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虽曰小技,然无文化积淀,终难有所成。有数代人孜孜以进,乃可成就恢弘。也有胆量超鸿者,独具匠心,得承庭训,博览群书,游弋金石古器间,而卓有成就。今寻绎数名贤并稍论其家学渊源。 文徵明和文彭 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停云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唐伯虎、沈周、仇英合称为"明四家";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文徵明无刻印之记载,然其书香门第自然成就了文彭。文彭(1498年—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文征明长子。曾认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博士。诗、书、印均传其家法(可见文征明应当通篆刻的,但并不一定是自己刻,因为灯光冻还没有出现到篆刻中)。书法有青出于蓝之誉,精研六书,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后来宗之者有陈万言、李流芳、归世昌、顾听等。惜存世作品极少。有《博士诗》。然其对印章最大贡献是西虹桥购得四筐灯光冻石,而在篆刻史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若无文化积淀我想这机会将会让给后来人了,这篆刻发展史又会什么样呢? 归有光和归世昌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有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等。其孙归世昌(1573年—1644年),字问休,号假菴,南京昆山人,画兰竹疏密有致,篆刻取法文彭,然不为其所缚。明人评其篆刻与文彭、王悟林鼎足而三,明亡后,隐居不仕,隔年而殁。自订诗稿十卷,杂文百篇,眼界非凡,与当时长蘅(李流芳),王志坚朝夕相处。 汪关和汪泓 汪关,原名东阳,字杲叔,又字尹子。生卒年不详,安徽歙县人,久居娄东,于万历甲寅(1610年)在苏州得一"汪关"铜印,遂改名关,更字尹,并以"宝印斋"名其室。考汪关的艺术活动年代,大约与朱简的艺术活动处同一时期,然二人印风却截然不同,朱简以险峭写意见长,汪关则多妍雅精严,二人于当时印坛,各领风骚,在篆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汪关对汉印独有所钟,功夫也下得最深,他以冲刀法直追秦汉铸印,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何震的工整典雅的新格局。其篆法严谨,刀法坚实挺拔,章法工稳停匀而富有变化。他的印章主要是取法工稳精美一路的汉铜印和玉印,而又行以冲刀,所以刀法稳重而灵动,加之其章法上分间布白,严整茂密,十分精到,因此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风格,人称"娄东派"。周亮工把文彭以后的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的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可见其当时的名望。倘以精、工方面的造诣论之,明代可说无人与之匹敌。汪关的印作一方面品味高雅,艺术内蕴深厚,另一万面构造工巧精致可爱。因此,不仅为书画家所重,而且那为一般人所喜爱。明末许多文人士大夫如董其昌、王时敏、文震孟、恽本初、归昌世、李流芳、钱谦益、赵文佩等人的用印,大都出自汪关之手。汪关的印完全可用"工笔"来形容之,当然有时候过于精工往往产生雕琢之气;而汪关的高超之处,恰恰能在精严之下,汰去雕饰之气,给人以自然、恬静、茂丰的艺术感染力。明末清初的归昌世、甘旸、沈世和、林皋等都受其影响,卓然为一大家。汪泓,字宏度,明末清初人,篆刻得其家法,能稍变虚实,又出新意。性旷达。近摹其父,然功力有限,章法和线条意识显然逊父亲一筹。然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张灏在《学山堂印谱》中别出心裁称赞汪泓而斥责汪关。 程原和程朴 程朴,字元素,万历年间安徽歙县人,所摹何震作品,皆能得其神韵。(他摹何震印尺寸均不与原石同大)。天启元年,父子两人辑《何雪渔印海》四卷;天启六年,程原辑程朴摹刻何震印成《忍草堂印式》四卷;父子均学何震,周亮工《印人传》云"予见摹主臣(何震)者数十家,而独推程孟长父子"。 赵叔儒和赵鹤琴 赵叔儒(1874年—1945年),原字献忱,初号纫苌,后改号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斋馆名二弩精舍。浙江鄞县人。五岁起就爱好书画,尤以画马最佳,被称为神童。十岁时,曾应邀当众画马,所作骏马神彩毕现,观者无不叹服。后被收藏金石书画极富的闽县林氏招为婿,居岳家其间,遍观林氏所藏的精品,潜心钻研,特别着力于青铜器与古玺印。赵时纲是个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骏马无所不精,书法篆刻上也自有面目,宋元圆朱文一路的造诣尤深。