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卷读后感精选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是一本由李晓鹏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一):关键是史观
  关键是跳出士大夫史观的束缚,又跳出英美史观的束缚,这个最重要。其它的细节是学力的问题,可以完善,从别人的书籍里也可以。但观念不行。他是玩票性质,非主流,影响不到大人先生和砖家教授。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二):这本书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是一部难得的玄幻巨著
  以作者的能力,只写中国这点事未免屈才了,建议作者给世界其他文明也重新修一下历史,这样的大才真是应该推广到全世界,哎呀,字数还是够,写个书评很是不容易。就这样吧,期待作者第二部,给秦桧,赵高什么的都翻翻案,期待神奇的观点思路,尽情玄幻一下。************************************************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三):五星作品
  观点犀利一般都会说是一家之言,但是着一家之言说的真是好啊。
  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真的是很奇妙的事情,《三体》给我们描述一个未来,我看完,外表没有变化,但内心已经是惊涛骇浪。但说来还是假想,不是真实的。但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发生过的,就一定能看得清吗?就一定是真实、准确的吗?看完,我会思考更多,所以,我感觉值得给5星,希望作者能写出更为宏大、更深刻的作品。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四):半部论语治天下,呵呵
  很早就怀疑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论断。
  社会分工不同,一个儒家大师如何能管理好军队,管理好财政,安保?
  术业有专攻,儒家提供的思想仅为为人处事以及立志方面,单靠这些就可以了么?呵呵。
  所以,管理是门大学问。制度很重要,本书提供了很多视觉,有价值。
  很赞赏老毛的战线理论,舆论战战,反腐战线等等,治大国,先有好的制度,然后治好执行制度的人。
  不易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五):看过《毛选》的才能跟得上作者
  作者有weixin公众号的,里面回顾了他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就是一个求真求
  不仅现行的钦定四卷《毛选》,还有建国后的毛选,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
  读完这个的基础上,作者要说的就再明白不过了,当然还会受到更多的启发
  评论作者预设立场的人自己其实都是预设立场,被洗脑的,被历史洗脑,被别有用心的人洗脑,然后自己还不改变的
  没办法,在豆瓣这种地方,自以为是的太多了,书没读多少都以为自己是评论家,井底之蛙自负的愚蠢,读的多的也是白读,还不如不读,人家读的是历史规律,而你读的是历史故事,呵呵,当然可以此反驳我,SB就是你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六):书是好书,书名不搭边
  年前读完的第二卷,12月回去把第一卷也买了,同样很快读完。前两章大概地讲了下从汉到宋的大趋势,之后都是讲明朝前半段。观点跟第二卷的一样,在此不重复。我以前对朱元璋的生平事迹不了解,看了才知道他的不凡之处。朱跟毛确实是有极大的相似性。
  这一卷比较集中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如何评价帝王的成就。他将汉唐宋明几个汉族大一统王朝中被称颂的文治之君、儒家圣君(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跟几个被批评的雄猜之主(汉景帝、武帝、武则天、明太祖、成祖和本朝太祖)比较其在各方面及生前身后的政绩,结论是十分明显的。总之,儒家的这一套做做个人的修身养性很好,但作为治国理念,完全行不通。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七):正观
  从作者对朱元璋的描述,一时令我恍惚真伪。但文络清晰,洞察世道,大有《人类简史》之势;并解我对历史的一些存疑,叹服!
  列本书涵盖的一些问题:
  1. 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兴衰、PK、未来趋势。
  2. 四大文明古国的起因、延续。
  3. 中华帝国何以延续;及其政治制度的先进之处。
  4. 以明朝皇帝为主,对比"圣君"、"暴君",对其执政思路、政绩、影响力的描述、分析。
  读完此书,我的收益是:
  1. 高度:新的视角,以正历史观(遗憾不知如何训练出此思路)。
  2. 导师:作者开了一扇门。
  3. 空间:家里有些历史书可以扔了。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八):屁股决定脑袋
  此书与当年明月观点截然相反,明朝那些事儿里的相对正面的人物都是此书里面的负面人物,而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反面人物在此书都高大上,其实也不矛盾,立场不同而已,此书是站在皇帝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明月是在臣工的角度看问题。建议俩本书一起看,说实话,正是看了这俩本书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作者的思想所左右。有一点可以肯定,明朝的皇帝大都被妖魔化了,清人修的明史主观意识太多,杂货太多,水分太多,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光正而不顾史实颠倒黑白,可恨。可见,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不错。又:越来越喜欢明史了,觉得明朝的皇帝太有个性了,我个人认为最可惜的明朝末年,被一群野蛮人让历史倒退,可悲。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九):颠覆认识的巨著
  很多读者对这两本书的评论停留在对史实和政治意识形态的纠缠上,其实这个层次太低了!政治很难讲对错,只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对资源的争夺罢了。这两本书可以说是认识论的巨著,是对思维方式的颠覆。以前看史书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看到的任何关于政治的历史内容或许都与事实有差距,都是作者有意无意筛选过的东西。但凡书籍文章都是出自文人之手,而文人在古代中国只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小撮(甚至现在也一样,不是认识几个字就是文人),实际上我们最终看到的就是人群中一个倾向性很强的小群体的观点,那么与事实的差距倒底有多大就很难弄清楚了。由此可以拓展到我们认识的其他方面,我们到底被自己错误的认知方式蒙敝了多了少?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十):成于立意,败于颠覆
  第一卷读后,给我一个很强烈的感觉,作者处处都在"反传统",文中观点传统史学家say yes的,本书就要say no,凡是传统史学家否定的,本书就要肯定,因此被称为"颠覆"吧。但要申明自己的观点总是以为的颠覆前人而不正确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未免让人不舒服。
  不可否认的是,本书确实有很多颠覆性的观点,特别是针对军队战斗力的分析,角度新颖鞭辟入里,让人信服,但是部分观点确过于追求"颠覆"了,特别是针对近年来被神化的宋朝,可谓从头到尾的否定了,但感觉这否定当中包含了浓重的个人好恶,真正可以拿出来当证据的反而不多。
  最后这本书给我很强烈的感觉,作者是个很传统的中国学者,治学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比较中国化,即注重立意,观点的描述,而不注重分析史料。总体来说,是本可以开脑洞的历史读物。
  :最后的最后,强烈建议作者在引用的时候可不可以不要引用天涯论坛和百度贴吧?
网站目录投稿: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