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学习型组织的挑战


  文化的缺失
  我认为做学习型组织最大的挑战,第一是在于文化。很多企业缺少一种文化,或者说只有一个文化的框架、漂浮的文化,而没有真正的让文化落地生根。
  彼得·圣吉曾经说过,做学习型组织绝不是为了贴一个标签,搞一场运动,是真正为了让企业发展,是有实际意义的。很多企业就像做运动一样,或者是跟风,或者是工会又在搞评比。如果没有真正的意识,为了企业的发展的话就很难做实,很难做出成果,就会让很多人半途而废,感觉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不能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就会产生疑虑。
  团队学习
  我们都讲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中国最缺失的,因为这么多年的私有制,大家的自我意识很强,缺少团队的意识。经常说个人能力很强的时候,团队力量很弱,整个团队的力量往往还不如每个个人力量加起来的总和,很多时候是互相抵消了。
  团队学习并不是说大家围在一起共同学习一篇文章,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整体搭配的能力,团队学习真正强调的是企业整体搭配的能力,包括领导班子和下面各个团队包括整个企业整体的能力。团队学习不是一个简单坐在一起学习的问题,而是最终要产生一种一加一加一大于三,这样的企业才可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很多时候个人意识太强,推动企业前进的不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往往是个人的魅力或者个人的智慧,这一定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危机、制约。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生活不会因为你知道多少给你回报,而是你应用多少你知道的给你回报。你尝试着用用,说不定就有用了。培根讲了这么多年,讲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是没有力量的,只有你掌握、应用了才可能产生力量。所以学习型组织特别强调的是学习的习,学以致用。只有把所有学到的东西尝试应用在你的工作中,你会发现很多原来没有用的东西是有用的。
  我们企业当中做了这么多年很清楚,过去就是上班、干活、下班、回家,在一起交流沟通很少。有时候哪一点我觉得不合适的时候,如果不和人沟通、不去向别人学习的话,我就很难化解。如果企业可以给员工搭建很多沟通的平台,很多时候通过互相启发觉得没用的东西变得有用了,因为你自己的理解是有限的,别人给你一种启发会帮你进一步认识到这个知识是否有用,这样我们就会搭建很多沟通平台,比如员工恳谈会、反思会等等,这些沟通平台,拉近员工和员工之间,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会及时化解很多牢骚和抱怨,及时搜集一些意见和建议,帮助员工去理解一些事情,理解之后才会更好工作。
  系统思考的难关
  做学习型组织的第二个挑战,系统思考怎样真正变成从领导层到中层,到员工的思维习惯,这一点太重要了。太多的领导是急功近利,不会长远的考虑事情,我今天效益好了,我会考虑明天、后天,但不会考虑我企业周遭的关系、我如何尽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做得再好,如果没有社会的支撑,最终也会倒塌下来。而系统思维是非常难理解的事。
  我有一个亲身体会,前两年参加联合国一个项目,是由彼得·圣吉先生牵头跨部门领导力的研修班,其中一个环节叫深潜水,深入到社会最低层去考察,我考察了沙漠草原沙化的问题。我去之后非常感动,有很多企业捐了钱,还有一批北师大的研究生做志愿者。他们发现,当地的农牧民养羊,羊要吃草,吃小的树丛,草少了就容易沙化。他们就想怎样杜绝羊吃草呢?想了半天,猪不吃草,于是鼓励牧民养猪,说猪不吃草,我们给你植树,有一个基金,我给你钱去买猪,建立猪舍。农民说好,就养猪。我去的时候和牧民交谈,牧民说我们还得用草,为什么?猪饲料。猪不吃生的要煮熟,这需要柴火,茫茫草原,所以还是要把草和树砍下来晒干当柴火来烧,所以这个草还是会减少。
  这就是系统思考的问题,我想到一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一和二是什么联系,想到二的时候,二和三是什么联系?要养成这样的系统思考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我们不真正养成系统思维的思考习惯的话,我想我们社会的发展、我们企业的责任就很难担负。
  比如说江淮汽车愿意担负社会责任,我们就提出淮河水为什么这么浑浊,怎样才可以清澈呢?我们一开始想自己做些事,但是感觉效果不大。后来我们建立学习型供应链,就是在供应链的系统,以学习型组织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经过共同研究就做了这样的方案,一个是能不包装尽量不包装,就是汽车的零部件,能反复使用的器具来把部件直接送到汽车组装现场。第二,必须包装的那些小零件怎么办?我们要求那些纸盒子、包装物必须反复使用,而且对这一点进行考核,这样大家就非常爱护包装盒,不让它损坏。因为反复使用会得到奖励,多一些政策,这样我们就大大减少了包装物,汽车的装配也加速了。因为不用纸盒子,造纸厂对河水的污染是最厉害的,大家不买纸盒子,就减少违规造纸厂对环境的污染。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因为我们免包装、少包装,或者包装物不断的回用,节约的成本其实是企业和社会双赢的。
网站目录投稿: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