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万只蝙蝠齐聚南阳市西峡县城北方的一个古洞内,因其种种神秘离奇的传说,此洞无人敢入,有好事者前往探险未果,其恐怖疑云更加神秘。为何这么多蝙蝠在此乐不思蜀?它们从哪里来?在人类开发的大潮中,它们又大批地消失。 长久以来蝙蝠洞无人敢进 再哭,把你扔到蝙 三四万只蝙蝠齐聚南阳市西峡县城北方的一个古洞内,因其种种神秘离奇的传说,此洞无人敢入,有"好事者"前往探险未果,其恐怖疑云更加神秘。为何这么多蝙蝠在此"乐不思蜀"?它们从哪里来?在人类开发的大潮中,它们又大批地消失。 长久以来蝙蝠洞无人敢进 "再哭,把你扔到蝙蝠洞里去!"三四岁的时候,每逢夜晚哭闹,父亲就会对樊文兴这样说。一听到蝙蝠洞,他的哭声戛然而止。樊文兴今年62岁,是西峡县五里桥乡白河村村民。 父亲的经验,他每每应用在自己的儿子、孙子身上,屡试不爽。在他的印象里,蝙蝠洞成了白河村人恐吓孩子的法宝。 蝙蝠洞在村东的半山腰里,从村子上行200多米,就到了蝙蝠洞的洞口。从小时候起,每当黄昏时刻,一个又一个神秘的魅影从洞中忽闪而出,掠过村民的头顶,向黑暗深处飞去。展开的翅膀,犹如一只夜行的大鸟,幽灵般划过村庄。 没有人敢靠近蝙蝠洞,即使在下着瓢泼大雨的时候,在附近放羊的村民宁愿淋得湿透,也不愿意到蝙蝠洞的洞口避雨。 一直到了20多年前,才有几个胆大的青年,忍不住内心的强烈好奇,相约进洞探险,但仅走进去十几米,就赶紧惊慌地跑出来,阴冷恐怖的景象,让他们胆战心惊,不敢再踏进半步。 但他们并不甘心,为了一探究竟,他们想出了一个替代办法,在村里找了几只鸭子,把鸭子硬轰进洞里。几天后,有人在50公里以外的淅川县发现了这些鸭子。 几年后,还发生了一件恐怖的事情:一天中午,一条巨蛇游弋到村旁一棵大树上,吐着血红的芯子,把正在吃午饭的村民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惊叫着躲入屋中。半个小时后,巨蛇离去,而村民余悸犹存。他们相信,在这一带,巨蛇唯一能藏身的地方,也只有蝙蝠洞了。 蝙蝠洞愈发显得神秘而恐怖。 洞内最大蝙蝠像鹰一样 然而,蝙蝠洞的神秘很快就被打破。1999年,在景区开发热潮中,蝙蝠洞被提上日程,白河村的不少村民,被雇去开挖洞内淤泥,他们一趟趟地出入蝙蝠洞,发现它并非想象的那般恐怖。 梁子安正是这个时候来到了蝙蝠洞。他是南阳师院生物科学院的副教授,此行陪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博士前来考察。 让他们诧异的是,这里的蝙蝠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多,一进洞口,就可以看到悬挂在洞壁上的各种蝙蝠,倒悬在壁顶或紧贴在洞壁上,到处都是。它们有大有小,有不同颜色:白色、灰色、褐色。其中在一个厅内的蝙蝠群约有数千只,最大的像鹰一样,肚毛发白,身毛黝黑,从身边"嗖嗖"飞过,令人不寒而栗。 他们发现,从19时30分夜幕降临开始,蝙蝠们开始一只只地飞出洞口,在洞口盘旋几圈后,转身向山林深处飞去。刚开始飞出来的是小蝙蝠,好像探路的哨兵一样;一个小时后,夜色越来越浓重,成群结队的大蝙蝠如集团军般开始大规模地出动,高峰时每分钟飞出的蝙蝠有三四百只。 有意思的是,仅出洞时间,蝙蝠群就花费了3个多小时。而它们返回的时间,则从次日凌晨4时开始,5时形成高峰,6时以后完全结束。当日23时至次日凌晨3时,基本上是它们在山中密林觅食的时间,其间只有很少量的蝙蝠进进出出。 通过连续的观察,他们估算出洞内蝙蝠共有三四万只,而且品种竟然达到7种。 