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正确"并不仅仅是大方向正确,更是指一个"容错率"高的方向。 一、火箭上的座位 2001年,小布什总统上台,共和党重新执政组阁,克林顿政府雇员成为各大知名公司抢人的对象,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也向财政部一位叫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年轻女性发出了邀请。 此时的谷歌只是一家创业不到三年的小公司,空有一个增长迅速的搜索引擎业务而不知道怎么赚钱,而且桑德伯格也完全没有硅谷的工作经验,所以她有些犹豫。 为了说服她,埃里克·施密特说了一句后来非常有名的话:"如果有人给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个位置,那么,别管位置好坏,先上去再说。" 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是:噢,要进入一家"飞速成长的公司"。但这并不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你的。 埃里克·施密特所谓的"火箭"并不是指谷歌,而是2001年的硅谷和搜索引擎业务,"别管位置好坏"这一句,才是指谷歌。桑德伯格在克林顿政府的工作经历让她比一般人更坚定看好硅谷的前景,只是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谷歌这样的初创公司。 一个人要做职业发展规划,首先要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可很多人在这第一关就卡住了,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怎么办? 埃里克·施密特这句的真正思想在于,当你失去职业方向的时候,你既不应该停下来等待自己忽然开悟,方向自动出现,也不能认为先找个有钱的职位,再慢慢寻找方向,你必须在所有可能的选项中,选择最有可能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对于现在而言最好的机会。 而未来最有可能正确的方向,并不会很精确,所以我称之为"模糊的正确"。 本文是"模糊的正确"系列的第三篇文章,"模糊的正确"是一种模糊条件下的决策方法与思想。 让我们回顾一下上两篇的内容,什么是"模糊的正确"。(看赤前两篇的读者,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 假如你置身浓雾中的丛林,只依稀通过太阳辨别方向,你发现此刻正确的方向上泥泞一片,前方不知道有什么。 选择这条道路,短期内,你不一定会做对,所以是"模糊的",但你总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在走,所以又是"模糊的正确"。 在相反的方向有一条大路,选择这条道路,短期内,你会走得很好,所以是"正确的",但你并不知道这条路将把你带向何方,所以它是"正确的模糊"。 道理很容易接受,但现实却很遗憾,大部分人都会放弃"模糊的正确"去选择后者——也就是身边能看得清却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路。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常常失去大方向。 本篇继续以"职业发展"为例,聊一聊此时如何找到自己心中"模糊的正确"。 二、桑德伯格职业生涯的暗线 一个人的职业方向要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内在三因素,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人生价值";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包括行业发展前景、职业的薪资待遇,等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前面的例子中,为什么埃里克·施密特的建议直接从第二个层面找大方向,而不考虑"内在三要素"——后者通常是HR们更喜欢的方向。 让我们看一看桑德伯格此前的职业经历。 谢丽尔·桑德伯格,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在她进入谷歌之前的十年里,先后在世界银行(两年)、麦肯锡咨询(两年)和美国财政部(四年)工作,在进麦肯锡之前还读完了哈佛MBA学位(两年)。 仔细分析她职业生涯的前十年,职业方向上似乎没有明确的主线,有国际组织、商业机构、政府机构;个人发展上似乎也缺乏目标,其中六年(世界银行和财政部)都是为自己导师做助理。 从个人性格和兴趣上,似乎也不太符合,桑德伯格回忆自己刚刚到财政部上任时,有一次打电话跟美国海关总署署长沟通,说话的语气还带着之前在麦肯锡的"效率至上"的命令式语气,结果被对方狠狠地怼了回去。 是不是她的前十年职业生涯跟后者不是一个方向?并非如此。 仔细分析这些职业经历与后来的Google、Facebook的,这些组织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强调使命感,希望影响整个世界; 第二,跟随一个牛人,或者跟一群牛人做同事 其中唯一不符合的麦肯锡,恰恰是她觉得最格格不入的一段职业经历。 对照影响职业发展的内在三要素"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人生价值",你就明白了,上面的两个特点属于我们较少考虑的"人生价值"这个层面。可能是桑德伯格的家庭环境、也可能是她在哈佛的教育经历,让她很容易把职业目标聚集到"人生价值"这个非常抽象的东西上。 让我们回头看一看,为什么这三要素能很容易成为我们职业生涯的"暗线"。 三、选择的容错率 有时我跟一些自称"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 的人聊,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太多,短期的、长期的、多金的、喜欢的……,不是没有选择,只是害怕选择错误,最后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 选择"模糊的正确",确实有可能在达到"正确"之前,陷入沼泽。