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当今社会中档案工作者角色的转变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事业也由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工作向现代化转型,档案工作者们也渐渐对其工作及其职业定位,乃至在整个社会舞台中扮演的角色开始理性的思考。不少学者就电子文件时代档案职业走向、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定位以及档案部门的机制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职业道德、技术规范和知识转型,反映了档案人面对信息化机遇对自身角色价值的重新认识和专业信念。
  关键词:档案工作者;角色转变
  一、现代档案职业观念要以树立新 "四观"为核心
  档案工作者在当今社会的角色转变,首要的就是在专业思想上的转变。
  (一)"承与传"——时间观
  过去的档案工作者在界定职业使命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为"承与传",即一面面向过去,一面面向未来,档案工作者份内地把接收、立卷、保管作为己任,而把"利用"看作是一件份外之事,看不到档案工作者在现时代应该发挥的积极参与作用。
  我们的时间观要革新,要强调档案信息的利用,如果一味只讲"传承",我们的后人也只是"承与传"没有利用,那么档案信息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确立了正确的档案工作者的时间观是消除被动守候、积极参与社会创新发展的最重要前提之一。譬如,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服务就是时间观念革新的产物。
  (二)在馆(室)与广域联系之间——空间观
  空间观的转变是指档案资源由原来的一馆一室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信息时代下的网络环境。一馆一室狭窄的物理空间,致使档案资源的来源与结构、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利用范围都显现出生成与来源的区域性。这种状况,限制了档案信息的社会整合,使档案工作者只能孤立地看到馆室内的有限实体。然而在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中,档案馆的资源将不仅包括实体的馆藏资源,还将包括通过网络构结的资源。它们或者属于馆藏实体文件的电子化,或者属于异地档案馆藏的数字资源。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档案资源共享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局限。这种虚拟档案馆的环境可以被认为是自我馆藏的合理扩充和功能的自然延伸,各个档案馆藏资源可以得到相互印证和互补,更好的实现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
  档案工作者活动空间的拓展则反映了档案工作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民营经济档案工作、家庭档案工作以及农村档案工作、社区档案工作等,都表明了这种档案社会作用空间的拓展。档案工作者的活动再也不应囿于一馆之舍了。
  广域空间和多元联系的理念必然使我们的眼界更开阔,胸怀更宽广,对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感知更敏锐。我们在档案工作体制上创新的想法与这一点也是分不开的。
  (三)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价值观
  如何看待档案传统与档案事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档案事业由传统而现代化的转型,如何评价档案传统在电子文件时代的意义,确立怎样的档案事业价值目标,是当前档案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国古代社会对档案的社会工具价值有透彻认识。以往的档案资源更多代表的是一种符号和描述,而不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社会建设中去。强化档案资源的作为工具的价值观是档案工作者实现档案事业现代化目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准确地说,将档案的社会功能定义为记忆仍然是有欠妥当的,其根本的社会意义应理解为"对于记录的合理控制",也就是说,控制是档案方式的最重要的工具价值。
  同时,档案工作者还要认识到,档案事业由传统而现代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工具价值到信息价值,双元价值并重的转化过程。档案信息价值的发现是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基础。
  所以,档案事业现代化是对档案作为方式的社会工具价值和档案作为记录实体的信息价值的综合发挥,而不是放弃其中一个方面的价值。档案事业现代化应以体现"档案社会责任感"和"档案公众服务意识"为观念要件。
  (四)在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之间——技术观
  至于技术观,指档案工作者不仅要专研自己本专业的技能,也要积极参与到其他与档案工作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融合中去。
