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悖论领导力说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Managershare:本文重点讨论的难题,并不是相互矛盾的、需要权衡抉择或折中处理的目标,而是长久以来存在的根本性悖论,因为现在的"长期"便是未来的"短期"。过于注重一个目标,会诱发对另一个目标的需求。商业环境及其中因素一改变,稳定性随之瓦解,往往损毁大量价值,并最终导致危机,促使领导者转而推行另一路线,于是开始又一轮循环。
  领导者面对的悖论
  许多领导者以为只能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通常有以下三类:
  我们的管理是着眼当下还是放眼未来?
  围绕着时间框架的矛盾尤为突出,因为公司的长期生存有赖于在寻求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流程的过程中进行试验、承担风险,以及从失败中学习。然而,公司也需要保持一致性和纪律性,关注已有产品、服务和流程,使之发挥最大价值。此类创新悖论涉及现在与未来、现有商品与新商品以及稳定与改变之间的对立。
  我们要严守界限还是跨越界限?
  领导者总是要下达或撤销有关"界限"(地理、文化和职能界限)的决策。地理上分散的供应链效率可能非常高,但却缺乏灵活性。分散的创新项目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创意,但最出色、最聪明的员工没能集中在一处,某些特定的益处就会流失。此类全球化悖论展露了全球互联与本地需求、广度与深度、协作与竞争之间的对立。
  我们注重的是为公司股东和投资者创造价值,还是为更广大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公司之所以存在便是为了创造价值,但领导者可能会陷入两难:是要极力追求公司利益,还是要尝试为投资者、员工、客户乃至社会带来更广泛的利益?公众越来越关注贫穷和气候变化问题,技术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助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本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因素,此类对立便随之凸显。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会让股价下跌,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可能有损于当下的股东需求或顾客需求。这样的责任悖论对公司而言十分棘手。
  这几个看似二选一的问题不会有惟一明确的答案。部分原因是,这些问题的两个选项并不是非黑即白,换个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需求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领导者须重新界定问题,摒弃一贯的非此即彼思路,不要希冀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而是要在发展变动中实现"两全其美",设法同时照顾到两个方面。
  要采取"双全"之法自然颇为不易。对立双方的关系会随着时间和竞争对手的动作等外部事件而发生变化。举例来说,如果公司重视短期业绩而忽视了创新,那么不投资创新的风险——可能错失未来收益增长——会与时俱增。
  要从"择一而从"转为"两全其美",领导者须在短期内频繁转换重点,以在长期上满足相互对立的需求。领导者不必在针锋相对的两者之间大幅度转变,而是必须实行有针对性的、能促进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微转换"。
  悖论思维方式
  传统领导力与悖论领导力,对事实、资源和管理方式的潜在预设各不相同。见下图:
  把握动态平衡
  事实是多元而非单一的,资源是充足而非匮乏的,管理的作用是为了应对改变而非对抗改变——接受了这三个观念,领导者便能帮助组织达成动态平衡。这是悖论领导力的精髓。为了发挥悖论的力量,领导者必须将起支持作用的组织能力嵌入高管团队。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对立双方之间建立既分离又连结的关系。
  分离
  挖掘悖论的潜力,首先要尊重目的不同的团体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为此,要把组织的多个目标分离开来,分别评估。实现这一点的一种方法是,根据职能、地理位置或产品划分业务单元,每个单元有自己的领导者、使命、衡量标准和文化。一个强大的销售及营销部门会专注于高效服务主要利益相关者(即客户),而一个强大的财务部门则会留意经济效益和公司在金融市场中的形象。甚至某一部门内部也还可以划分出几个不同团体,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就把激进式创新团队与渐进式改进团队分离开来。
  但是,如果组织的几项重要任务相互交织, 就不太可能分别建立业务单元了。比如组织的全球一体化工作,必须由各个当地业务部门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分离"就是要分出专门的时间和空间以探索每个目标,运用不同的决策过程,或者发展一些能让各团队按照各自策略分别行事的沟通方式。
  连结
  连结是在各个目标间寻找联系和协同增效。要实现连结,有一种方法是在总体上建立组织认同,用一个更高的目标让人们团结起来,让员工和高管都能接受几个战略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实。
  实现动态平衡
  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分离和连结,只专注于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有害的。划分独立部门可以在短期内避免矛盾,但会造成相冲突的团体无法互惠,对创造长期共享价值造成阻碍。
  没有分离,只有连结,同样会带来问题。为了促进协同作用,高级领导者要推广对组织的总体认同,强调集体使命,并发展统一的衡量体系。但如果没有鼓励对各利益相关团体独特价值和需求的深刻重视,结果可能只是平平无奇的折中,出现一种"虚假协同作用"。最糟糕的结果是,一方占据主导,另一方销声匿迹。社会企业和微型金融银行遇到过这个问题。这些混合型组织想让经营目的承载社会使命。但如果不阐明社会使命应该得到多少关注,可量化且目标明确的短期财务衡量标准就会占上风,并推动重大决策。经济压力在微型金融组织中普遍存在,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就曾感叹说,这些组织"为大利益牺牲了小额信贷"。
  为避免这些陷阱,明智的领导者会为每个战略分别设计衡量标准和奖励机制,甚至做出不同的财务报表,并在整个组织获得成功时补充额外的标准和奖励。他们创设了这样的团队动态:既鼓励关注每个战略各自的特殊需求,又营造出尊重、信赖的文化,促进合作与学习。他们认识到高管团队成员起着多重作用:既要为本团队的优先事项发声,也要考虑组织整体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证明了做到这一点,既要有坦然接受悖论的信心,也要有明白其任重而道远的谦逊。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曾说过:"多好啊,我们遇到了悖论。现在我们有望进步了。"
  本文作者温迪·史密斯是特拉华大学Alfred Lerner商学院副教授;玛丽安娜·刘易斯是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院长;迈克尔·图什曼是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学Paul R. Lawrence荣誉教授(该教席由1942届MBA捐资设立)。
网站目录投稿:春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