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多见的神经官能症,本病是在歇斯底里性格的基础上伴有精神因素而引起,女性多见,临床表现有精神,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等方面的症状,精神方面可表现精神错乱,时哭时笑,手舞足蹈,乱唱乱骂,或出现昏厥,木僵,痴呆和精神病状态等症状,其他可表现为瘫痪,失音,失明,耳聋,痉挛,感觉障碍以及自主神经与内脏功能障碍等,经检查不能发现相应器官的器质病变,本病属于中医"郁证","脏躁","阙证"范畴; 治法一 取穴: 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操作: 取侧后溪,发病时刺;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1):33, 1988; 治法二 取穴: 宗脉穴,位于耳屏与耳垂之间,将耳垂微折向对耳屏,中间出现条斜沟,该穴在斜沟的中点(相当于太阳穴处); 操作: 左手拇示二指夹持耳廓的下部,右手持针,针进后使针尖沿着耳软骨的下方,向着外耳道的后下方刺入约1.5-2寸深,针刺得气后依病情施补泻手法; 来源: 贵州医药,(2):49, 1980; 治法三 取穴: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 双侧同时进针,针尖向外踝尖方向刺入5分,施捻转提插手法,而以拇指着力向前捻时着力下插为主的紧按慢提手法,针下有麻感,效果为好,亦可分别进针后,再双手于两侧针上同时施上述手法,或加电针和温针,以增强疗效;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4):39, 1983; 治法四 取穴: 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上,平第四肋骨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 以单手刺入进针,得气后施以强刺激;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4):28, 1988; 治法五 取穴: 扶突,在劲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操作: 取患侧扶突穴,触电感由颈部经肩,上肢,至拇指,示指,留针20分钟; 来源: 中医杂志,(2):54, 1985; 治法六 取穴: 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 操作: 针刺四神聪,眼皮下各朝外放向刺1寸,留针15分钟,当即能发音讲话; 来源: 北京中医,(5):63, 1986; 治法七 取穴: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 针刺双侧内关穴,捻转2分钟,不留针; 来源: 四川中医,(3):64, 1984; 治法八 取穴: 复音穴,在环状软骨弓上缘最低处相平行的环状软骨旁取穴; 操作: 进针捣捻,深度约0.5-1.2寸,出现酸麻胀痛沉等针感时,嘱病人放开喉咙重复记数1,3,5等直至发音清晰,如针感不明显时,可把针尖稍向上捣捻,针刺不宜太深,以免触及臂丛; 来源: 云南中医杂志,(3):40, 1985; 治法九 取穴: 取腕针上1(双侧),位于腕部横纹上二横指,尺骨内侧缘与尺侧腕屈肌腱间; 操作: 用1.5寸不锈钢针,针尖刺入皮肤后呈30°角,然后针体紧贴皮肤表面沿皮下直接进针,无任何酸痛感,得气后留针30分钟,如无得气可以调针;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3):43, 1988; 治法十 取穴: 廉泉,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咙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操作: 手法用强刺激(泻法),当病人局部发闷则发音迅速恢复;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4):9, 1987; 治法十一 取穴: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操作: 手法用强刺激(泻法),当病人局部发闷或深刺入器官引起响亮咳嗽则发音迅速恢复;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4):9, 1987; 治法十二 取穴: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 手法用强刺激(泻法);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4):9, 1987; 治法十三 取穴: 涌泉,蜷足时,在足心前1/3的凹陷中取穴; 操作: 先对患者足心进行揉按,常规消毒后,以左手固定足腕,右手持30号毫针,露出针尖2-3分,快速刺涌泉穴,一边紧按,慢提伴旋转的手法,一边观察患者表情进行语言诱导,3分钟后让不缓解者加队侧涌泉穴,经双侧行针仍不能恢复者,每隔5分钟左右交替行针1次,直至恢复; 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5):39, 1987; 治法十四 取穴: 阴包,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踝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取穴; 操作: 采用重刺阴包穴的方法,深刺3寸许,重捣捻转,留针10分钟,针捣幅度要大; 来源: 新中医,(9):35, 1985; 治法十五 取穴: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 进针后轻刺激,边捻转边询问患者智力恢复情况,针入15秒后,患者自觉视力恢复,40分钟后恢复正常; 来源: 吉林中医药,(5):28, 1984; 治法十六 取穴: 环跳,侧卧屈骨,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 操作: 病人取侧卧位,屈股,针患侧环跳穴,刺入2-2.5寸,强刺激,针感传至足效果为好;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3):106, 1983; 治法十七 取穴: 奇穴,舌尖两侧各旁开0.1寸处; 操作: 治疗时令患者端坐,张口伸舌,医者用消毒纱布牵住舌尖,于舌尖旁开0.1寸进针,向根部直刺0.5寸,同时让患者用力发"衣"声,不留针,一般1-2次即获疗效; 来源: 针灸学报,(6):50, 1992; 治法十八 取穴: 上廉泉,在颈部,下颌下缘与舌骨体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操作: 患者取仰靠坐位,在上廉泉穴皮肤处常规消毒,术者持毫针向上斜刺(舌根方向)1.5-2寸,达舌根部,而后大幅度捻转提插强刺激,使病人感到舌尖及舌根部有麻胀感,稍停片刻,按上述手法再次强刺激直至病人发音讲话;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25, 1994; 治法十九 取穴: 神庭,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操作: 取神庭穴,用抽气法,抽提时暴发力宜强,频率宜快,留针48小时,并令患者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胸式呼吸; 来源: 中国针灸,(3):37, 1995; 治法二十 取穴: 章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之下际取穴; 操作: 取双侧章门穴,针刺0.8-1寸,然后用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来源: 中国针灸,(3):30, 1994; 治法二十一 取穴: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 用此法治疗"癔病性失语",取双侧内关穴,进针1-1.5寸,给予中刺激,均针1次治愈; 来源: 中医杂志,(1):30, 1981; 治法二十二 取穴: 大横,仰卧,在脐中旁开4寸处取穴; 操作: 用此法治疗"癔病性晕厥",患者取仰卧位,松懈腰带,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大横穴,然后以小角度快速持续捻转,同时认真观察病人表情变化,如出现呻吟,睁眼,肢体僵直解除,继而恢复常态,即可出针;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1):20, 1989; 治法二十三 取穴: 泉中穴,在涌泉穴下1寸处取穴; 操作: 此法用于治疗"癔病性下肢瘫",用22-26号2寸长的毫针刺入穴位,采用提插与捻转手法,不断加强刺激,刺入后一旦出现针感,可让病人活动患肢,若无感觉者,可做被动活动,单纯针刺无恢复或不能主动运动时,可加用电针; 来源: 中国康复学杂志,(1):16, 1987; 治法二十四 取穴: 女膝,位于足后跟正中线赤白肉际处; 操作: 用此法治疗"癔病性失语",选用1-1。5寸较粗毫针,直刺入女膝穴,行强刺激,术者边捻转行针,边向患者问话,患者忽脱口对话,随后语言流畅,针1次即可治愈; 来源: 中国针灸,(2):47, 1996; 治法二十五 取穴: 哑门,于后正中线,人发际上0.5寸之凹陷中取穴; 操作: 令患者伏案正坐,头稍前倾,先指压哑门穴处,使项肌放松,选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继缓慢刺入约0.5-0.8寸,针尖朝下颌方向,令针感传向舌根方向,且针感越强见效越快; 来源: 笔者用此法治疗"癔病性失语",多为1次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