梁子安仔细观察了山洞,显然山洞年代久远,而蝙蝠群很难说清在什么时间形成,也许是上千年,也许是数百年,但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因为蝙蝠是胎生,一次生下的蝙蝠数量有限,形成这样的种群,显然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古洞独特环境引来大量蝙蝠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古洞,能够吸引那么多的蝙蝠在这里逍遥自在?梁子安充满好奇,他仔细地对蝙蝠洞进行了观察。 根据地质人员的考察,蝙蝠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时期,距今已经有6500万年的历史了。 在洞中,梁子安随时可以感受到这种地貌的奇特:有地下廊道、钟乳石等,蜿蜒曲折,走势时高时低,洞身时宽时窄,高时达60多米,低时需弯腰低头才能通过,宽时可达80米,窄时不足1米,而且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上有洞,洞下也有洞。这种复杂的洞内结构,为蝙蝠形成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仅有一个良好的场所并不能吸引大批的蝙蝠,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 一靠近洞口,梁子安就发现了秘密所在,这里的温度和湿度十分独特。本来是炎热的夏季,爬山的时候衣服都湿漉漉的,但一靠近洞口,凉气扑面而来,浑身直打冷战。 之所以温度这么低,是因为里面的湿度非常大,空气湿漉漉的,洞壁上滴着水,而地面的水哗哗地一直流,在洞口处注入一深潭中。 梁子安发现,保持洞内低温和湿度的竟然是层层淤泥。 这种淤泥浅的地方淹没脚脖子,深的地方没过膝盖甚至更深,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使得洞内的环境跟刚下过雨的洞外环境一样,保证了洞内的低温和较大的湿度。 蝙蝠洞内的蝙蝠不同于平原上的普通蝙蝠,它们属于洞穴蝙蝠,喜欢生活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 梁子安曾捕捉到一些蝙蝠,准备带回去继续观察,但把它们装入一个大盒子放进车厢后,这些蝙蝠很快死掉了。 人类来了蝙蝠走了 梁子安第一次来的时候,蝙蝠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的景象,让他记忆深刻。 但随后两三年,他又陆续来过几趟,每次来,他都心情沉痛:蝙蝠洞里蝙蝠的数量,在急剧减少。 他最后一次来时,当初看到的壮观场面,已经不复存在,到处都是的蝙蝠,已经遽然消失,只有洞内演武大厅里,还能见到数千只。 记者此次到来,这数千只也仅剩下不足千只,孤独地聚集在演武大厅里,其他各个角落,我们打着电筒遍地寻找,也难得一见。 梁子安说,蝙蝠之所以离开,是因为人类改变了洞内的温度和湿度。将洞内所有的淤泥清理干净,铺上水泥地面,水源无可依赖,顺沟流去;另一方面,在洞的另一侧凿开了一个洞口,洞门敞开,有风进入,加快了洞内水分的蒸发。 蝙蝠洞2001年"五一"对外开放之后,游人逐渐增多,一拨一拨的游人到来,开灯,关灯,扰得蝙蝠不得安寝,在灯光下不停地飞来飞去,有的甚至飞到了洞外。而老鼠,因为再也没有淤泥和水源的不便,可以入洞肆意妄为。 跟人斗,跟鼠斗,蝙蝠已经无能为力。越来越多的蝙蝠走了,留下来的,谁也不敢肯定哪一天会撤离。"附近有的是山脉,它们应该是寻找新的乐园去了。但要再形成这么大的群落,恐怕有困难。"梁子安说。"还有很长的一截儿洞穴,不敢再开发了,再开发,恐怕蝙蝠洞会名存实亡。"景区主任叹息道。"或许有一天,蝙蝠洞再也不能叫蝙蝠洞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