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学习动力来自预期良好还是预期糟糕


  实际上,动力与预期关系不过理论解释而已,人性常识的趋利避害特性足以解释这些,重要的是保持行动力,只要行动起来无论何种解释都无所谓也完全都可以!
  听到讨论学习动力问题,源自如何看待工作与考研,以及提升考研学习动力,有这样一句话在我听来耳目一新,颇有新意,"学习动力不取决于考上什么好学校,而是取决于考不好乃至考不上会如何!"
  这句话猛听起来有些绕,绕的同时又觉得妙,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是直来直去一定有个拐弯,好比一览无遗风光总不如婉转曲折险峰。
  上面这句话通俗说就是,做事情的动力不在于结果做得多么好,而在于会做得多么糟糕,也就是说预期良好不如预期糟糕更能引起关注,好比有些小孩子,成绩优秀比起来由于家长表扬,更可能担心来自家长惩罚。
  那么从心理学视野如何找到理论依据,更好理解这句话呢?
  一是看看动力这东西的来源。三大主流心理学流派解释不同,精神分析会认为动力来自欲望,欲望强大才能激发强大动力。人本主义会认为动力来自潜能实现,每个人都如同一粒橡树种子希望耸立天地间。而行为主义会坚信动力来自行为后面的奖惩,正是过去经验对于未来行动的反馈结果,导致当下的动力出现。
  从时间角度说,欲望基于过去,希望成功乃人之本能,而潜能基于未来,预期人能顶天立地,至于奖惩说法则是基于当下的反馈,从即时满足乃至延迟满足。三种理论的解释统一起来,动力总是指向预期的满足,预期糟糕则从反面证明预期良好的需要。
  二是预期好坏如何影响动力。上述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专业术语是"操作性条件作用",也叫做操作性条件学习方式,这个现象实在太多见,如社会管理的积极倡导与法律惩罚,工作规则的奖优罚劣。当社会化的奖惩,内化到个体内心之中,就成为了动力预期。
  奖惩哪个好呢,就促进关系而言当然是奖赏,而惩罚容易扩大化且副作用大,这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中表现为尤。但是具体到个体内心动力而言,预期自我惩罚类似最糟糕情形,也叫底线思维,而预期自我奖励类似最好情形,也叫积极思维。
  看起来积极思维很好,但是作为预期动力而言,却容易陷入盲目乐观,因为动力在于提供具体行动力支持,而不是更为宏观的信念、态度、价值观。为此,底线思维更适合支持动力,只有考虑到了最差情形,人性避免危险与损失的特性才会激发持久动力。
  实际上,动力与预期关系不过理论解释而已,人性常识的趋利避害特性足以解释这些,重要的是保持行动力,只要行动起来无论何种解释都无所谓也完全都可以!
网站目录投稿:梦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