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陈小慧 金融技术把产业拉长、拉细,使得金融科技企业能够通过专业化和细分市场并入供给链。 过去几年,金融科技突飞猛进,对金融业的功能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存,余额宝等一系列产品做出来的;贷,微型贷、小贷、蚂蚁金服等各种各样的"贷"都在出现,包括京东的产业链,做得非常快;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其应用已非常广泛;融资、众筹,大家看到很多;投资管理现在开始出现。保险业的颠覆,未来会更加激烈,因为保险的颠覆不仅仅是金融场景的变化,而且是整个生活和保险业务场景的变化。当然,整个金融市场的信息资讯管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所以,金融科技对整个金融功能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说它是颠覆性的,是因为它的运行模式不一样,是平台的、非网点的、轻资产的、重数据的。它拉近了和客户的距离,减少了中介,把操作的过程自动化,赋权客户。所以这些运行模式颠覆性地冲击着现有的金融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金融生态正在进行根本的变化,而且未来会有更大的变化,所以我今天讲"再塑金融生态"。 当我们讲金融生态的时候,它包括金融机构(供给者)、消费者(需求端)、市场的基础设施、监管者和法律,因为金融科技的出现其实不光关系到监管,更多涉及法律、个人、数据等很多问题。 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冲击巨大。它的冲击在于把金融机构生产从内生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外化的过程。金融机构以前产品的设计、生产、分管、配置、销售完全是在一个机构内部产生和进行,不管这个机构大小,生产的流程是内生的。金融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内生的环节,逼迫着把这个内生的环节外生化、社会化、商品化、产业链化。所以,今天整个金融产品的设计、生产、控制、配置、销售变成了一个产业链、市场化的过程。 不同的金融科技企业,从不同的阶段切入 大家仔细想想,存是其中派生的一个切入,贷是派生的一个切入,融资也是派生的一个切入。所以,金融技术把这个产业拉长、拉细,使得金融科技企业能够通过专业化和细分市场并入供给链。這个链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体包括:成本的商品化、利润的共享化、风险的共担化、合作的伙伴化。这对传统金融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一个封闭的体系走向一个开放的体系,来迎接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专业化、效率化、竞争化。 当这个挑战发生时,第二个层面自然就出现了无数金融科技的企业,以它的专业化、小而专、垂直性、对客户和市场的了解,开始介入传统的金融机构并冲击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逼着传统金融机构把它原来内生的、封闭的产业链剥离出来,成为一部分独立的社会过程。 我以前在中国银行工作时,内部有一个很深的讨论,是关于信用卡究竟应该内生在银行体系内,还是把它独立出来——那是20年以前的事了——经过无数次讨论后发现,功能特殊的信用卡,把它放在银行体系内很难做,最后决定把它独立出去,但还属于银行的直接部门,只是相对独立。 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将消费信贷独立出去,如果消费信贷可以独立,还有什么其他可以继续独立、继续外包呢?如果独立和外包不断发生,传统金融业留下的是什么?以前说传统金融业的一端是客户,另一端是资金,当然,它连接的是一个流程,流程代表着质量和品牌,而这3件事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客户今天不再属于机构,流动性不再单纯地属于有网点的金融机构,而过程已经被肢解,变成一个个垂直的金融技术。所以,传统金融机构的整个生态改变了,从内生变成了外生的,变成了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整个金融模式完全变了。整个供应商方面中间出现了无数的垂直颠覆者。 京东的供应链金融现在做得非常好,这既是完全新的产业,但是又是一个纯粹的旧产品。这不过是以前银行客户的派生业务,因为它的产业链把它们全部融合了,变成了产业链金融。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垂直细分,更不用说蚂蚁金服的小额贷款、零售贷款、存款,余额宝的存款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货币基金。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第3个供应商,这又是一个新的生态变化,就是平台。未来,供应商的生态支撑是平台和专业,还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和专业?现有的细分的金融机构都是平台,只是小平台。但是蚂蚁金服是一个大平台,很可能是一个垄断平台,这个垄断平台的出现,是集中和分散的两个极端同时出现的金融市场。因为所有的产品都可以细分地、垂直地在平台上操作,无数的竞争可以在平台上出现,这应该是一个公开的平台,而平台本身是垄断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生态?所以,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机构或整个供应商、金融供给方面的生态冲击和破坏是巨大的。 金融科技改变了需求者(消费者)的生态 以前我们认为消费者是被动的,消费者属于金融机构,谁拥有消费者谁就有未来。这是15年前的口号,10年前仍然有效。今天我们不再讨论消费者,我们讨论的是消费者体验。 说起来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是其本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金融科技赋权消费者,消费者的地位大大提升,所以把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服务的标准大大提高了。今天的消费者可以面向无数的供应商,可以选择无数的供应商,但是金融机构赋权消费者时,消费者本身变成了平台,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变化。当消费者本身变成平台时,对消费者的教育、保护及消费者本身的定位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金融科技改变市场的基础设施 第三方支付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区块链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心化还是集中化?