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三分之二毕业生对首份工作不满哪里出了问题


  近日,重庆晨报对2017届重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与就业状况,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网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长空间"已成为应届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其次是综合补贴、带薪年假等"软福利","薪资"只排在了第三位。(8月13日重庆晨报)
  这几年残酷的就业大环境,使得这种不重金钱重前程的择业观念受到很多毕业生的青睐,这说明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理念趋于理性,但同时也饱含着毕业生对现实和理想偏差的无奈和不满。
  调查显示,近6成应届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应届生对首份工作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少应届生表示,主要还是由于专业有一定的限制,还有就是本身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想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最多的原因则是对未来较为迷茫,先就业后择业。对于首份工作的时间长短,37.09%的应届生表示"已换工作",还有39.17%的应届生表示"视情况而定"。
  以上这些情况都说明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才导致毕业生如此无奈、被动的就业择业现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现在的不满状况。
  我认为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是因为各高校对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视力度不足,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衔接出现了问题,前者容易解决,但后者观念的转变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考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这里面考大学是第一位的,好工作是第二位,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也是许多家长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口头禅。先不说这种学习功利性的弊端,单就考大学本身而言,它也只是人生的阶段性目标之一。作为过来人,我们都知道大学学历仅是敲门砖,名校学历也只是华丽职场的敲门砖,仅此而已,最终成就的高低还取决于个人的综合素质。
  但是在这个考大学还未走下神坛的时代,"考上好大学,孝敬咱爹妈""努力一年,清闲一辈"等激进偏执的高考口号仍然不绝于耳,包括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各方仍然以考上大学为学习终极目标。至于找到好工作,那是考上大学之后的事情。所以,目前的状况是,不少孩子用了十几年时间去认真达成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却用几天时间草率选择了第二个目标——终其一生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得不说这是莫大的讽刺。
  要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上大学"大于"好工作"或"上大学"等于"好工作"。但又有多少学生和家长在高考之前能幡然醒悟?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出现了偏差,努力不仅带不来成功,甚至会渐行渐远。
  目前,虽说这种观念已经松动,但由于禁锢时间太长,要想"连根拔起",不仅需要学生和家长努力转变观念,从小开始注重兴趣和特长的挖掘,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代替应试能力,为将来职业规划做好准备,更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从中学阶段就开始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并允许学生更改专业。只有通过各方合力,才能真正解决此类问题,让大学生对专业学而想学,学而有用,学以致用。
网站目录投稿:语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