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泰顺石雕技艺是民间传统工艺,2010年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泰顺县政府"十三五"规划要求大力扶持"泰顺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中国名石"目标。围绕产业设专业,县职业教育中心的优势特色专业"民间传统工艺(石雕)",本文围绕民间传统工艺石雕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 石雕 创新 实践 人才培养 石是自然之产物,雕是文化之灵魂。泰顺石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十三五期间,泰顺县政府提出"振兴泰顺石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扶持"泰顺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民间传统工艺(石雕)"优势特色专业经过省级立项建设,逐步发展成具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其特色和优势体现在"创新性实践型"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的背景与概况 民间传统工艺(石雕)专业的办学历程曲折,成就不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举办了4届石雕班,培养了400多名石雕人才,其中20多位现已是省市工艺美术大师(石雕)和一批行业营销翘楚;2006年,泰顺县职高恢复开设石雕班,为了响应文化强省,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2016年4月,泰顺县石雕艺术学校挂牌成立,依托泰顺县职教中心的优质办学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建成一所专业化、特色化的艺术学校。学校持续致力于为地方培养石雕行业需要的一线工艺生产创作专业人才,不断为民间传统工艺石雕传承与创新输送人才。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创新型和实践型 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是21世纪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石雕专业创新性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要求学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运用知识在石雕实践中进行创新性设计,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此确立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素养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性实践型"的工美专业人才。 1.选创新,重实践 专业充分落实安徽省中职选择性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学校因材施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经过前两年的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通过选课制度,师从学校外聘印钮、花卉、山水、动物、人物等各特长工艺美术大师,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项目内容作为主要的学习课程,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石雕大师进行师徒结对,有针对性地进入自己专长的石雕作坊进行实习及参与相关的生产、创作等活动。 2.重素养,厚基础 在石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德艺双修、人文扎实。凭着艺术各个学科原理相通和多向联系,因此本专业打破传统的师徒帮带教学模式,增加了中国历史、中国美术史、文化礼仪、创新创业等课程。通过各学科的横向联系,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绘画基础和设计基础技能的培养,由此开设的课程有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国画、白描、色彩、泥塑、书法与篆刻等课程。 3.强能力,重个性 注重培养特别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主要体现在核心专业课程以下实施环节中。相石,即认识四大名石、泰顺石雕、石雕工具设备,石雕工作岗位;打坯,即手把件、印钮、花卉、山水、动物、人物类别典型石雕敲粗坯、铲坯;放洞镂空技法,即篮篓、狮子球、山水、花卉、典型石雕放洞镂空;精雕细修技法,即线刻、博古、薄意、浮雕、圆雕、镂雕形式石雕产品精雕细修;配垫装垫技法,即根据产品主体配制底垫材质,底垫形状格式,底垫造型形状;磨光上蜡技法,即印章、博古产品、浮雕产品、圆雕产品、镂雕产品磨光上蜡、题款、保养技巧。在各个核心专业课程中,通过各积木式项目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雕刻基本技能,塑造学生个性能力,以适应未来设计创作工作的需要。三、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和实践 泰顺石雕技艺在2010年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是民间特色手工艺,并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在"政企校"三位一体石雕人才培养校企共同体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材,打破泰顺石雕人才培养口传身授、无教材的模式。 1.推进专业课改,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石雕专业教学注重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新方法的有效结合,协同泰顺石文化创意园,大胆实施课程改革。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为宗旨、以核心技能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教学改革之重点"的课程改革思路,完善"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包括走进泰顺石、泰顺石鉴赏、泰顺石雕技艺(初级),并逐步开发《泰顺石雕技艺(中级)》《石雕造型设计》《泥塑技能与训练》《石雕三维建模与设计》等选修教材,拓宽学生对石雕技能的认知能力。 校企共同体在劳动技能鉴定部门指导下完成《石雕工艺专业职业技能初级考核方案》、2017年完成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石雕工艺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调研报告》;现逐步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石雕工艺专业专业课程标准》;把散乱民间、师徒传承化的石雕心得体会做了公开及系统的梳理和汇总,填补了历史空白。 2.构建现代学徒制新模式——"四个融合"创新与实践 该专业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四个融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1)传统与创新相融合。推行情景教学、项目教学和技能培训包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同时,积极鼓励师带徒的传统授艺模式,开展工艺大师+学员"一对一"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2)产教相融合。泰顺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五个一方面"一人才团队、一校、一园、一街区、一石雕小镇"的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建立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运行机制,实现学生在3年学习后,可以直接在石雕产业园、创业街、石雕小镇等石雕行业就业。 (3)"藝术"和"技术"相融合。改变以往重"技"不重"艺"的培养模式,做到工艺兼顾。通过开设平面立体构成、白描等课程及摄影、绘画、篆刻等社团,提高学生想象、感知、色彩、空间感等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其基本目标是在传授技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艺术技能。 (4)中职与高职相融合。学校精选省内外艺术类高校合作对象,建立长期、稳固合作关系,采取"教师请进来、学生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合作交流机制,提升学校理论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四、多项举措保障专业创新与实践 1."政策+经费":强化工艺传承、创新保障 县政府为加强当地石雕基础人才和专业技能人员培养,出台《泰顺县扶持泰顺石文化创业产品发展若干意见》,规定初中毕业生到石雕艺术学校就读,实行"三免一补一助"优惠政策,除了享受国家对中职生优惠政策外,还享受免代管费、免住宿费;并享受每月生活补助300元。对石雕技能大师每带一名县职教中心学生(学徒)每年给予1万元的补助,对市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带徒授艺的,另行补助并纳入县"师傅带徒弟"活动一并管理考核。 2."名企+大师":强化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 (1)开展校企双主体办学改革。积极引入泰顺县石文化创意的29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创办的"工作室""工艺馆"等企业,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师资、人才、课程和文化的"五大融合",为企业"量身打造"技术技能人才。企业方负责学生实训、实习、培训和就业等。 (2)共建校企互通的双师型队伍。学校聘任泰顺石文化创意园内石雕大师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校企融通、骨干互兼、动态组合"的师资队伍。外聘专职教师4人,市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专职任教。设立校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小甫、潘成松大师工作室,并聘任为泰顺石雕艺校的副校长,共同开展学徒培养、非遗文化传承和技术革新等工作。五、专业认可度提高,服务社会功能增强 1.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 石雕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吸引每届130多名新生就读该专业。2016年以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省级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及省级中职大师工作室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产、学、研、训相结合的泰顺石雕创新创作培育基地。为了推进泰顺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石雕专业影响力,先后承办了"廊桥杯"温州市首届石雕技能大赛、首届泰顺石旅游产品设计大赛。 2.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石雕专业学生在第十三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佳绩。柳祖芽同学获全国一等奖,吴宝泉同学获全国三等奖;在十四届省中职文明风采大赛中3名学生的3个工美类作品获省一等奖。 3.服务社会功能增强 學校将石雕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等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山海协作实训基地的系统功能。开设石雕行业的从业青年进行专业理论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学历水平,通过多期石雕技术、鉴赏短期培训,通过普职融通、石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对石文化素养有显著提高。 泰顺县在资源上,有丰富的泰顺石;在政策上,有政府强而有力的支持及全方位的保障;在专业上,创新性与实践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石雕技艺的产学研体系的逐步完善,学校志于与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东阳木雕齐头并进,致力于泰顺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