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家庭让中国青年尽折腰


  ◎核心提示
  在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进入生育年龄的今天,"421家庭"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更成为一个社会痛点。所谓"421家庭",顾名思义,即指四个老人,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越来越多的80后小夫妻"被421",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既要面对赡养问题,又要面对育小问题,还要面对一连串的事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令他们哭笑不得的化学反应。
  "421家庭"问题多多———
  问题一:
  "自身难保"的80后到底有多难?
  80后一直被视为幸福的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疼爱有加;大学扩招,很多成绩平平的人也拿到本科学历。然而80后们慢慢发现,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让他们承载起家庭的全部希望,成为压力最大的群体,甚至成为充满争议的一群人,社会对他们褒贬不一。在当时父母们踏上工作岗位、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年纪,自己却要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买房问题甚至随之而来的剩男剩女问题。组建一个小家庭是那么困难,而维持一个小家庭的正常运转更加困难。很多80后感叹,自己成了"房奴+孩奴+卡奴+老奴"。大多数80后不得不拖到年近而立之年才开始买房或娶妻,然而如果要赶在最佳生育年龄34岁之前生儿育女,便势必在做房奴的同时又做孩奴。在国内一些知名网站的育儿论坛,很多年轻爸妈都在"晒"自己抚养孩子的成本,每月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类支出外,还有婴儿写真、保姆开支、幼儿园学杂费、早教课和补习班等额外费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感叹抚养孩子已成了"甜蜜的负担"。
  问题二:
  九成80后称自己"无法赡养父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沿袭多年的至理名言。老人的赡养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子孙后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却越发凸显。据媒体报道,1979年中国有607万个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如今,30年过去了,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养老及生活压力着实给当代中国青年出了一道难题。
  当"421家庭"双方父母年事日高,养老问题迫在眉睫,若双方父母都健康安好,虽然可以争取一段时间攒钱养孩子拼事业,精神上却也免不了时刻担心挂怀,一旦遭遇病痛疾苦,如何照顾生病的老人,便成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对于这一系列问题,80后们表示,真的很难。
  中青报的一项调查发现,九成80后称自己无法赡养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还需要父母进行资助。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互通。
  问题三:
  与父母合住不现实导致"空巢"
  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69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按照这个预测比例,按照中国现有人口来算,到2050年中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将有4亿之多,到时绝对数量可能还会更多,421家庭的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专家提示,这种家庭模式在即将步入60岁以上的"50后"一代人身上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许多421家庭中老人"空巢",年轻的夫妻二人或单独居住,或在其他城市成家打拼。一方面,很多80后小夫妻更喜欢"单过",担心与父母同住不方便不自由,另一方面,大城市居住成本比较高,接老人同住并无足够的空间和金钱,另更重要的是,四个老人,接谁,不接谁都是问题,一起接过来就算经济上可以承受,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生活模式也问题多多。
  问题四:
  子女教育问题最容易产生分歧
  在"421家庭"里,三代人呈现的是倒金字塔形态,一家人的爱几乎都倾注在第三代身上。这爱,有时也显得沉重。两家老人都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对孩子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时间长了,有些被爷爷奶奶万分娇惯的孩子甚至学会了威胁爸爸妈妈。更有些家庭出现了两家老人争抢着抚养孩子的现象,让夫妻二人左右为难。
  由于两代人的看法、观念存在着较大差异,生活方式也迥异。在"421家庭"中,子女教育的问题最容易产生分歧,从而影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影响家庭和睦。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包蕾萍认为,在独生父母家庭中,亲子轴仍旧占据核心地位。"与传统家庭家长制‘父为子纲’有所不同的是,一个典型的‘421家庭’中,权力最大的并不是年龄最大的家长,而是年龄最小的第二代独生子女。"需要注意的是,在"421家庭"中,父母、祖辈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娇惯,已造成了一些孩子人格的缺陷,形成了"唯我独尊"、"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
  问题五:
  现在特别缺乏养老综合性服务
  专家指出,在养老方面,当今社会急缺的资源就是照料资源,一个是日常生活照料,像家政服务一样帮老年人打扫卫生;其次是老年人生病短时间卧床时,身边需要有人全天候照料;第三是老年人心理、情感方面的精神需要,比如带老人出去走走,接触一下社会。
  当前社会特别缺乏一种综合性服务,类似于子女孝敬父母一样全天候、全方位的照料。现在的家政服务都是单项的,只是做饭、洗衣服、擦玻璃,其他不做。现在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照料,都应该朝综合服务的方向发展。
