓄,甚至是倾家荡产。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这要追溯到中国卫生医疗改革的源起及过程。
  1998年,我国启动了关于城市职工(包括退休人员)的医疗改革,实行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的模式,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医疗账户。个人账户解决门诊小病,统筹基金按比例支付(住院等)大额费用。像王大妈这样的情况,平常的门诊费用每月可报100来元,基本可以解决高血压的用药问题。而遇到住院问题等大额手术和住院费用就会给她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为此,政府在设计制度时鼓励企业为职工设立单独的补充性质的医疗保险,用来支付社会医保覆盖不到的医疗开销。但王大妈所在的缝纫机厂随着企业改制,一开始就没有给职工购买补充性的商业保险,自然也就得不到额外的补助,一旦遇到大病,就会担忧治疗费用了。
  王大妈说,她在职时,特别是医保没改时,情况不是这样的。
  公费医疗时代的大同和弊病
  王大妈记得很清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生病一类的事情,职工从不担心,可以说无论大病小病,享受的完全是免费的医疗服务。
  "那时的单位无所不能。"王大妈回忆说,"每人的生活条件相似,人们对物质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福利很好,即使工资低,也生活得不错。"
  王大妈退休前是工厂里面的出纳,她所在的工厂除了职工本人外,职工的子女生病了也可以报销医疗费。那时,单位的福利也是很好,三天两头地分这分那,上到分发各种票证,下到生活用品,几乎是无所不包。那时,财务室是最繁忙的一个地方。职工凭票报销的队伍总是排得老长老长,但是大家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
  然而,这种大锅饭式的福利制度也使得工厂的债务越欠越多,如医疗报销单等也是越积越多。随着各种浪费现象的产生,各种弊端也显露出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后新形势的发展,高福利制度让许多工厂转型困难,陷入破产,最终倒霉的还是工人。
  医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民医保
  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庞大的公费医疗系统,成为一个羁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积极发展。于是,医疗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深入酝酿和实施。
  根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城镇职工开始将工资的2%纳入个人医保账户,用人单位缴费率一般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
  这项改革开始将职工医保与"单位"体制分离,减少了企业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国有企业恢复活力。
  然而,改革并不顺利。医疗行业的"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医保覆盖面窄等问题在此后越来越突出。
  据卫生部数据显示,高额医药费是导致一些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中国大约有1/3的农村居民因病返贫,45%的农村住院病人无法担负医疗费用,主动要求出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医疗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支出的11.8%,超过教育和交通方面的支出,也超过发达国家居民的医疗支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一项合作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凡此种种,都似一声声急切的呼唤,呼唤着中国医改春天的到来。
  2007年,中国将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拓展至全国80%县的农村人口和几乎所有城市人口中的老年人、大中小学生及婴幼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老一小"医保计划。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13亿人中,只有1.57亿人享受医保,他们多数是城市职工和退休人员。由此,城镇非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和私营企业人员逐渐纳入大病医疗保险体系,也成为实现全民医保的战略。
  在广袤的乡村,2003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今已惠及了半数以上的农村人口。
  最值得国人欢欣鼓舞的是,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新医改方案,标志着我国的医改正朝着务实、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目前,全国13.2亿人口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已达11.3亿人。
  这些信息都在告诉我们:医保这一国字一号的难题正在得到破解。
网站目录投稿:怜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