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边城史话第五回梁明元打草惊蛇张孟阶开花灯剧


  梁明元,苗族,永绥县木沟寨人。父母靠做短工和挑脚来维持一家生活,十四岁时他父亲通过一个亲戚的关系,托人介绍他在永绥城里谋了一份兵差。1934年冬天,湘西七县屯务军督带官宋子友在永绥县城驻防时,发现梁明元年纪虽小,但做事情精明能干、又忠于职守,特别从士兵中挑出他给自己当贴身勤务兵。
  一天晚上,宋子友夜出办事,训养的良犬突然口衔他的裤腿不让走动,宋子友正在感觉惊异,梁明元则迅捷地快步跑到宋子友前面去查看究竟。发现一条近两米长的大蟒蛇盘卧在道路当中,立即拔出短枪同时将子弹推上了膛,那条蟒蛇一听见拉枪栓的声音,马上逃走了。梁明元将蟒蛇驱赶走后,又一路小心翼翼在前面作向导,将宋子友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在山区,蟒蛇一般听见人的声音常常会主动攻击,当时他俩除了手枪以外,身上没有其他可以防御的武器;而开枪射击,在那一带土匪多加上夜行人少,枪声一响必然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宋子友为此非常感激,多次对同僚开玩笑地说:"明元一拉枪栓,我心怕他鲁莽会打草惊蛇,哪晓得他是真打草惊了蛇!" 此后,宋子友便把梁明元当作心腹,不久就提拔他当了卫兵班长。梁明元当上了班长后,与班里的卫兵关系都处的不错,深得宋子友信任。
  卫兵班有个副班长叫做张孟阶,是边城伍家坡人,在家里三个兄弟中排行老二,他家世代经商,家底厚实。幼年时,张孟阶学习私塾,得到过清朝末年秀才张四元和严品南的指教,能精通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并且擅长国画和魏碑隶书。因为书读的多,视力不好,街坊邻居又叫他二瞎子。张孟阶生性温和谦恭,爽朗慷慨,平易近人,富有一般年轻人的正义豪侠感。他父亲张子塘去世后,因家里人不善经营商业,家道逐渐败落,为生活所迫,张孟阶便投效于宋子友的屯务大队,在卫兵班当了一名副班长。由此,结识了班长梁明元,两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经常在一起评击时事。少年得志,加上血气方刚,俩人不久便与排长发生了矛盾。梁明元自恃有后台,在卫兵面前,当面顶撞排长。宋子友知道后,将他找去训诫了一通。梁明元个性倔强,被宋子友训诫觉得扫了面子,便请求回来重新给宋子友当勤务兵。不想,宋子友正在气头上,一口回绝了他。被宋子友当面回绝,梁明元觉得在这里再呆下去也没有多少意义,便托词家里有事,请假回家务农去了。梁明元解甲归田后,张孟阶也回到边城家中闲居,平时靠帮别人画神像及代写书信为生。
  边城原名茶洞,来源于当地苗语"窝坨地"的译音,意思就是汉人居住的地方。边城与贵州木树乡和重庆洪安镇一江之隔,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又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清水江绕城而过,因此边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江边有个香炉山,因山上有一块直径有十多米、高约三米的天然大石头,形如香炉,所以被称为香炉山。香炉山对面有一条八排瀑布,悬挂在山崖绝壁之上,远远看去犹如一幅挂在山间的白色垂帘,景色非常秀丽。边城渡口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码头。清朝咸丰年间,当地一个年轻人在外官居都司后,汇了200余两银子请人修造一条渡船,供人方便过渡且不收过渡费,被称作"义渡"。此举很快便得到了清政府各级官员的嘉奖和赞赏,县衙为此也多次在边城茶峒举办了庆祝会,并邀请上级官员参加,以此赚取升迁机会。茶洞协台荣年有一次接待上级官员视察,为了巴结上司,特别组织协台的绿营内懂汉戏的人为骨干,模仿当地酬神还傩戏,将历史故事编成了传统剧目演唱,结果大受这位上级官员的称赞,自己当然不久就得到了提拔,赴江苏就任了个统辖。不过,这种围鼓堂子也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普通百姓逢上操办红白喜事,也喜欢邀请一些懂戏的人来打围鼓、拜堂子。
  这张孟阶,从小就酷爱汉戏,曾跟随江湖老艺人周子林学习过多年辰河高腔。他在家闲居,帮别人画神像及代写书信时,从围鼓堂子中得到启发,便利用给别人代画神像及代写书信的机会,与朋友们共同研究出来一种新的汉剧围鼓堂子戏本。在他的指导下,边城一些戏剧爱好者们为此专门挑选一些男、女演员,来演唱新的汉剧围鼓堂子。这个新的戏本,要求演员表演时尽量用高腔中的花腔唱法,从而使整个演出达到了"歌声嘹亮、演讲激昂、动作诙谐、优美"的艺术效果,因此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他们将这种形式的演艺称之为"花灯剧"。表演"花灯剧",一时间在小镇上极受欢迎。
网站目录投稿:谷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