很多人干脆放弃了"模糊的正确",选择"拥有此刻,活在当下"。 可事实上,"模糊的正确"并不仅仅是大方向正确,更是指一个"容错率"高的方向。 "容错率"是游戏中常出现的词,指你出错后不容易被干掉。现实中的一个例子是二维码,我们常常刚扫了一半,系统就识别出来了,因为二维码有容错率的要求,只要几个关键部位没有遮挡,就有可能被扫出来。 我们平时总想着怎么才能不犯错,但"容错率"这种决策思想认为,如果犯错难以避免,不如想一想,怎么降低犯错的后果。 所谓职业方向上的"容错率高",包括两个层面: 这是一个即使犯错也能成功的选择——位置不好,毕竟在火箭上; 即使现在的选择不那么好时,也会为你下一个选择打好基础——上了火箭的就那几个人,下一次再换也容易。 施密特的"火箭理论"一语成谶,桑德伯格在任谷歌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副总裁6年之后,被扎克伯格邀请加入后起之秀的Facebook,是扎克伯格之后的"二号人物",成为硅谷职位最高的女性,成功实现"火箭换座"。 "职业选择三要素"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它们都拥有较高的"容错率"。 三要素中,"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都很稳定、不易变化,基于这两者的任务,行动成本更低,更容易产生正向反馈和能力的自我复制,即使失败也不容易自我否定(这里要分清真正的兴趣和一时头脑发热)。 那为什么"人生价值"拥有更高的"容错率"呢?因为它在远处,足够高,足够大,就像是印在天上的二维码,浓雾中仍然能扫得出来。 很多人觉得"价值观"这种东西太空洞,不适合作为个人目标。恰恰相反,我觉得,一个好的人生目标,至少有一部分应该是非常"价值观"的。 在浓雾中,如果你以一颗参天大树为目标,一旦过去了,你还得寻找下一个,而这两个目标很可能是冲突的,让你绕了一圈又走上回头路。 唯有以太阳为目标,你才能永远朝着一个方向走下去。 大部分工作经验不多的新人很难明确地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而有一些经验的人,职业生涯最大的障碍不是慢,而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所以,迷茫时刻,这三者中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大目标,只要它足够清晰,不跟其他两个发生直接的冲突。 理解了这一点,我就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埃里克·施密特建议她从第二个层面找大方向"? 因为此时的桑德伯格已经完全清楚自己内心的"使命召唤"了,她只是需要一个很懂行的人帮她确定一些行业方向。 下面我用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说明如何基于"低容错率"做出"模糊的正确"的选择。 四、给未来的二次选择留空间 在去年的一篇《高考填志愿选专业,最大的"坑"是什么?》的文章中,我给高考填志愿的家长提供了一些建议: 大部分人在高考填志愿之前,并没有机会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更谈不上人生价值,仅有一些对自己性格特点的简单认识,所以我认为: 如果你对未来一脸懵懂,也完全不了解自己,可以选贸易、营销、经济、管理等。 如果你的性格已经定型了,比如偏技术分析类的,可以选会计这些所有行业都需要、专业性又强的职业,而且就业率也很高; 那些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职业、专业"三位一体的工科专业,比如医科、矿产、能源、电力、航天、武器等等方向,改行的成本太高、难度很大,如果不是很喜欢, 尽量别选。 很多读者不认同: 我想这些同学并不理解,此时选择犯错的概率至少在50%以上,与其"押宝赌未来",不如提高决策的"容错率",牺牲部分就业前景好但专业性太窄的机会,给未来的"二次选择"留下空间,把高考志愿的专业选择对未来人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很多家长在做这个选择时,潜意识里有"用选择代替努力"的"赌徒心态",指望通过一次选择,让孩子终生受益,少走弯路,也把孩子未来的更多可能一一抹杀。 当然,如果你在高中毕业时,能对未来多一些了解,排除掉一些日后不喜欢的选项,那就更好了。 五、总结四个建议 最后总结一下,职业迷茫期,如何用"模糊的正确"找到职业发生目标的几点建议: 1. 在模糊中决策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所有的因素中找到最不易变化的因素; 第二个阶段,把这些不易变化的因素升华到一个更宏大更容易看清的价值,作为目标; 第三个阶段,为这个目标找到更直接的路径,做为阶段的小目标 2. 在模糊条件下决策,要提高决策的"容错率",有三个角度: 第一、收益看上去不高,但不会错误的目标 第二、看上去很慢很笨,但错误会自动消失,成功会自动积累的目标 第三、即使选错,也容易调整,二次选择的目标 3. 以职业发展方向为例,失去目标时,回到内在三要素的原点:性格特点是你适合做什么,兴趣爱好是你喜欢做什么,人生价值是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什么,选择其中的一个。 4. 最后有一个难点,当你为你的大目标实现了第一步"小目标"之后怎么办? 很多人会认为是下一个"小目标",但这样做不但效率不高,而且很容易偏离你原本的大目标。 正确的方法是让小目标自动积累成大目标,这个方法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提法:系统论中叫"增强回路",商业竞争领域叫"闭环",投资上叫"滚雪球"。 这就是这个系列下一篇的内容,也是"模糊的正确"看似笨拙,实则神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