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师节前夕,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武汉六中上智中学推出了最温情的批假制度——学生请假去看小学老师,只要有家长接送,能确保安全,一律准假!引得网友纷纷点赞。学校校长表示,两校约有10%的学生请假看望了自己的小学老师,以七年级新生为主。 当前感恩教育有三种形式。一是课程,把感恩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二是演讲培训,主要是以煽情催泪的形式进行感恩演讲;三是集体活动,多以集体洗脚、洗头、剪指甲或集体跪拜等方式进行。笔者认为,"温情假"抓住了感恩教育的要义,体现了"做中学"实践智慧。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也就是,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实践,从而达成道德教育的目标,即德育生活化、综合化。 感谢师恩是道德教育,也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它包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几个环节。在德育课程化的语境下,感谢师恩多在识师恩、知师恩方面得以落实。但即便如此,它也仅是落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落在虚处而不在现实中。学校特批"温情假",对那些希望把感恩付诸行动的学生来说,就有了行动的可能。学生看望教师,是完成道德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所形成的道德体验,会对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起正强化作用。同时,也会对其他同学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温情假"就是杜威所倡导的在"做中学"的鲜活案例。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一个难题。尽管"做中学"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学",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知道,这一点在道德教育领域尤为普遍。接受某一理论容易,但是如何把这一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则考量教师们的实践智慧。理论仅是指明了方向,而落实则需要以路径和方法为保障。其实,于教育而言,我们并不缺少理论,缺少的恰好是把理论落到实处的实践智慧。于此,笔者期待像"温情假"这样的实践智慧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