还是去中心化?整个市场设施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区块链的优势及弱点是很明显的,它的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它强调透明度和认真度。区块链的扩大、能耗是一个很大的瓶颈,但是我们不知道在未来会有什么新的技术出来取代这些,归根结底,有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开放平台的基础设施,让第三方可以加入基础设施,这是一个统一的、集中的基础设施,还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这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原则,而这一切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金融正在发生的最大冲击和变化是监管和法律 首先,从机构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当整个系统的功能是内生时,监管针对机构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已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所以没有任何争议。混业经营时,我们开始讨论功能监管,在金融科技的前提下,监管没有任何选择,必须从机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endprint 其次,从一个静态的区域、一个城市、一个点走向跨区域和跨境的监管,因为所有的科技金融都是跨区域、跨境的。我在IMF时,有一个荷兰的做跨境支付的企业家,他原来是做电讯的,看到跨境支付机会很好,开始做金融,他在非洲做,一做就是5个国家,他和这5个国家的央行行长都来找我。因为没有相关的监管,他也希望有监管框架,5个央行行长都希望能得到合适的监管框架的管理。所以,在地理位置和区域位置上的展开,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监管必须是实时的,因为市场变化太快,在今天如果没有实时的监管很难掌控整个波动和风险。 我们以前一直在讨论英国的原则监管和美国的规则监管的高下。今天,这个争论已不复存在,原则监管已经无法管住以科技为主导的金融科技,规则监管无法覆盖金融科技的发展。我们以前的监管原则(包括机构监管、原则监管、规则监管)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显得如此无力。所以,监管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当监管的生态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法律也会跟着变化。因为赋权个人,个人变成了一个平台,个人的法律地位、保护数据的归属权、透明度、保密度及公开使用集成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有法律框架支持。所以,在未来的金融生态里,监管和法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传统供给者、需求者、基础设施、监管者這4个传统生态里面,出现了一个新的生态维度,就是人机合作。因为金融科技一定是人和机器互动,流程大量缩短、简化,可以实现直接和客户沟通。风控、高估值活动的全部自动化及模型迅速迭代,使风控模型几乎可以做到一周迭代一次。 在此情况下讨论模式和监管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科技介入以后,改变了这个四方运行和经营模式的生态,经营和运行的主导权发生变化。未来主导改革和发展的是科技还是金融?当然,两者有相互的依赖性,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一定是金融是本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主导是金融还是科技,这在未来又是一个很大的动态的争议。总而言之,整个金融生态动态变化的主导力量也是动态变化的。如果主导力量转向科技,那整个生态的形成和演化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谁主导生态,谁就主导未来。 都说金融科技正在颠覆现有的金融企业和行业,我觉得正在形成重大的冲击(颠覆并没有完成)。因为现在各个现有的机构也在努力学习金融科技,在扩大它的业务,走科技化的道路。 未来的竞争在哪里?未来的结果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其实并不明确。传统的金融机构能活下去吗?结果也是不明确的。平台一定能赢吗?结果也是不明确的。传统金融可以把现在垂直的金融科技企业全部收回去再次内生化吗?结果也是不明确的。但是,金融机构里垂直、细分、专业、高效、风险控制良好的机构的崛起是必然的,只是一个最终的归属、定位、连接而已,所有的一切取决于竞争和监管、法律的框架。 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金融科技企业之间极其激烈和动态的竞争,市场迅速发生变化,因为这部分完全是科技主导,会走得很快。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平台和传统金融企业的竞争。这是一场精彩的博弈,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明确,但是未来方向的指引,监管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监管是朝哪个方向走,在哪一个方向指引,会对未来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今天的监管对未来极其敏感和重要,竞争和监管会决定未来金融生态的格局,但是金融科技冲击、再塑未来的金融生态,我觉得这是必然的事情。 回顾金融的历史,如今金融生态的变化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无论金融生态的变化、金融生态的基本格局,还是金融的基本功能,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变化,也就是说金融的支付功能、中介功能(在存和贷之间的中介功能)、金融资产和资产配置功能、效率功能和风险控制功能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这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变化,但是,这是迄今为止最为精彩的一次整体的金融生态的变化。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的发言,本刊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文字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