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黛玉为什么是绛珠仙草


  薛宝钗、史湘云不属于金陵十二钗
  红学研究
  《红楼梦》主题思想是反清与悼明之亡。红楼人物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思想作明亡历史表演的,他们都是虚构人物(见拙文"从一条脂砚斋批语看《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以下简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在这一历史表演中,必需有人代表清朝,这是不可或缺的。那么红楼人物中由谁来担当这一角色呢?笔者认为,应由两个与"金"有关的人,那就是有金锁的薛宝钗与有金麒麟的史湘云!这不能不使人吃惊和难以接受。薛宝钗一贯表现为贤女形象,知情达理,受到上下人等的爱敬;史湘云则表现为天真直爽,与人和好无间。她俩怎会成为书中反面人物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看书中是怎样说的:第一回有石头与空空道人一段对话,其中有:"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这段话的意思之一应是说:《红楼梦》对人物刻画不墨守前人成规,书中反面人物也会描绘成正面人物形象,而不一定都刻画成小丑。还有,第一回形容贾雨村相貌为"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第三回也借贾政之目称其"相貌魁伟"),其脂批为:"是莽、操遗容。"、"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ˋ鼠耳ˊˋ鹰腮 ˊ等语。"这又将王莽、曹操之流的权奸人物戴上京剧脸谱的正面人物面具,而不是将他们都加以丑化。以上书文、批语都告诉我们,《红楼梦》的反面人物也会具有正面人物好形象,这样以来,薛、史二人代表清朝就没有什么可惊怪的了。其实,作者如此写也是为了规避文网的缘故,谁会想到薛、史这等人物竟会代表清朝!--她俩既然代表清朝,当然就不可能属于金陵十二钗人物了。
  薛、史二人代表清朝并被排除在十二钗之外,具体证据何在?
  第七回有"送宫花"一节文字。薛姨妈要周瑞家的将她家的十二支宫花分送给贾府的迎、探、惜以及黛玉每人两支,给凤姐四支。盛装宫花的匣子是薛姨妈让香菱拿出来的。这时在旁的王夫人说道:
  留着给宝丫头戴也罢了,又想着他们!
  但薛姨妈却道:
  姨太太不知,宝丫头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十二支宫花显然是指金陵正十二钗,薛宝钗既然不要这宫花,她当然就不是十二钗人物了。本回有回前诗:"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可见十二支宫花是代指十二个姓秦(华夏)的女子(正十二钗);"家住江南",显然是说《红楼梦》主要是写南明的事。
  那么史湘云为什么不属于十二钗?
  第三十八回贾母偶然提及她的史府曾有一亭子,叫做枕霞阁。对此有脂批:
  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部新书。
  脂砚斋说:他要补写出一部《枕霞阁十二钗》,看来像是戏言。但《红楼梦》绝无泛文虚设空穴来风之文,其字字句句都是有实在用意的。脂砚斋要补出《枕霞阁十二钗》的用意,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因为紧接其后,史湘云取诗号为"枕霞旧友"!我们试想:"枕霞旧友"不就是说史湘云应是《枕霞阁十二钗》的人物吗!既然如此,她就无缘于金陵十二钗了。--如果没有这条批语,谁能看出史湘云取诗号"枕霞旧友"是为表明她不属于金陵十二钗!可见批书人就是作书人自己(作书人与批书人为同一个人,拙文"甄宝玉与假通灵玉--有关后四十回与脂批的真伪问题"曾讨论过)。
  由于《红楼梦》写至第七回十二钗尚未全部登场,而且有些人也不可能接受此花,例如李纨为孀妇、巧姐太幼等。所以由以上五个人(其实是六个人,因为秦氏得到凤姐转送给她的宫花),代表十二钗得到宫花。
  作者为什么用两个带"金"的人代表清朝呢?原来满族原称女真族,后改称满族。女真族曾于公元1115--1234年间建立金国。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遂称后金,1636年清太宗改后金为清。作者使薛、史二人身上有金饰,因而与"金"有关,借此以指清朝。
  曹雪芹怎样使薛宝钗史湘云表演清朝的呢?