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弟子五十多人,现代艺坛上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如陈巨来,叶潞渊、方介堪、张鲁庵、徐邦达等都是他的学生。其书法取法赵之谦、赵孟頫,而以后者学得最久。篆刻遍学各家,兼浙皖两派之长,力追秦汉。学赵之谦所得尤多。对宋元圆朱文的研究发展有重要贡献。著作有《二弩精舍印谱》《汉印分韵补》等。赵鹤琴(1894年—1971年),字惺吾,晚号臧晖老人,为赵叔儒先生从侄。少嗜画法、篆刻、绘画,均得乃叔悉心指授。治印法叔儒矩度,所作古玺、汉白文印、元朱印及边款等,均极肖似,气息浑厚,功力深湛,只朴茂渊雅稍逊叔儒先生。其久居香港。 黄牧甫和黄少牧 黄牧甫(1849年—1908年),是晚清印坛杰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创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又作穆甫、牧父。安徽黟县人。黄牧甫的篆刻师承邓石如、陈曼生、吴让之、赵之谦,尤其以受吴让之影响最深。"印外求印"是黄牧甫篆刻印文的重要特点。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拟古,而是还古以本来面目,直追古印光洁妍美之姿,是黄牧甫篆刻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印面力求完整、精到,是黄牧负强化吴让之、赵之谦印风的明显标志。黄牧甫大巧若拙、返朴归真,以极其平和恬淡的气度,在一片要求变化的呼声中,不盲从、不妄动,最终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使印坛为之一振。黄少牧(1879年—1953年),黄士陵长子,名荣廷,一名石,以字行,幼受父督课诗书,兼习金石书画,守家法,形神俱备,挺劲逊之。曾随父入端方府协助辑《陶斋吉金录》等,其辑《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对黄牧甫先生印风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吴昌硕和吴涵、吴东迈,吴长邺三代 吴昌硕(1844年—1927年),浙江孝丰县人。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吴涵(1976--1927),字子茹,号臧龛,别署藏戡,因诞於湖州,故有湖儿、壶儿、阿壶等乳名。幼而颖悟,渊源家学,颇嗜文艺。八岁,昌硕先生延王竹君为家庭教师,课其诗书。後又遵父命向虞山名诗人沈石友习诗,诗品甚高。後累官至万安县令。赵之谦先後曾在江西鄱阳、奉新、南城三县作宰,臧龛於旧档案中得之谦朱笔判文,爱不释手,遂取而藏之。後转赠於其弟东迈。东迈逝世,乃子长邺即以献诸浙江省博物馆。1927年夏,偶感小疾,遽尔逝世。家人恐缶翁悲痛,遂谎告有事赴日云。臧龛鲤庭传业,通古籀六书,善诗古文辞,复精监别古器物;擅汉隶,甚得《张迁碑》神髓,气骨开张,遒劲横肆;能绘事,粗枝大叶,随笔点染,别具奇趣;而篆刻则以得於乃翁及汉印、封泥、古陶等为多,分朱布白,神采奕然,有《古田家印存》传世,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其书画篆刻诸艺,群以跨灶目之。缶翁晚岁应请索过忙,时亦遣之捉刀。臧龛遗刻,传世不甚多。吴昌硕的儿子吴东迈,(1885-1963),又名吴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擅花卉,风格沉雄老辣,兼工书法篆刻,一秉家风,得其父吴昌硕之金石气,具侦朴古艳之趣。吴长邺1920年生,吴昌硕长孙,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会员。国画家、吴昌硕艺术研究学者。 齐白石和齐迟良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20年代,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齐良迟,字子长,齐白石四子。当代花鸟画名家。擅诗文、书法、篆刻。作品题材广泛,讲究情趣,笔墨生动,有乃父遗韵。 傅抱石和傅小石 傅抱石江西新喻人,早年留学日本,攻东方美术史学。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篆刻有《印谱》行世。傅小石,1932年生,江西新余人,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江苏省美术馆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此君会篆刻否,目前不知。 罗振玉和罗福颐,罗继祖 罗振玉,字叔言,号雪堂,晚年又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清末做过学部参事官、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1934年复出仕伪满政权。在当初刚发现甲骨文的时候,关于甲骨的著录和研究的书仅两三部而已,但后来经罗振玉大力的搜集和拓印,才使甲骨得以流传、公诸于世。罗振玉在治学上很有一套本领,尤其擅长考古,同时具备了丰富的金石文字知识,兼通各种古物。罗振玉最早接触甲骨是通过他的朋友刘鹗,罗振玉青年时代,流寓淮安,曾在刘鹗家做过家庭教师,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鹗的儿子,两人便成了儿女亲家。