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收到的留言中,发现有不少人为自己的"内向"而苦恼,其中很多人问如何才能变得更"外向"一些,有的人则为自己在社交场合的格格不入感到困惑和挫败感,并将其归为"我太内向了"。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内向/外向的问题。 01
什么是外向/内向? 很少有一个人格特征像内向和外向那样受到如此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以类似的分类来描述人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到了20世纪20年代早期,卡尔·荣格(Carl Jung)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内向(Introvert)的概念,这一概念之后逐渐为大众所知和运用。 他认为这两种特质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们更活泼健谈,喜爱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间。内向的人能量指向内部,因此他们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喜欢阅读写作,自省和思考。 除了荣格的解读外,许多人格模型都引入了内向/外向维度,包括大五模型(Big Five),艾森克人格问卷(EPQ,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16PF,Raymond Cattell"s16 personality factors),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等。 不过比起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人格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将一些特质理解成人格谱系在一个连续维度上的两端,内向和外向也是如此。几乎没有人是完全内向或者外向的,只能说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内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极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 最近中间性格(Ambivet)的概念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具有中间性格的人兼有外向和内向的特质,但二者都不占主导,他们在社交与独处之间的切换更自如灵活,情绪方面也更有适应性。 02
为什么会有内向与外向之别? 研究发现,内向者对刺激更为敏感,当置身于刺激中,内向者感受到的唤醒更为迅速和强烈,这也许就可以解读为什么内向者会更倾向于独处,因为他们更容易被刺激干扰而分心,也会而外向者唤醒水平更低,更容易无聊,所以才会向外寻求更多刺激。曾有研究表明,当处于高水平刺激时,内向型的人成绩较差,而听轻柔的噪音刺激时,外向型的人成绩较差。 (Geen,R.G.(1984).Perferred stimulation levels in introverts and extraverts:Effects on arousal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1303-1312) 同时研究者发现,对刺激的敏感性差异是遗传导致的,外向与内向的差异与生俱来,早在婴儿时期就已显现,并会在一生中保持相对稳定的风格,难以被真正改变。 下面是一些有趣的例子,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分辨内向者和外向者: ·充满着人群和喧闹的派对是外向者们所喜爱并乐意投身其中的,然而这可能会耗尽内向者的"能量",反过来,一个人独处会让外向者觉得无聊,但这是内向者恢复精力的最好时机。 ·在公众场合,外向的人可能会喜爱被众人包围,而内向的人可能会更愿意待在角落或靠近门口的地方,以便及时撤退。 ·内向的人更容易被干扰分心,因此当他们学习或者工作时会倾向于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并塞上隔音耳塞;外向的人更需要刺激,因此他们在学习和工作时可能会更喜欢待在会有人来往经过的地方,可能还会同时开着音乐。 ·内向的人会觉得节奏舒缓的文艺片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柔和的音乐可以放松神经,而这些可能会让外向者觉得无聊。 ·内向的人更喜欢就某点展开深入思考,外向的人更擅长在不同事务和话题间快速切换。 ·内向的人倾向于在说话前反复斟酌答案,外向的人则更容易边想边说然后再更正。 ·内向的人可能更喜爱用短信等非即时沟通方式交流,屏幕上突然响起的来电提示简直就像打断思路的不定时炸弹。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一个漫长的闲聊而拒接朋友打来的电话,但他们会在准备好之后再次拨回去。 如果你不一定总是符合其中某一边,别紧张,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兼有内向和外向的特质。 不过总的来说,这个世界依然是外向者占主导,对内向者的误解也更多一些。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主要介绍内向者的特点,并对内向者给出鼓励和建议。 03
接下来先说两个比较常见的对内向者的误解: 1.内向=社交焦虑/害羞 内向与社交焦虑不是一回事。 社交焦虑是指参与社会交往时感到焦虑紧张,同时伴有较高生理唤醒水平(出汗、发抖、口吃)的状态。社交焦虑者之中的很多人内心渴求与他人接触,只是对外部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的过分关注担忧与对犯错误的恐惧和尴尬阻挡了他们与人交往。 而内向的人并不害怕社交活动,不参与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多数情况下独处让他们感觉很舒适。 2.内向者不喜欢说话或与人打交道 内向者并不是喜爱沉默,也不是讨厌与人打交道。比起一大群人一起出去嗨,内向者更适合并擅长于一对一或一对几个的交流,更偏爱有内容和深度的谈话,他们只是不喜欢无意义的闲聊。 另外很有趣的一点是,以口才谋生的人之中有很多是内向者,他们并不是不愿意表达。对他们来说,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说、在舞台上表演,也好过结束后在一大群人之中聊天。 因此有些被视为"内向者问题"的现象,可能实际指向的是"社交焦虑"或"缺乏社交技巧",而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04
如果我是内向者,我应该怎么做? 其实内向者有着一些非常好的特质,比如先想再说,可能会让你的表达更为审慎和准确;三思而后行,可能会让你避开惹麻烦的代价;爱好深入思考和善于自省,可以让你能够专注于对问题的探索和自我提升。先接纳自己,然后挖掘自己的长处。 其实如果没有内向者,世界上可能会少很多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作家。而在其他各行各业,也有内向者的身影。对于内向者来说,选择自主性更强的、有独处机会的工作可能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考虑可以向着专家型人才的方向努力。在领导者岗位上的内向者,往往更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细节、更擅长收集信息倾听建议、更擅长激励员工、更擅长思考抽象的蓝图、决策也更慎重。 在被提及最多的社交方面,其实内向者更重视朋友质量而非数量,加上擅长深入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可以成为忠实、亲密、会带来启发的朋友。如果内向者为无法融入人群而困扰,那么可以尝试人数较少的熟识小圈子,将会见地点选在安静或熟悉的场合(比如独立书店,或者自己家里),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谈话,这可能会让内向者更自在舒适。 此外,虽然之前已经澄清了对内向的误解,但考虑到几个群体的重合度,在这里我们依然鼓励内向者之中存在社交问题的人勇于尝试,开口表达自己的需求,释放善意避免误解,以及通过学习社交技巧来缓解困境。在履行工作职责,并认真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前提下,"内向"属性本身不应该被指责。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内向者与外向者都能自得其乐,但研究表明,外向者自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确实更高。 这可能是由于外向的人的社会交往更多,而社会交往可能带来价值感。加上外向的人在有困难的时候更容易去求助于朋友而不是独自解决,而朋友的援手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这也是可以带给内向者启发的地方。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外向的人对外在情境中的奖赏比内向者更敏感。在结果不那么好的时候,外向者与内向者的情绪水平差不多,但在得到相同的好结果时,外向者比内向者表现得更高兴。这意味着外向者更擅长从外在环境中寻求积极的反馈,找到高兴的理由,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度。 另外一个可能的情况是,在这个外向者主导的世界里,内向者得到的肯定和认同更少,也更不容易适应。内向者可能会因为沉默而被贴上"不合群""高冷"的标签;需要在家里独处休息的内向者总是被朋友劝出门"放松放松";内向的孩子虽然自己并没有什么不适,却可能会被忧心忡忡的父母强行要求"变得活泼些",等等。而这些经历可能更容易带来困惑和自我否定。 说到这里我们要再次强调的是,其实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它只是与外向相对应的另一种特质倾向。这个世界是多样的,人是复杂而独特的,对人的划分与描述只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而并不意味着这些分类有"高等"和"低等"之分。在人格心理学家试图用于描述人的模型中,内向-外向仅仅是其中一个维度,而即便只是在这个维度上,差异也仅仅意味着差异本身,并不涉及对错好坏。 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可以学会接纳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祝每个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