  首先我们需将"金玉良缘"、"怀金悼玉"、"木石前盟"三个词的真义说一下:
  人们历来认为前两个词中的"金"是指薛宝钗,因为她有金锁;"玉"是指贾宝玉,因为他有通灵玉。"木石前盟"中的"木"是指林黛玉,因为她是绛珠仙草。然而细想起来却有问题:"玉"指宝玉对"金玉良缘"是讲得通的,但对"怀金悼玉"就不好解释了。如果说此处的"玉"仍然指宝玉,那么怎能自己悼自己呢?另外,黛玉既然是草,怎能称她为"木"呢?笔者认为,这三个词具有重要政治隐义。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知"金"可指清朝;根据拙文"《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玉"可指华夏政权。满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其各方面实力远远不及汉族。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缓和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于是倡导满汉一体、满汉是兄弟、甚至自称满族也是大舜苗裔等等,以拢络汉人。"金玉良缘"(或"金玉姻缘")实际上就是指此而言的;"怀金悼玉"的"怀",有归顺的意思,"悼"当然是哀悼的意思,"金"指清朝,"玉"指华夏,于是"怀金悼玉"的真义就不言自明了;比较费解的是"木石前盟"。笔者认为,"木石"二字是指"桂"字。因为"桂"字的一旁为"木",另一旁为"圭",而圭是具有一定形状的玉,实际上就是一块玉。在《红楼梦》里,玉也就是石,通灵玉是由石变化而成,即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桂"字可认为由"木"与"石"合成的字。那么"桂"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桂"字的意义曹雪芹将其埋藏于第七十九回之中了,那就是香菱告诉宝玉的"桂花夏家"一词。我们知道古时"花"与"华"通用,所以"桂花夏家"也就是"桂华夏家",这是以"桂"暗指华夏!"木石"也就隐指华夏了。因此"木石前盟"是说:华夏才是汉人从前的国家,也就是汉人的祖国。
  明白了上述三个词的真义,我们看曹雪芹是怎样利用薛宝钗来代表清朝的。
  第三十六回叙述宝玉午睡。袭人在旁做针线,并为宝玉驱赶蚊子。这时宝钗来了。袭人要出去走走,请宝钗略坐一坐。袭人走后,宝钗独坐宝玉身旁,只听宝玉睡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ˋ金玉姻缘ˊ?我偏说ˋ木石姻缘ˊ!"宝钗听了,不觉怔了。这是一幕活生生的政治独幕剧!曹雪芹用宝玉梦呓作掩护,使"玉"(华夏)说这些话给"金"(清朝)听!在这一段文字中,宝钗为宝玉驱赶蚊子、并为宝玉刺绣兜肚,在封建社会,象宝钗这样的姑娘能做这种事吗?这不过为点醒读者:这里面有隐寓,不要轻轻放过。我们读《红楼梦》能死读、呆读吗?
  下面再举一例:
  第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做生日,在园内搭起小小戏台,请府外戏班演小戏(不用本府戏班而用府外戏班,明显告诉读者这里面有用意)。戏班中有两个年龄很小的戏子。戏后,凤姐指说一个小戏子"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暗指黛玉)。这时有书文:
  宝钗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宝玉也点了点头儿不敢说。湘云便接口道:"我知道,是象林姐姐的模样儿。"
  谁能看出这里面的机关与奥妙?从表面看,拿黛玉比戏子的象是凤姐,但实质上却是史湘云!因为凤姐(也包括其他人)都看出那个小戏子像黛玉,但都顾及黛玉的性格而不说出口,只是由史湘云捅破的。作者借这件事点出:拿黛玉比戏子的是史湘云!史湘云既然也代表"金",那么这也就是说:"金"(满清)拿"玉"(华夏文人名士)当作戏子!
  书文"宝钗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宝玉也点了点头儿不敢说",其中暗含着作者多少亡国屈辱感!我们已知宝钗、湘云代表"金";宝玉、黛玉代表"玉",借着这两"金"两"玉"作者表达出如下隐义:宝钗("金")知道黛玉("玉")是湘云("金")的戏子,只是不说出来;宝玉("玉")知道黛玉("玉")是湘云("金")的戏子,但却不敢说。曹雪芹巧妙的利用这两"金"两"玉"最终表达出如下真正意图:满清("金")知道汉族文人名士("玉")是自己的戏子,只是不说出来;汉族文人名士("玉")知道自己是满清("金")的戏子,但却不敢说。--小小一件事,闲闲几句活,却隐寓着作者撕心裂肺的亡国之痛,我们读《红楼梦》岂能只观其外表而不看其内里的隐藏吗?脂砚斋告诫《红楼梦》读者:要看此书背面,不要看正面;要深入这部书的腠理,才能得其三昧。这真是肺腑之言。江湖魔术师有言曰:"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很适用于《红楼梦》读者。如果我们一味地被"姐姐""妹妹"迷住眼,看不出作者背后用意,那么我们就如第二十八回回末作者对我们的讽讥:黛玉称宝玉为"呆雁",并甩绢子打到宝玉眼上,暗示我们读者都是"呆雁"、"呆眼"!
