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计算机技术早已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中职院校应当结合中职院校的学情,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来开展教学。MCS-I,即"模块化课程体系三项一体化实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对MCS-I在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MCS-I 团队组建 项目任务一、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完全融入社会各个领域。而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中高职院校,无疑在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但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不少先天性的短板。 1.生源方面 部分中职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意识不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2.师资方面 中职院校不少计算机专业教师均为"半路转行",非科班出身,而真正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专业人员一般都在IT前沿行业谋职,来到学校当教师的凤毛麟角,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制约着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质量。 3.专业及课程设计方面 不少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设计时,未进行系统的分类,如硬件方向、软件方向,而是笼统地归于一类,当然这也跟招生情况、学校软硬件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这样会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毕竟计算机专业涉及面相当广泛,而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仅为两学年。 此外,现如今大多数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在在8门左右,算上公共课、体育课等,专业课程也就占开课课程数量的40%左右,专业课比重偏低且内容陈旧落后,始终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成为制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因素。 4.教学方法方面 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传统的"讲授+上机"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演示,学生照此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且理实结合不够紧密,经常有"教而不练"或练习不及时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知识。 5.教学场所、设备方面 中职院校的电脑升级换代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受制于资金、场所,有的院校可能10年都不会更换电脑。教学场所都是按传统模式进行布局,没有根据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如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等来进行设计。二、计算機专业MCS-I教学形式概述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种种问题,如何在软硬件条件无法立即提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教学手段及方式上下工夫,提升教学效果,成为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笔者学校在机、电类专业上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将专业课程按项目、任务进行模块化整合,并用一体化教学手段进行开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三项一体化实施"(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Implementation,简称MCS-I)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对其他专业的教学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1.什么是MCS-I 结合计算机专业进行解释,"模块化课程体系"(MCS)指的是在坚持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将专业的课程根据学习任务和要求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模块,并以通用基础类、专业技能类、拓展提升类三大类模块群来归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1)通用基础类模块指的是必须学习的通用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以及计算机基础等简单易学、实用性强的计算机通用技术。 (2)专业技能类模块指的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技术等级取证的要求为目标,相关专业必须完成的教学模块内容。如计算机网络、OA模块等。 (3)拓展提升类模块指的是以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个人职业素养为目的所开设的模块。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协作意识为出发点设置复杂、整体性强的学习模块,让学生通过团队分工、协同配合来完成。每个模块以项目工程为基础,涵盖计算机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项目的实践及完成,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人。 将上述三类模块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及手段进行开展,达到"教与学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工作与学习的一体化"的目的,就是MCS-I。 2.计算机专业MCS-I模块的划分 各类计算机专业的通用基础类模块基本一致,根据自身方向的侧重点,在专业技能类模块和拓展提升类模块上有所区分。如网络类偏向于网络应用与管理,维修类偏向于软硬件监测、维修和养护,动漫设计类则偏向于图形图像、动画及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 以计算机网络类专业为例,将原专业计划进行整合后,其模块化课程体系见表2。三、计算机专业MCS-I教学设计及实施 "分科教学、单科独进、理实分家、各自为政"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学实施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学得会",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起点来组织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学习引导、点拨。 以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拓展提升类模块——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为例论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团队组建 拓展提升类模块是更加需要团队共同努力来完成的项目,所以团队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喜好及需求物色团队合伙人,进行自由组合,然后根据项目及任务的要求进行分工。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模块,牵涉到网络物理构建、组网、调试及配置、网络管理等几个环节,学生团队成员的角色可由项目经理、网络设计工程师、施工人员、管理技术人员等组成。项目经理负责总体策划、最终方案的确定;网络设计工程师负责组网方案制定,以及路由器、交换机、网线等硬件设备的选型;施工人员负责网络布线、设备连接及调试;管理技术人员负责网络安全及管理。 2.项目任务(模块)导入 此环节主要由任课教师完成。先向学生详细讲解本次项目应完成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对项目有直观的认知,然后再详细布置完成整个项目应做到哪些工作。接着明确在完成各项任务后应当学到的知识以及专业能力,明确各项任务具体的完成时限及要求。 3.项目施工设计 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根据项目要求,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进行查阅资料、市场调研(通过网络搜索学习的方式小范围进行)等自主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团队内的讨论,分析对各主要任务目标、确定任务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以项目经理为首,组织、设计并制订出项目施工方案。 4.项目施工 学生团队根据制订好的方案,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配合进行工作,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在组网过程中,可先通过VM虚拟工作站等形式进行模拟练习,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再用实际的物理设备进行网络搭建。 5.项目成果展示与点评 学生团队展示自己所完成项目的成果时,先根据自己在这个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然后再接受其他各组以及教师的评价。学生在剖析自我的同时,也可留心听取其他同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工作方法,通过比对,进行反思,寻找不足,可以更好地提升自我。四、MCS-I教学的创新及作用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MCS-I将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分类,以通用基础类模块、专业技能类模块、拓展提升类模块替代现有的技工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让教学任务的重难点更加突出,层次更加鲜明。 以"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工作与学习"三项一体化的要求来设计教學模式及手段,通过引导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MCS-I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备项目经理素质的人才"。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MCS-I教学模式将培养更多、更全面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官秀敏.计算机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及一体化教学形式设计[J].就业与保障,2015(7). [2]潘光华.安全防范系统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