  的确,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载体的档案——电子档案,而且使我们的职业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再只是刷刷浆糊,订订案卷了。我们的专业技术含量大大提高,社会也将由此对档案工作改变印象。档案的不同文本、备份、电子文件、数字化、文档一体化管理、档案管理软件、档案网页、元数据、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化等已成为我们常用的专业语汇,它们共同反映了档案业技术的变迁,赋予档案工作者新的专业角色。因此,我们仅仅懂得"三合一"制度已很不够。只有具备这种危机意识,才能促使我们学习新技术,树立新观念。
  此外,我们不能完全拒绝对于传统档案管理理论如全宗、来源原则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重新理解和运用,而是要注意纸质时代与电子时代的档案管理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兼顾与衔接。
  二、档案工作者的角色重塑要以"三变"作支持
  (一)由简单的档案资源保存者向积极参与档案资源的塑造者和档案功能的监督者转变
  其一,档案工作者要彻底改变被动的、封闭的心态,在保管的同时要认真策划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结构,积极追踪社会重大事件,使档案工作成为有效的信息工作,使档案资源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使档案工作者成为档案文化的积极塑造者。
  其二,档案工作者要胸怀档案社会责任,注重档案作为一种方式的工具价值发挥,自觉运用档案因素对于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功能。
  其三,从技术角度对记录的真实性和安全性维护也是档案工作者的重大社会责任,也是档案方式的工具意义所在。由于电子文件的产生和管理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文件与档案的界限,也打破了传统印象中档案工作的流程即收集-立卷-归档-保存的运作次序和节奏。他们将不再只是关注文件实体的接收,而是更加关心文件系统中档案功能的实现,关注"前端控制"的有效。哪些文件应该实施档案控制,档案工作者要在档案产生以前就介入到文档系统功能的设计中,把自己的职业理念渗透进去。在这一过程中,监督将体现为档案价值鉴定思路的变化,即从注重记录形成后内容的分析向文件的形成者和相关数据(元数据)转移,档案工作者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来维护来源的真实性、实现档案资源的组织、保障信息的安全传输与贮存,档案职业也因这种技术性而具不可替代性。endprint
  (二)由职能管理主体的代表向重要的合作参与伙伴转变
  一是档案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将推进档案事业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档案机构将与社会其它机构共同管理档案和发展档案事业,因而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将会由单一的管理主体变为重要的专业参与合作伙伴。
  二是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提高,如数字档案馆建设和档案网站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以及电子文件法律效力认证的需要等,都必须与技术、安全、法律等部门配合进行,不可能象过去那样独自承担。
  三是由于信息化的环境使彼此分隔的局面将进一步改变,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的合作如技术协作、馆藏共享和资源共建等,都将使双方变成伙伴。
  在这种变化中,档案工作者与社会的联系将日益广泛,社会依赖也会表现得更加强烈,当然,档案工作的社会声望也会进一步提升。
  (三)由档案行政官员的身份向档案管理技术专家和档案信息服务商转变
  随着档案社会意识的增强,各行各业将更普遍地产生档案技术的需求,档案工作者有义务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和实时指导。譬如民营企业档案信息建设就给我们安排了这样的专家角色。当然,要想成为"专家",在于我们确有"专长"。档案工作者必须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基础上,迅速建立起独具的专业认识和技术特长,既要懂得传统的类似于"三合一制度"这样的技术,又要熟练掌握档案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档案工作者才可能享有相应的信誉并成为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
  随着档案事业社会化的进展,档案管理技术服务、档案管理设备、档案信息及加工产品还将共同构成档案文化与信息产业。在这些智能性服务中,档案工作者在作为档案管理技术专家的同时,有可能扮演服务商、开发商的角色。档案工作者将通过自身的智能服务和档案工作社会化、产业化运作获得相应的效益与社会资助,从根本上改变档案馆只能仰赖政府拨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冯惠玲:《拓展职能——"夹缝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之策》,《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05页。
  [2] 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绪论
  [3] 傅荣校:《论档案管理现代化环境中的职业特征》,《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9~100页。
  作者简介:吕晓颖(1972- ),女,内蒙古包头人,馆员,本科,研究方向:工程设计图纸CAD电子档案的开发、管理与利用。
网站目录投稿: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