  有关薛、史二人扮演清朝角色之处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能备述。
  清朝与明朝处于对立面上,书中是借宝玉与宝钗不和谐的关系加以表露的。今举二例:
  周瑞家的给黛玉送宫花时,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作戏。有如下叙述:
  宝玉道:"宝姐姐在家作什么呢?怎么这几日也不过来?"周瑞家的道:"身上不大好呢!"宝玉听了,便和丫头们说:"谁去瞧瞧,就说我和林姑娘打发来问姨娘姐姐安,问姐姐是什么病,吃什么药。论理,我该亲自来的,就说才从学里回来,也着了些凉,改日再亲自来看。"
  由这段叙述可以看出宝玉对宝钗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俩之间有着鸿沟界限。如果有人说黛玉或迎、探、惜生了病,宝玉能有如此表现、不惜说慌话不去看望吗?
  第九回写宝玉开始入家塾读书。特来辞别黛玉。其中有:
  (宝玉)唠叨了半日,方抽身去了。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来呢?"宝玉笑而不答,一径同秦钟上学去了。
  由宝玉的"笑而不答",表露出宝玉与宝钗貌合神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指华夏人民与清朝的这种关系。
  不过《红楼梦》人物影射不是呆板的,而是随机应变、逢场作戏、转瞬即变的。例如薛宝钗,她在更多的地方是影射那些投靠清朝,并且真心实意拥护"金玉姻缘"的汉族文人。特别是后四十回金桂(代表"金")进入薛家后,薛宝钗的性质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再与"金"有关系。否则的话,她怎能为宝玉怀胎生子,取名为"桂"呢?
  薛、史二人既然不属于金陵十二钗,那么谁将填补她们的空缺?笔者认为,应是宝玉与香菱!我们先说宝玉。在"送宫花" 一段文字中有如下叙述: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里,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作戏。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叫我送花儿来了。"宝玉听说,便说:"什么花儿?拿来我瞧瞧"一面便伸手接过匣子来看时,原来是两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
  宝玉的手拿了宫花匣子,这表明他与宫花有份,也就是说,他也应得到宫花了。
  宝玉是男性,怎能成为"钗"呢?前面我们说过,红楼人物都是围绕明亡这一历史主题作表演的,他们都是影射明亡之际的一些历史人物,主要以十二个人为代表。他们之中有男,也有女。曹雪芹为规避文网起见,将男性都化为女性,十二钗就是如此产生的。但是他们之中也需要保留一个男性,例如"金玉良缘"的表演,就必须有一个象宝玉这样的男性才可以,于是宝玉便成为十二钗中唯一的男性了。--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解开红学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脂批透露宝玉为十二钗中人物!例如:脂批称"宝玉系诸艳之冠"(第十七回回前总批);"按《警幻情榜》,宝玉系ˋ情不情ˊ"(第八回批语);"后观ˋ情榜ˊ评曰ˋ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ˊ"(第十九回批语);"妙极!连宝玉一并算入姊妹队中了"(第三十九回批语)等等。现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原来宝玉本来就是十二钗人物。--由此也可看出脂批是作者自写自批,不然的话,谁敢将宝玉列入"钗"中去!
