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各学科的教学效率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且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持续高涨。然而仍有一部分老师由于对情景教学模式了解的不够深刻,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学生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基于此,应该从当前创设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借鉴其他优秀教学经验,从而实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策略 引言: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认识以及理解。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存在的问题 1、问题情境的单一化。这里的单一化并不是指老师只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而是没有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推进以及延伸。打个比方来说,有些老师在进行到"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过年收到的压岁钱最多有多少?"虽然学生踊跃发言,但是老师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递进,而是直接进入课程讲解。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中会涉及到对亿的认识,如果仅从压岁钱入手,那么学生对"亿"就没有深刻的印象,这堂课实际上就是失败的。 2、问题情境的可接受性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单纯的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不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那么小学生就无法学以致用,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观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生活阅历、知识经验、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均处于发展阶段,尽管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利用了很多生活元素,但是却恰恰忽略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问题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小学生进入到数学学习状态,这就说明这些问题情境是无效的、失败的。 3、对问题情境的认识不足。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理念被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而老师们对这些新教学方法的认可度也较高,创设问题情境法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部分老师由于对问题情境的认识不足,为追求教学时尚、活跃课堂氛围,在一堂课内创设多个问题情境,将整堂课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很多小學生在上完课后反而搞不清自己学到了什么。另外,还有些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创设问题情境法的利用过于形式化,使得该问题情境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失效。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现如今,在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大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很多知识都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这就为我们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了重要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将抽象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那么学生不仅很难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甚至于还会对学习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应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化情境有效结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小学生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规律,又能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有效提升。举例来说,在讲解到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知识时,小学生对这单元内容普遍存在畏惧心理,老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常见元素进行教学,比如红领巾等。红领巾是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并且是三角形的物体。老师可以以红领巾作为切入点,来对学生讲解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知识,从而加强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另外,在进行到方程的认识这一单元时,大多数小学生对于方程这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实际上方程就是要实现等号两边的数值相等。老师可以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天平入手,将方程问题转化为天平,从天平的角度去理解方程的相关知识,以此来实现抽象问题的生活化、具体化,从而保证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2、创设游戏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够成熟,对新鲜事物总是存在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他们不仅还没有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对于学好数学也没有很大信心。所以,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一些数学游戏来调动起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举例来说,在讲解到除法的相关知识时,单纯的讲解除法运算过程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铅笔"小游戏,选出四名同学,并为他们提供20支铅笔,让他们平均分配这些铅笔,从而得出"20÷4=5"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轻松理解了除法的运算过程,同时这种游戏的方式也能始终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并慢慢削弱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简单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不同的除法运算任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后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运算任务进行实际演练,从而对这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3、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小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这是学生未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备开放性特征,并为小学生提供更多讨论以及发散性思考的空间。举例来说,在进行乘除法相关知识教学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学校举行运动会,全班共有42个同学,每排坐5个,需要坐几排?甲同学利用"42÷5=8.4"得出应该坐9排;而乙同学利用"5×8=40"这一乘法口诀同样得出上述结论;另外,丙同学使用笨方法,在纸上画圆圈也能得到坐9排的结论。老师对学生的上述方法予以肯定,并公布正确答案以及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并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注重问题情境的生活性、趣味性以及开放性,从而在保证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性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 姜夫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4(1):49-49. [2] 高庆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2):92-92、 [3] 王庆兵.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微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8):2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