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以一个初生婴儿的画面开场,旁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事实上,无论是否有勇气,孩子都会前来,因为有权按下选择键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父母。 他们为你而来,只是因为你们想要有一个孩子,他便毫无选择地被带到这个世上。 所以,并不是孩子应该叩谢父母的生育之恩,而是父母应该感谢孩子。 作为父母,你为什么想生孩子? 有多少人,在生孩子前认真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生个孩子?通过生孩子,我想实现什么? 生命的延续? 证明爱情,让婚姻更稳固? 我有未完成的遗憾、未实现的理想,希望由一个人传承着我血缘的人替我实现? 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曾给我的人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我需要通过科学养育孩子的过程,疗愈内心的创伤; …… 很多人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生命从一开始就是有条件的。 父母最爱说"我都是为你好",另一些父母则喜欢说:"你是个优秀的孩子,我们对你抱有很高的期望。" "期望"的说法,看似一种鼓励,实则暗含着一种控制。尤其是高期待,更是如此。 因期待未达成而产生失望的情绪,有些父母粗暴对待,直接把孩子打一顿。有些则采取冷暴力的方式,企图让孩子自我感知并反省,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满足父母期待"而受到的惩罚—— 最近热播的《小欢喜》,宋倩为了乔英子的高考,严密布防,360度无死度的监督控制,目标北大清华二者之一。当她对自己的努力和成果沾沾自喜时,却发现乔英子竟连续几天向学校称病请假。 她终于发现了乔英子的"秘密基地",满屋子拼装接近完成的大型乐高,那是她严防死守,以耽误学习为由严令禁止的东西,更令她伤心失望的是乔英子把她辛苦炖的燕窝给了爸爸的女朋友喝,她眼见"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情景,感觉自己多年的艰辛付之一炬,最宝贝的女儿被人抢走了,她哭着毁掉了英子的乐高。 之后她一反常态,对乔英子不闻不问,让女儿保受愧疚的折磨,并惶惶不可终日,也为后来的抑郁症埋下了伏笔。 看,宋倩自诩"我都是为了你好啊!你可是妈的一切啊!",其实她的爱需要孩子以忠诚、听话、学习好等作为条件来交换。 若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何恩之有? 电影《何以为家》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起诉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这听起来多么的荒诞不经,但这不是顽劣孩子的恶作剧,也不是离经叛道,这个孩子是严肃的。 他说:我想让那些不会照顾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则长大后能回忆的是什么?是暴力、虐待、侮辱,或者殴打吗?被铁链锁,被水管浇、被皮带抽吗?生活简直就是一坨狗屎,比我脚上的鞋还脏,我天天活在地狱里,受着煎熬,就像我做梦都想吃鸡肉一样,命运为什么要折磨我,我本来以为,我们会长大,长成一个好人,会受人尊敬,有很多人喜爱,但是真主却让我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我恳求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赞恩的父母根本没有能力抚养孩子,却不断的生育。12岁的赞恩已经做了很多苦力来供养家庭,而他11岁的妹妹,又被父母强行卖给房东,用以抵房租,这也导致11岁的萨哈嫁过去,两三个月就因怀孕失血而死了,这让赞恩十分气愤绝望。 "他们是我的孩子,我的骨肉,你们没有资格批评我,只有我有资格。"这句话来自赞恩的妈妈,那个被指控生而不养的人。 赞恩爸爸在法庭上说:"我怎么知道,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别人告诉我不生孩子就没有指望,唯有孩子能让我挺起腰,可是现在孩子把我的腰都累断了。" 他们生孩子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孩子让自己的境况好转,而不是以培养孩子的未来为目的,即使考虑让孩子上学,也是因为学校可以让孩子果腹,所以,大一点儿的孩子在监狱里,就像住宿学校一样自然,12岁的男孩去帮工,11岁女孩去嫁人,未成年的一群孩子上街去买甜菜汁,他们衣衫不整,他们没有生活,只是活着,至于活着的意义,无从谈起。 先贤早有"父母于子无恩论",胡适说父母对孩子,不是恩情,而是责任。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王充《论衡》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后汉书·孔融传》 胡适先生曾在《每周评论》发表题为《我的儿子》的文章,文中"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这和孔融的观点颇为相似。 汪长禄先生读了文章后致信胡适,提出的3点疑问,正是我们教育孩子时困惑的地方: 到底该怎么摆正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到底该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什么位置? 我们看看胡适先生怎么说? 1.父母养育孩子,却不认为对孩子有恩,是不是会把孩子养成一个白眼狼呢? 胡适说,养育孩子,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恩情,而是责任。把孩子生下来,就有责任养育他,教育他成人,所以孩子对父母来说也并不存在报恩这一说。以下为回信内容节选: 深以为然。一些父母把养育孩子当成是对孩子的恩情,不但无形中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正因为这样的认知上的偏颇,才让父母理直气壮地实施亲情绑架、道德胁迫。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就是一个被亲情绑架,伤得体无完肤的可怜人。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家庭,多少樊胜美? 2.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就算用鲍叔牙对管仲的情谊来讲,也不能不算是恩谊了吧?何况亲子关系总应该比朋友更深一层的。 胡适说,"我的意思是要我这个儿子晓得我对他只有抱歉,决不居功,决不市恩。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 胡适还说,父母不要把自己当作放高利贷的债主。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而不是以孝道来要求孩子报恩。 如果一味地拿孝道来要求孩子的话,那就是愚孝了。对于父母,不做孩子的债主,不能把所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一切都强加给孩子,而同时又期待着能有所收获,能从孩子身上获取应有的回报。 3.你说"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是不是把这个做人的信条立在了相反的地位? 胡适先生说,"所以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我的意想以为‘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致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致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 胡适所说的堂堂的人,是一种信条,一种做人的基本原则,而不是说,对于父母的愚孝。其实这一点与上一点是相承的,如果孩子成长为一个堂堂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就不会被愚孝所绑架。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是"我把我儿子应得的遗产都拿去赌了,使他前食不能完全,教育不能得着,他应该爱敬我吗?又假如我卖国主义,做了一国一世的罪人,他也要爱敬我吗?" 孩子因你而来,却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你给了他生命,却不能禁锢他的思想 孩子之于父母,是自然赋予的一种亲密关系,而在维系这个关系的过程中,彼此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对孩子的生育如花开结果,自然而得,而对孩子的养育,是责任所使,也是履行自己的义务。 而父母之于孩子,是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亦师亦友,而孩子,终究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必被爱所缚,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写在最后: 未经审视的人生,注定糊里糊涂的过; 不懂思考的父母,难免彷徨困惑。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我是@愫说育儿,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