1902年,刘鹗在上海新马路陈家桥安庆里家中拿出甲骨来给罗振玉欣赏,罗见了心跃神飞,认为是"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杜、扬、许诸儒所不得见",极力劝刘鹗编印《铁云藏龟》一书,且代为撰写序文。这便是罗振玉与甲骨文字发生关系的开端。自从在刘鹗家中见到过甲骨之后,罗振玉就着手收购。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开始在北京搜集古文物,最初由古董商人手中购买,且不断向古董商打听甲骨的来历,商人是狡猾的,但后来终经不起罗振玉的种种利诱,终于将甲骨的出土地安阳告诉了他。罗振玉欣喜之余,当机力断,指派他的弟弟罗振常前往安阳,直接收购甲骨。1916年,罗振玉还亲自到安阳小屯村一带作过调查,这在他的《五十年梦痕录》中有详细记载。就这样,罗振玉以他雄厚的财力,加上不遗余力用心的搜罗,竟获得三万片以上的甲骨。拥有了足够的研究资料后,他便连续不断地印了好几种关于甲骨文字的书,并且先后做了考释,遂成为这门学问最早的权威了。专著主要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考释》等,罗福颐,(1905—1981)字子期,又署紫溪,梓溪,七十后自号偻翁,浙江省上虞人。父亲就是近代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他从小没有入学,一直受家庭教育,全由父亲和兄长为他教授四书五经并写字、刻印、摹集玺印文字。与父亲的学生、著名学者容庚、商承祚是青年时的学友。罗福颐先生是一位勤奋的有才学的学者,他为人耿介,忠厚,不善交际,一生只知学问,为了不使学识"黄土埋幽,与生俱灭",他努笔耕。他平生著述甚富,有二百余种,而且有许多前所未知的创见。他生前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中国科学院考古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等职。罗继祖(1913—2002),1913年4月19日出生于日本京都。自幼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并在祖父罗振玉指导下治学,从未进过学校。1939年10月入沈阳医科大学预科任国文课讲师。1942年因学校国文课废除,赴日本任京都大学文学部讲师。1944年辞职回国。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自家藏书九万册,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奉调至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并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1988年离休,2002年5月28日在大连市病逝。 魏稼孙和丁辅之家族 丁辅之,原名仁友,又名仁,字子修,又号甫叟。浙江杭州人。因得赵之谦为其外祖父魏稼孙所刻「鹤庐」印,遂袭用其号。其斋馆名,有些是源自祖上者,如「七十二丁庵」(藏有七十二钮浙派始祖丁敬所刻印)与「八千卷楼」。也有系丁氏自取者,如「小龙泓馆」系从丁敬之「龙泓馆」而来(但两人并无宗族关系),「守寒巢」(因之又称守寒老人)。 丁氏之祖父丁申与其叔丁丙均为晚清之著名学者,富藏书,多著述。尤以经太平天国战事后,杭郡之图书文献惨遭巨创,全赖丁氏兄弟之收集保护得以流传下来。丁辅之之父立诚(字修甫),亦西冷印社早期社员,在《西冷印社志稿》中有传:「丁立诚,字修甫,号慕倩,晚号辛老,钱塘人。光绪乙亥举人,宫内阁中书,以藏书闻海内。所收西冷八家刻印尤富,著有《槐簃吟稿》。」 丁氏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受父、兄督责刻苦治学,并游猎诸艺,于古文诗词、金石书画、收藏鉴赏无不精通。其中以引甲骨文入书法与印学之贡献最为人称道。丁辅之所梓印谱甚多,有名于时。《鹤庐印存》为最重要,共四册为一函。辑前贤之印谱中,以西冷八家为最重要,丁氏于光绪甲辰(一九0四)先后出《西冷八家印选》与《泉塘丁氏八家印谱》两种;至光绪丁未(一九0七年),又出《西冷八家印选》三十册,由当时名拓工王秀仁钤拓,墨彩特佳。至民国五年辑《秦汉丁氏印谱》二册,十五年(一九二六),又出《西冷八家印选》,每印均附释文,并以按语述其源流,故为研究西冷八家的最佳资料。该书只印五十部,由丁氏撰《醉高歌》五十字,每部各拈一字。 在印社方面,丁辅之为中国印社之始祖西冷印社创社四英之一。他对印社的创始与发展均有极大之贡献。从《西冷印社志稿》,即可见「鹤庐,在题襟馆后,岁癸亥丁仁捐资建」,并有捐赠白堤锦带桥之旧石栏,雕塑丁敬坐像等记载。他如建邓石如像、《印人画像》《砚林诗墨》,以及《汉三老碑》的赎回及建石室永存等,都有丁氏的功劳。 除上述五项成就外,尚有印刷一项,虽与艺术无关,但应该说,丁辅之与其弟善之历时五载,创造出方形仿宋铅字,并成立聚珍仿宋印书局,以推行之,大获成功。以后,版权卖给中华书局。其对华夏文化事业,可谓顾功甚伟。 艺事纷漯,尚有素多未录,一是孤陋寡闻,缺少资料,二是有些父篆子不篆或子篆父不篆者,故未录或待考。 2007年8月31日磨墨斋抄文于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