  香菱与宫花有关,是因宫花匣子是由她拿出来的。作者借这件事表明,香菱也属于正十二钗。
  香菱的地位比丫鬟高不了多少,怎能成为正十二钗呢?原来"香菱"是"湘灵"的谐音,是指华夏光荣祖先之一的大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皇、英为舜之死而同沉湘水以殉夫,成为湘水之神,一般常称之为湘灵。因此香菱(湘灵)可代指已归灭亡的华夏,前述"桂花夏家"(暗指华夏)由她说出,便不是偶然的了。由此可见香菱的代表性是非同一般的。由书中以下事实也可看出她的重要性来:《红楼梦》一开篇(第一回),她即以幼年出场;曾经中断的前八十回之末,她被金桂改名为秋菱;书的最后(第一百二十回),以她的"产难完劫",遗一子以承薛家宗祧作收尾,这都有作者重大用意,可看出她对《红楼梦》一书的重要性,也可看出《红楼梦》是写华夏亡国的书。清末文人邱炜萲有咏香菱诗:"好姻缘是恶姻缘,天上维摩总悟禅。请汝上场烦汝下,全书关键一香菱。"他看出了香菱在《红楼梦》一书中的关键性。但他未看出第八十回也有香菱的事--特别是第八十回香菱说的"兰花桂花的香",是扣在第一百二十回的"兰桂齐芳"上。
  香菱既然代表华夏,其地位如此重要,作者理应将她列入正十二钗,并使其出身高贵,既美貌又有诗才,如此才符合正十二钗的条件。为什么反而使她成为丫鬟一流人物呢?原来香菱("湘灵")是作者为了描绘华夏在清朝统治下受屈辱、苦难而设计的受难人物!所以难以将其列入正十二钗,只好借送宫花一段文字,用极隐之笔来透露了。--香菱("湘灵")受尽金桂(代表"金")的折磨,并被改名为"秋菱",表明香菱("湘灵")已不存在了,华夏亡国了。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一般认为香菱是被金桂折磨死的。其实不然。"两地生孤木"是指金桂,这是对的;"香魂返故乡"其实是"湘魂返故乡",即湘灵魂归故乡--华夏灭亡了。因此这两句判词并非说香菱被金桂折磨而死,而是为表明华夏亡国这一政治隐意。所以香菱活着直到书的终结,不能作为后四十回为伪续的证据。但是香菱改名秋菱也有一定意蕴:"秋菱"一词是从第一百八回贾母的酒令词"秋鱼入菱窠"来的。秋鱼入菱窠是为躲避冬寒,但来年春暖还会复出的,暗喻华夏还会复兴,也就是"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真意了。所以香菱在金桂的极度折磨下,仍能活下来,并为华夏留下"宗祧",以等待"家道复初"的到来。
  香菱在正十二钗中应是顶替史湘云的,书中第五回关于史湘云的判词与十二支曲《乐中悲》,其实都是指香菱而说的。今说明如下:
  史湘云的判词与《乐中悲》都强调指出她襁褓中失父母,但其双亲怎样亡故的、其父与忠靖候史鼎属于什么亲戚关系,书中皆只字未提,令人不解。笔者认为,其实这是暗指香菱幼年被拐卖,终生不知其父母为谁而说的。
  第七十九回有如下叙述:
  且说香菱自那日抢白了宝玉之后,自为宝玉有意唐突,"从此倒要远避他些才好。"因此,以后连大观园也不轻易进来了。日日忙乱着薛蟠娶过亲,因为得了护身符,自己身上分去责任,到底比这样安静些。二则又知是个有才有貌的佳人,自然是典雅和平的:因此,心里盼过门的日子,比薛蟠还急十倍呢。好容易盼得一日娶过来,他便十分殷勤小心伏侍(据程乙本)。
  《乐中悲》的词句:"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应即指香菱对薛蟠娶夏金桂毫无妒嫉之心,反存欢迎之意,并且真心实意地敬爱金桂而说的;"厮配得才貌仙郎":"才貌"二字是扣在上述金桂"有才有貌"这句话上。其实书中从未提及夏金桂有什么"才",可见这只是为了与《乐中悲》的"有才有貌"二字相照应而写的。又所谓"仙郎",当指夏金桂称桂花为嫦娥花,即以自己比嫦娥而说的。但金桂为女性,怎能称她为"郎"呢?