  现在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养老院提供的服务、提出的价位,是老年人不满意的;二是从中国文化来讲,进养老院老人有被遗弃的感觉。所以有些家里有子女的老人,去养老院一段时间后还要回来,仍然希望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面。
  ◎相关案例
  案例一:不是好妈妈,更不是好女儿
  25岁的张鑫去年生下了一个女宝宝,然而在宝宝刚满6个月的时候,张鑫就回到自己的公司上班,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父母照顾。这位年轻的北京白领对此显得有些无奈,她承认自己和丈夫都还是孩子的心态,更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她说"我可能不是一个好妈妈,更不是一个好女儿"。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421"的"1"仍然是家里的重心,传统的哺育后代的方式并未因80后的年轻人有反叛心理而将这一规则破坏掉,一旦他们成家、立业、育子后,他们也体会到了上一辈人的良苦用心。孩子是未来,但在父母眼里,自己还是孩子,421家庭中的"4"在一定程度上分担着这个家庭的压力。但老人是依赖的同时,也是这种家庭结构中最大的不稳定因子。这又回到了本文开始时提到的问题,再过10年,谁来给老人养老?送到养老院?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都说不过去。接到家里?4个老人一个孩子,哪里照顾得过来呢?
  案例二:
  "非独生子女"成择偶标准
  今年27岁仍在读研究生的小刘告诉记者,他的择偶标准只有一条,就是非独生子女。他说,本来家中经济情况就不是很好,自己又一路读书,若找一个独女做伴侣,那势必要面临养4个老人的沉重压力,如今社会压力又如此大,只有两人承担这一切确实不易。除了经济压力外,小刘还透露,若4个老人一起生活,那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较难调和,恐"纷争不断"。
  专题策划:罗宝雯
  "421家庭"解决之道———
  【个体设想】
  方案一:设计和父母一起居住的户型
  有80后觉得,如今大城市的房价这么高,父母过来之后怎么住也是个问题。调查中,76.0%的人期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实现不同城市的互通;51.0%的人希望开发商多设计适合老人子女同住的房子户型;40.6%的人认为医院应增加专业护工数量。
  "各买一套房子吧,买不起。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过,也不太现实。"不少人感觉父母接来照顾还是最好的,希望房地产开发商能设计出和父母一起居住的户型,一起住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各自的隐私。调查发现,仅有6.9%的人愿意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等机构。
  方案二:
  除了经济供养,还要精神供养
  养老,不只有经济供养,还要有精神供养。伴随着经济收入的日渐丰富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一些老年人在经济上不再依靠儿女供养,相比之下情感需求日益凸显。有些年轻人事业有成后把父母接过来,和子女住得近了,却觉得和他们离得很远,反而没话说了。因为子女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很多从外地到子女身边来的父母,要融入到子女的生活方式,恐怕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十年前,央视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老幼咸宜,就是因为它唱出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变动背景下,亿万中国父母和儿女的共同心声。在中国这个亲情浓厚的国家,来自子女的感情慰藉,是老人最为看重的东西。因此,受访专家指出,家庭成员所提供的精神赡养,是新型社会养老文化中需要更新的重要观念之一。
  【制度建设】
  方案一:可借鉴美国"三条腿的板凳"
  如今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是否怀念,传统的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和养老方式已然out了,在相当一部分子女无暇也无力很好地赡养老人的情况下,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美国学者常将美国养老保障体系形象地称为"三条腿的板凳"。所谓"三条腿",其中,"社会养老保险"是第一条腿,它是美国人养老的"精神支柱"或"最后防线":"企业年金"是第二条腿,它是美国人养老的"物质基础"或"载重主体";传统的以家庭为责任主体的"个人退休储蓄与保险投资"则是第三条腿,它是美国人养老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与美国相比,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基本由政府责任下的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来支撑,而来自用人单位和家庭个人的承载能力则仍势单力薄。
  方案二: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针对"独子养老"面临的困境,有关专家指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向。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许琳认为,老年人晚年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等方面。其中需求比例最高的是生活照料,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发展各种形式的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发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养老,使老年人既能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又能发挥社区老年人互相帮助的优势,这对老年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最好的选择。(南方日报驻京记者陈祥蕉实习生解明静)
网站目录投稿: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