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有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很多疑的,毕竟身处高位,还是一个很多人都觊觎的位置,看似威风八面,实际上需要提防来自各方的势力。尤其是秦始皇,灭六国,原本的六国贵族都巴不得找机会杀了他,自然更是要小心谨慎。但也正因如此,他很难真正地去信任什么人,所以如果他相信一个人,是非常难得的,比如忠心秦国的蒙家,再比如楚国来的李斯。秦始皇为什么信任李斯?在他死后,李斯却选择了违背他的临终遗命,这又是为何? 其实李斯并不是秦国人,而是后来投靠了秦国,并认真的帮秦始皇来实现把六国统一的愿望。可以说李斯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对于怎么把六国统一,他非常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他的这种思路和秦始皇不谋而合,所以皇帝在刚开始的时候,就非常欣赏他,他们两个的关系可以说是君臣,也可以说是兄弟,反正就是交情非常好。 在当时,秦国混进了间谍。因为这个原因,秦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这让秦始皇非常的恼火,就下令把所有的外国人都驱逐出去,不允许其他国家的人到他的国家里当官。反正在秦始皇的心里,不是他这个国家的人,他的心肯定也不是向着他的,所以他也没有必要让他们留在他的国家,还要整天防着他们是不是有异心?所以最干脆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外国人都撵出去。而李斯也是外国人,看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的忧心,就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给秦始皇上书。其实在这个时候,他最明智的方法就是躲起来,因为他的身份很尴尬,但是他却能为了秦国的发展站出来,可见当时的李斯也是非常忠心的。 他的理由也非常的简单,要想把六国统一,就要笼络住更多的人才。而且以后六国统一之后,天下都是你的了,又怎么能分出谁是哪国人呢?秦始皇看的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命令取消掉了。而我们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发现,在秦国最有名的变法中也都是外国人举行的。 除了这些事儿,李斯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是废除封建制,而改成郡县制。简单的来说,就是秦国的土地现在都是由秦始皇说了算。郡县制,就是在一定范围设置一个郡,然后在下面再分很多的县,这跟我们现在的省、市模式非常的接近,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模式,就是根据他的建议来进一步完善的。而因为他的贡献特别大,所以秦始皇在临终的时候也是把他叫在身边,嘱咐他要立扶苏为太子。换句话来说,秦始皇也是对他进行托孤,言外之意就是他也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人。 李斯被秦始皇提拔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正式迈进了秦国高干行列,成了秦始皇的心腹。从那时起,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沙丘病故,这二十七年间,李斯一直深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那可以说是恩重如山。 举个例子,李斯的儿子个个都娶了秦始皇的女儿为妻;李斯的女儿也都嫁给了秦始皇的儿子(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既是亲密君臣,又是儿女亲家,按说李斯应该对秦始皇忠心耿耿,但秦始皇万万没想到,自己刚刚咽气,李斯就背叛了自己。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让大秦帝国走上了不归路。关于李斯为什么会叛变,后人总结了很多原因,有人说李斯和扶苏政见不合,有人说李斯怕相位被蒙恬夺走,有人说是李斯怕被赵高暗杀,等等。今天,就从秦朝权力分配格局这个角度,分析一下秦始皇的亲密战友为什么会背叛秦始皇的遗诏。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其外朝权力分配一直是三元格局,法吏外卿、军功武人和代表外戚的太后势力。但是,秦始皇上台之后呢?依靠军功武人集团,彻底清洗了自己老娘的势力,打压吕不韦的法吏外卿集团。军功武人集团一枝独秀,让权力分配失去了平衡,所以嬴政才会重用李斯,形成军功武人与法吏外卿的二元对立。 秦始皇突然驾崩后,蒙氏兄弟掌控着几乎全部军权和一部分政权,而李斯掌握着大部分政权,两者权力大小可谓各有优劣。所以在嬴政身后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代表军功武人集团的蒙氏兄弟支持扶苏,代表法吏外卿的李斯只能选择支持胡亥。由于秦始皇没有立太子,所以胡亥+李斯这一组合是完全可以对抗扶苏+蒙氏兄弟组合的,不甘心失去权力的李斯决定赌一把。 因为在秦国失去权力的丞相的下场总是很凄惨,比如说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等等,李斯可不想也落得那样的下场。所以,李斯选择支持胡亥继位,胜利后自己可以继续掌握朝政大权,虽然后事难料,但总比现在就下台要好一点。 事情后来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扶苏的愚忠,使得胡亥+李斯+赵高集团大获全胜,扶苏和蒙氏兄弟身死。胡亥登基之后,李斯在外朝再无敌手,一手掌握了政权和军权,一时间貌似风光无限,实不知朝廷内外危机四伏,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