  前面我们说过,曹雪芹将清朝所倡导的"满汉一体"、"满汉是兄弟"等,隐称为"金玉良缘"或"金玉姻缘",在此处,金桂显然代表"金",香菱当然代表"玉",金桂虐待香菱,实际上就是这种"良缘""姻缘"的真实情况。满汉既然称"良缘""姻缘","金"当然是封建式的丈夫了,所以《乐中悲》中称金桂为"郎"。《乐中悲》中的"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当是说:象香菱那种倾心于"金玉良缘"的汉人,结果在事实面前化作一场空梦、噩梦,成为受苦受难的亡国奴隶。
  史湘云或其家族与湖南地方毫无关系,她的名字里面为什么有个"湘"字呢?现在我们明白了:有了这个"湘"字,才能从她的判词与《乐中悲》中提出"湘江",才能联系到湘灵,才能点出香菱。但史湘云与香菱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关系,借着她的名字点出香菱,只不过隐蔽地表明她是十二钗中冒名顶替香菱的人而已。
  我们附带提一提"施毒计金桂自焚身"一事。金桂投毒欲害死香菱,结果反而自害己身。曹雪芹用"自焚身"三字来表明这件事是有用意的:因为明朝的"明"也好、汉人的"汉"也好("汉"可指汉朝,而汉朝以火德兴起),都有火的意思。清朝灭明灭汉,雪芹认为这是引火烧身,自取灭亡。当雪芹那个时代,满族受汉族劳动人民供养已达百年之久,满人可以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过着悠闲优越的生活;满官们更是骄奢淫佚、腐化堕落。他们已丧失自我生存能力,其创业时期那种娴习骑射、骠悍、征服、掠夺的民族精神已不复存在;而且满人大量吸收汉人文化(这与他们文化享乐有关),以致其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渐趋消灭。雪芹当已预见到清朝走向衰微与灭亡了。由此可知,《红楼梦》既写明朝或华夏之亡,也写清朝之亡。这样一来,程本第八回咏通灵玉的"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就容易解释了。--"时乖玉不光"当指明朝因时乖运背,为清朝小国所灭;"好知运败金无彩"则是说:要知道清朝也有运败衰亡的时候。
  知道了香菱属于金陵正十二钗,我们就能解开红学上的又一问题,即:薛宝琴、李纹、李绮等人各方面条件都比香菱高得多,为什么金陵十二钗的副册以香菱为首,薛宝琴等人肯定居其后呢?原来这里面有作者用意。正十二钗中的薛宝钗、史湘云既然被排除掉,那么就应该由副册的人来依次递补,香菱居副册之首,当然应由她补入正十二钗。另一个应补入的人,当然是宝玉,不过宝玉是以男性出现的,不可能将他置于副册之中。所以宝玉于幻境阅册时,副册只提出一个人。副册少了两个人,当然应由又副册的人加以递补,所以又副册提出晴雯袭人两个人。--这又使我们了解到,为什么副册只提出一人,又副册只提出两人的缘故。
  香菱顶替史湘云作为正十二钗之一,所以史湘云的判词与十二支曲实际上是指香菱而说的,那么宝玉顶替薛宝钗成为正十二钗之一,薛宝钗的判词与十二支曲是否也是指
  宝玉而说的?这就牵扯到使红学家困惑的一个问题,即:十二钗人物都是每人一词一曲,为什么钗、黛二人的词曲却合在一起?笔者认为,根据香菱的情况,宝钗的判与曲子应是表出宝玉的,不过要单独借薛宝钗的词、曲来表出宝玉,其难度就很大。曹雪芹将钗、黛二人的词曲合到一起,当是便于将宝玉拉入词曲中,并排除掉薛宝钗!下面我们看钗、黛的词曲是怎样排除宝钗并拉入宝玉的。
  我们试观《终身误》这支曲子,实际上它是用宝玉的口气表达对"怀金悼玉"的情怀("愚衷")的。--既"伤怀",又无可"奈何";判词也有类似性质,"可叹""堪怜"显然是宝玉口气,是他对"金玉良缘"的哀叹。因为判词中提出"玉",但不说宝钗而说"金簪",这就点出"金"来,透露出"金玉良缘"这件事。所以钗、黛的判词与《终身误》与钗、黛无关。最关键的是《枉凝眉》这支曲子,它是指宝、黛二人的"木石前盟"而说的。曲子中的"阆苑仙葩"明显指黛玉,因为她是"绛珠仙草";"美玉无瑕"当然指宝玉,这无须解说;下面"若说有奇缘"至"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应指宝、黛虽然热恋,但其婚姻注定要成为镜花水月,不能如愿以偿;最后几句,当是暗指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报恩一事。这支曲子只说宝、黛,而不提薛宝钗。由此可见,钗、黛的词、曲是指黛玉、宝玉而说的,与薛宝钗无关。这就表明宝玉也是正十二钗之一。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薛宝钗、史湘云不属于金陵十二钗,她俩的正十二钗位置应由宝玉、香菱来顶替。有一条批语也可说明这件事。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对宝钗不要宫花一事有批语:
