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对山东高考改革的几点见解


  孙朝阳+吴越
  摘要:近几年,在中央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领导下,山东不断地在高考方面进行改革,直至今时,山东省改革方案尘埃落定。高考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现针对"两依据,一参考"模式进行解读、分析和研究,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山东高考;优势;挑战;思考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与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高考,作为一种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形式,是高校选拔人才的最重要途径,对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随着时代发展,旧高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顺势而生,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在全国高考改革指导思想下,山东高考也进行了相关改革。众所周知,山东省教育设施资源丰富,是高考大省,高考改革方案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对老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每种改革方式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落实好相关教育改革。
  山东相关的高考改革方案有:自2015年初起逐步使用全国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见义勇为和先进劳模加分;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2020年实施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夏季高考只统考语数外三门。接下来,笔者就其中两点进行重点分析。
  一、取消文理分科,会考成绩取其三
  夏季高考减少为语数外三科,考生再从物化生史地政六门会考成绩中自主选择三门纳入高考成绩,形成"3+3"考试模式,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实施。
  1、优势分析。新高考改革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三门优势学科专注学习,不仅使高考分数最优化也有助于挖掘自身潜力;经过调查了解到大多同学不会完全放下其他三门非优势学科,因为当一门优势学科出现严重失误时,其中一门非优势学科可以取而代之,这样就督促学生全面学习。在当前的文理分科模式下,笔者调研了解到80%的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始分文理班,20%学校高二下学期分文理班,大部分学生反映分科过早,而新高考政策恰好可以弥补改革前因分科过早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的缺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该改革方案是超越文理的二元论划分,在"综合"与"分科"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倡导文理交融,学生全面学习,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能力自主选择科目专业学习。学业水平考试是面向全体学生、衡量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的水平性考试,它担负起了客观、科学、权威地评价教学和学生学业水平的任务。即使与高考挂钩,难度也不会提高太多,所以同学们学习六门不会增加太多负担。
  在"3+3"高考模式下,基于高校招生专业发展需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都制定了高校选科要求。预测山东新高考也会出台相关政策,即每个学校的某些专业只允许将某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纳入高考成绩的同学报考。这个要求一般基于高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制定,从而为高校科学选拔合适的人才和培养专业顶尖人才创造了条件,这样有助于将高中课程和大学多元化的课程衔接起来,鼓励学生在专业导向的学习中,为之后的继续深造提供兴趣、知识和技能各方面的储备。
  2、挑战分析。(1)选择科目方面。第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果学校专业没有科目要求或者科目要求较少,学生选择优势科目时更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大,但是在高校专业选科要求的前提下,学生一定会参考要求选择其中一门或几门,最后很有可能形成偏文偏理的选择;第二,学生选择优势科目时,一定会参考高校专业选科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对未来进行定位,由于高中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不成熟,对职业规划不明确,从而没有具体的升学规划,他们选择优势科目仅仅依据分数高低,这就使选科变得功利化。(2)教师教学方面。第一,该改革方案下,存在20种搭配方式,所以必须实行走班制,行政班教学班并存的模式,这就容易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也给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带来很多麻烦;第二,同学们自主选择优势学科学习,学校也会开设优势学科课堂,但是每科选择的人数不均衡并且每级都有变化,所以某科教师会出现短缺或者剩余的现象;第三,如果高中没有条件开出足够多的高质量科目组合,老师建议学生都选某几个组合,那么最终学生可能从自由选科变为固定的几个组合;第四,高考只考语数外并且分值较大,也就意味着新高考改革更加凸显语数外的地位,由于城市与乡村、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在外语师资、视听教学设备和资源占有量上并不均衡,其次由于城市学生的文化资本优势,使他们拥有较高文学素养,在此种情况下,将语文、外语列入高考方案,并赋以很大权重存在着很多不公平因素。(3)会考方面。当前会考制度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学业评价和质量检测作用。由于会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高中毕业达标测试,所以试题区分度不大,管理不严格,因而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所以在会考考试内容和形式需要进行大调整,并且经过多年实践才能探索出最好的方案。
  3、思考建议。(1)学校要做好选课指导。科目的选择应该考虑将来的就业方向、兴趣爱好以及学科成绩等多方面因素,但是学生各方面经验少。高中有必要在高一开设生涯规划课,使同学们有一个就业方向从而树立自己的升学规划;根据将要出台的高校选科要求,学校将专业分类,开设各类专业就业去向的校本选修课程,对大学专业的学习状况及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状况做系统的介绍,并编制成《选课指导手册》方便学生随时参考查阅。(2)改进教学方式。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本次高考改革方式,紧扣改革指导思想,审视各学科的专业定位,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应保证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不应过分钻研难题偏题,注重与实际结合以及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会考难度比高考难度低,老师应该作为一个激励者、指点者、协助者,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自我提升;学校在均衡六大会考科目发展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产生自己的突出学科,并在突出学科上加大投入,兴趣和就业方向不明确的同学可以选择学校的突出学科;老师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实施教学改革创新的同时,吸取其他省市改革后的应对措施以及一线教师总结出的经验方法,为高考的改革奠定一个好的基础。(3)制定合适的走班教学方案。我认为班级较多的年级应该先分区,每个教学区设置一定数量的行政班、教学班,学生在自己所在的教学区中走班;其次是在班级成绩性别等比例均衡的前提下,把选择相似科目组合的同学尽量分在一个行政班中,这样可以减少班级学生流动率有助于教学管理;再者每一科需要分为优势课堂和非优势课堂,优势课堂上的学生是计划将此科目纳入高考成绩,而非优势课堂上的学生不打算将此课程纳入高考成绩,针对不同的课堂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校整体升学率;行政班、教学班都需要建立班委,并设立教学办主任和行政班主任,每一科需要设立课代表发挥好老师与学生的桥梁作用,教学班主任针对学生们的表现应该多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交流。
  二、参考综合素质录取学生
