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树燕 王海萍 许卫球 摘 要:在高职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笔者针对所在院校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课程内容优化的思路,对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高职数学 课程 优化一、高职数学课程优化的背景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供求失调的矛盾一直存在且近几年更为突出。一方面,普通劳动力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技师严重短缺。这种互相矛盾现象的呈现表明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效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偏差,而导致偏差最直接的原因是课程。 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载体,是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融会贯通的桥梁,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课程均处于核心地位的,教育的目标是由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相比于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高职教育而言,简化或压缩了的本科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是不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它会使高职教育的实际培养效果趋同于本科教育,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课程改革实施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高职课程改革时,从学科型课程体系向技能型课程体系的转变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过分强调动手能力的培養,忽视系统的基础知识的获得也是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计划的。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曾在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两个系统指的是"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作为高职教育主要基础课程的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可定位为现代公民需掌握的文化素质课、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工具课,影响学生的发展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故在高职教学改革行进中,高职数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也势在必行。针对笔者学院目前数学课程教学现状,笔者认为,筛选优化、整合配置更为合理实用的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已成当务之急。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数学基础差、接受能力弱 随着高职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主体对象也发生了改变,自2010年来,笔者学院每年新生中普高生源数比例逐年锐减,由最初的80%左右到如今的不足20%。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明显发现学生的平均数学基础下降严重,大多数从中职院校升上来的学生仅有初中低年级数学水平。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对基础课时予以大幅压缩之下(以笔者学院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课时调整为例,由建校初的每周6学时缩减至2009年的4学时,后在2012年普遍形成"工学结合"班后再次缩减为每周仅有2学时),使高职数学面临内容多、课时紧的问题,教师往往为赶教学进度任务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其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高职数学内容对这些基础堪忧、接受偏弱的学生而言堪比"天书""鸿沟"。他们对高职大节上课、课堂容量大、知识跨度猛、训练时间少的教学模式更是无法适应。高职数学课程的教与学陷入困境,故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显得迫切又必要。 2.课程体系系统性强 受学科课程体系影响,当前笔者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设置多是沿用本科或专科教育内容,属于本、专科数学课程的"剪辑版或压缩版"。课程一般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及其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数学理论的系统性、逻辑的严谨性严重束缚着教师的手脚,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下,教师每节课都在"跑步"前进,往往仅够数学理论、做题方法的灌输传授,根本没时间顾及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的培养、渗透和历练。该种教学情形使得学生们即便掌握了知识点,但对其应用和用途仍感到非常陌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广范围、深难度、强逻辑性的高职数学课程已变成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专业主任们避而远之的课程。这就警醒数学教师,必须要打破数学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大胆取舍、改革、融合数学知识,建立符合高职特点,以"必需"为度的贴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3.专业联系不足,供需间有偏差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基本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迈上讲台的。他们往往善于解题,善于传授数学知识,而对所教专业的专业课程的了解甚乏,同时可借鉴的内容与专业联系、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案例体现的针对性强的优秀教材并不多。笔者学院都存在专业广、数学课程开设要求多样化、数学教师人数少的问题。这又给数学教师的备课组织增添了难度,造成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间出现偏差:一些专业课中用得着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未提及或讲得不够详尽;而教师花精力强调的重、难点内容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却用得不多或根本用不上。如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需要的复变函数、数理逻辑等知识受学时影响在笔者学院数学课程中并未设置;教师强调、讲解详尽的导数、积分运算方法在专业课学习中根本没用,仅需了解概念即可。这让学生产生"数学用不上,与专业学习没联系"的错觉,影响着一批批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做好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调研,选择、设置贴合专业发展需求的数学知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三、高职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改革的思考和举措 1.注重知识衔接、转变学生观念 高职教师深知部分学生中小学数学基础差、数学知识缺失会对后续高职数学学习造成困难,继而会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其自身的后续发展。面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状况,教师可通过课前测试题的形式去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后做好后续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的补缺和复习工作。可在高职数学第一章节授课前增设高数预备知识,并从专业发展需求角度做好知识内容的选取。如机电、建筑专业做好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知识的复习,电子大类则需复习复数知识。这样一方面用来复习巩固、另一方面为后续学习起保障作用。此外应按不交叉、不遗漏的原则去组织备课,对于与中学出现重叠的部分内容,例如,导数、极限、概率,做到深广难易要求不一、推陈纳新,取消学生认为的"炒冷饭"思想。从学生自身发展和对专业学习作用的角度去进行的内容的取舍和调整,必可有效地衔接起学生的中高职数学知识学习,使学生惧怕数学或轻视数学的观念有所转变。 2.打破传统,按需设置课程内容 高职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除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这一隐性功能外,专业教师和學生更为关注的与后续课程学习间的联系这一显性功能。因此,数学组教师认真调研学院各专业对高职数学课程开设的要求,收集了资深教师对课程内容建设的建议,从专业最需要、最基本知识为出发点,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打破课程体系传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必需够用"原则设置了面向专业的数学内容。譬如,学校财会专业的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将削减连续函数微积分部分的复杂计算,而增加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年金、复利的了解和成本、利润函数的计算;在汽车类专业的应用数学课程中,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除一元函数微积分基本知识外增添了对线代和概率初步知识的了解。在学时允许情况下考虑按专业要求编写弱系统性、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来辅助教学,按"必修+选修"的形式来满足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如在高职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基础数学篇即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第二学期则可开设专业数学篇,如机电类专业选择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建筑类专业增加向量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内容,计算机大类增选离散数学和逻辑推理知识等。 3.择优案例,突显数学应用 本次课程优化研究是本着"简化理论、保证够用、突出应用"的原则去付诸实施的,数学教师通过加强与专业教师间的沟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材的查阅和研究,借鉴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数学教材,找寻出数学理论与专业实际联系密切的教学案例以突显数学应用之妙。如在讲解定积分应用时,将用油罐车体积计算的案例建立起数学与汽车专业的联系;用求桥拱的立体体积和表面贴面面积来贴合造价、预算这些建筑类专业;用计算电流量、闸门水压侧做功等案例来体现数学在电子类专业和机械类专业中的应用。除专业应用的数学例题找寻外,教师应善于从经济热点、社会焦点,如股市、楼市、保险、彩票等领域中捕捉、发现数学在生活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浓厚兴趣才会激发更好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有所提高。 综上,面向专业需求取舍、整合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数学内容与专业课程学习间的融通,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是高职数学课程优化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为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仍是教师需要思考与研究的。这将又是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又一项巨大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应该清楚数学该教什么,怎么教,有什么用,使高职数学朝着学生喜欢、专业认可、教师欣慰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王荣琴.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大学学报,2008(4). [2]曾庆柏.高职数学课程系统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3]于桂萍.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8). [4]徐春芬.关于高职数学教学和专业学习之间融合的思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