  可知周瑞一回正为宝、菱二人所有,正《石头记》得力处也。
  此批语隐晦地说出:周瑞家的送宫花一事,是为宝玉、香菱二人也应得到宫花而写的,他们应成为正十二钗人物。不然的话,他俩不是薛姨妈吩咐应接受宫花之人,为什么批语特地提出他俩来?"正《石头记》得力处也",这是说《红楼梦》都是用这种隐晦的方法、语言来表述内在真意。--当然这是不得已的。
  上面提到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因此有必要将《红楼梦》的内容组成说一说。
  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是由《石头记》与《风月宝鉴》两书合成的,笔者拥护这一意见,《红楼梦》开头有两个"楔子"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个"楔子"是讲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石头,石头变通灵玉,后来贾宝玉口衔通灵玉而生,于是贾宝玉就是石头,有关贾宝玉的故事就是《石头记》。不过根据拙文"《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所述,所谓《石头记》,是指《姽婳词》林四娘与恒王的故事,--林黛玉代表林四娘;贾宝玉代表恒王。第二个"楔子"是关于"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这当然就是《风月宝鉴》了。笔者认为,所谓《风月宝鉴》其实就是指《桃花扇》!我们已知《桃花扇》是以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侧面反映出南明福王时代,君臣上下纵情风月,不顾国家安危,最终导致亡国悲剧,可作为后世之鉴戒,这应是"风月宝鉴"四个字的隐意。这就是作者用《风月宝鉴》代指《桃花扇》的隐衷。所以《风月宝鉴》是隐指鲁人孔尚任的《桃花扇》。由此可见,"神瑛侍者"是是实指侯方域;"绛珠仙草"是实指李香君。《红楼梦》与《桃花扇》的密切关系,在拙文"《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已讨论过了,请参阅。
  《红楼梦》既然由《石头记》与《桃花扇》(风月宝鉴)两书合成,两书的男女四个主角由宝玉与黛玉两个人担任,他俩一个代表恒王与侯方域;一个代表林四娘与李香君。
  前面我们说过:红楼人物都是作明亡历史表演的。对于《枉凝眉》这支曲子,宝玉(此处他代表侯方域,即"神瑛侍者")与黛玉(代表李香君,即"绛珠仙草")是表演《桃花扇》的侯、李二人有缘相逢,喜结连理,但不久被迫分离,以致两地苦苦相思。两人在经历种种苦难后,于《入道》一出戏相会,满以为从此团圆,永不分离。不料经张道士一声棒喝,二人觉悟,抛弃到手的幸福,双双出了家,二人的美好愿望成为镜花水月。剧中有李香君思念侯方域而哭泣的戏词:"银镜里朱颜残照,鸳枕上红泪春潮。恨在心苗,愁在眉梢,洗了胭脂,浣了鲛绡。"(《寄扇》之"折桂令")。这即是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报恩的真正所指。所以曲子《枉凝眉》是借《桃花扇》侯、李二人的事表出宝玉、黛玉二人,--用以排除掉薛宝钗。
  《红楼梦》虽由《石头记》与《风月宝鉴》(《桃花扇》)两书组合而成,然而两书内容却是揉杂在一起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都都是如此。那么前八十回为什么能单独称《石头记》呢?原来《姽婳词》(即"石头")写于前八十回之末,即第七十八回,因此作者称前八十回为《石头记》。这是有意显露《姽婳词》一节文字的重要性;同样情况,后四十回可称为《风月宝鉴》(《桃花扇》)。这是因为《桃花扇》之末,是侯方域李香君二人一同入道,这是《桃花扇》最重大事件,它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符合《红楼梦》这部书的根本义旨;而《红楼梦》后四十回之末,是宝玉黛玉二人入道,可看出作者有意点出《桃花扇》来。根据《石头记》题名情况,后四十回就应题名为《风月宝鉴》了。宝玉的入道,这是无问题的;但黛玉不是因情而死的吗?怎能说她入道呢?原来黛玉的入道,是由紫鹃来代替的(第一百十八回),即佛门所谓的"替身"。黛玉死,宝玉痛不欲生,长期哀思缠绵,常因此而病。那么王夫人怎能将紫鹃派到宝玉屋里呢?这岂不使宝玉见紫鹃而思黛玉,勾起他的哀伤吗?真是岂有此理!对于这件事作者是有其用意的。紫鹃被派到宝玉屋里然后出家,是象征性地表明黛玉与宝玉一同出家,如同侯方域与李香君作为准夫妻关系一同出家那样。黛玉既然入道,当然要成仙。书中一再表白这件事。例如黛玉死时,探春等人听得有仙乐之声(第九十八回),以及后来借宝玉的呆想法,屡次提及黛玉成仙(第一百回、一百四回、一百九回等)。这都说明黛玉是入道成仙了。第一百十六回宝玉神游幻境,幻境的仙女不称他为"宝玉"而称他为"神瑛侍者";他见到"绛珠仙草",随后见到已成仙的黛玉。这一方面说明黛玉成仙,另一方面,也说明后四十回就是《风月宝鉴》(《桃花扇》)。由于后四十回不可能有单行本,世间也就不会有《风月宝鉴》这本书了。《石头记》于《姽婳词》写出后,后面尚有七十九、八十两回;《风月宝鉴》于紫鹃出家后,后面也有一百十九、一百二十两回,看来这是作者有用意的安排。