  山东省将推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来招生录取,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1、优势分析。(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高考若仅仅针对科目调整或变换分数进行改革,排斥其他评价元素的加入,其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对于实现高考改革的根本目标来说一样没有实质性意义。参考综合素质能有效扭转"唯分数论"现象,除了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量化判断外,还需对其成长轨迹、各项潜能进行质性分析,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及发展潜力,教育工作者也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2)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终身化的发展以及大众化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而多元化人才的选拔需要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以选拔或淘汰为主要评价手段的高考显然难以承担这一重任。改革后,学校会注重素质教育并建立权威的学生档案,高校可以参考档案记录根据自身需要录取学生。例如北京地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采用了"以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即在一流大学的自主招生中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中要求注重使用综合素质评价,因为处于两端学生的特点都比较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很有天赋。而山东历年录取分数高,此项改革有助于扭转在某些方面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却无缘大学的现象。(3)符合我国国情。学生综合素质和高考录取实行"软挂钩"。在当今中国,品行、能力的考量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而"人情大于法"、"人情大于良知"在中国较为常见;其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人们已习惯于只认分数,一时还无法接受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硬指标,所以该改革方案符合中国国情。
  2、挑战分析。
  第一,来自外部社会意识的挑战。家长望子成龙,社会以高考录取率来衡量学校,地区之间高考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稳固了统一高考模式的权威地位,给综合素质评价带来重大考验。不讲诚信、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使高校在招生时失去应有的参考价值。第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学生各方面素质不同,生长环境以及发展层次不同,如果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有失公平性。第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易趋同。除了极差的甚至违法犯罪的学生或者在体育、学科竞赛、创新发明等方面及其出色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基本相似,最终参考价值不大。第四,发展性评价的扭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在于结果,还在于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应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使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变成终端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会变成以高考为目标指向的评价竞争。
  3、思考与建议。(1)力求实质,改进教学方式。仅凭课堂上的教学是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校应该将课堂学习、校园活动、课外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空间育人的育人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开展竞赛培训,创新课堂,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2)建立公平的评价方案,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中国是一个重人际关系的国度,一旦综合素质与高校录取挂钩,势必会发生很多弄虚作假现象,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公平严谨的评价机制,调整相关程序,注重教育过程的考核,细化相关标准,以避免评价流于形式。延军强在《关于在高考录取中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中提出一套可行的网络测评系统,采取学生互评、个人展示和学校记载相结合量化管理的方式,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等级转换,对测评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和应用,不同学校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参考;为了避免高校录取过程利用综合素质搞人情照顾,录取采取"密封"发档,院校在阅档中看不到考生基本信息。各省市也应及时纠正对"综合素质"的认知偏差,"综合素质"不应仅仅是特长和知识面,农村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等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同样甚至更大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也会更显公平。(3)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建立与改革,必须渐进地推行。这是一次区别于改变考试科目和内容的改革方案,并且存在很多忧患,必须循序渐进的执行。比如,北京地区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采用了"以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当两端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使用中积累起经验时,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也会逐步为社会所认识,将积极地影响和推动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全面使用。
  在当今中国,高考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不管在哪里,高考的不公平现象总会存在,我们无法消除只能减少。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会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但是政策总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迈进。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政策初衷的认知,把握好高考改革的方向,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学生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想法,在进行改革时时刻将学生的利益和高考的公平性放在心上,完善教育机制、体制,减少教育资源"地区化"的现象;教育工作者们则需要在大方向的领导之下,对政策加深解读,加深分析,在新政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高考的相关政策,帮助学生们成功迈向理想大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匡双双.新高考方案下历史教学的优化探究—以浙江省高考改革为例[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1-40.
  [2] 臧铁军.新高考改革的六项原则[J].教育研究,2010(3):52-56.
  [3] 朱贺玲.新课程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刍议[J].考试与招生,2011(8):56-59.
  [4] 臧铁军.新高考改革的六项原则[J].教育研究,2010(3):52-56.
  [5] 郑若玲.浅议高考改革新方案的综合素质评价[J].湖北招生考试,2009(4):29-32.
  [6] 臧铁军.新高考改革的六项原则[J].教育研究,2010(3):52-56.
网站目录投稿: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