  黛玉为什么是"绛珠仙草",也就是说李香君为什么是"绛珠仙草"?"绛珠"二字我们尚不得其解,但"仙草"是容易解释的。李香君的名字是杨龙友给她起的。杨龙友说:"《左传》云: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就叫她香君何如。"(《桃花扇》•《传歌》)。可见李香君名字是兰草的意思。根据第一百十六回关于幻境中绛珠仙草的描述,明明是兰草的形象,绝不会是牡丹、芍药、海棠,或其它名花。这又可说明后四十回与《桃花扇》有关。
  我们说《红楼梦》是由《石头记》与《风月宝鉴》(即《桃花扇》)组合而成,其实并不准确。《石头记》只是有关《姽婳词》林四娘的故事;《风月宝鉴》是关于南明福王政权之亡,以及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但《红楼梦》内容尚包括崇祯一代之亡,以及南明其他各政权,例如鲁王、唐王、桂王等政权的灭亡,也包括其他一些明亡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等等。金陵十二钗人物都是代表这些政权和这些人物的。所以除《红楼梦》可称为此书的总名外,曹雪芹对此书所题的《金陵十二钗》,也能涵盖全部内容,因而也可作为此书的总名。至于《情僧录》,它应是《石头记》的别名。空空道人看了石头上刻的《石头记》,便更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作者借空空道人一变而为和尚这件滑稽怪事,暗示"情僧"二字有重要隐寓。原来"情僧"是"青乘(音胜)"的谐音与借音。此处"乘"是指史乘,--即指历史。《情僧录》即是《青乘录》,即指青州林四娘的抗清历史故事。--但是林四娘率领女兵与流寇(暗指清兵)战斗而死,应是曹雪芹虚构的。书中称林四娘为"姽婳将军",其"姽婳"二字应是"鬼话"的谐音,说明林四娘的故事是虚而不实的。第一回对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之批为:
  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
  此批语明白说出《石头记》是鬼话。但也有意借谐音点出《石头记》是"姽婳"(即《姽婳词》)。
  曹雪芹编造林四娘的故事,目的是要汉族人民效法林四娘榜样,反抗清朝统治。《姽婳词》中有:"纷纷将士只保身┈┈不期忠义明闺阁""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红楼梦》之所以尊崇女儿,贬低男子,提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就是从《姽婳词》来的。
  《红楼梦》是一部高度伪装的政治小说,之所以如此,是因其有反清与悼明之亡的犯清朝大禁的主体内容。曹雪芹在当时文字狱刀光剑影人头滚滚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脂批所说的种种"秘法",例如云龙雾雨、有隐有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面傅粉、烘云托月,等等,等等,以避文网。他哪能实话实说呢。当前红学界批评主张反清复明的索隐派,不讲实证,只去猜谜。试想:当时如果发现《红楼梦》有反清悼明的实证,对曹雪芹来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后果!笔者通过前面所述两篇拙文以及本文,还有拙著《红楼梦真相》,自以为一鳞半爪地的探索出这部书反清悼明的一些象是实证的实证,特别是《姽婳词》的反清与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谜的悼明之亡这两大重点。有望红学家惠予批评指教。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网站目录投稿: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