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活动已然出现了新的特征、新的规律。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完成,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已无法满足市场对新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亟需提升。这最终有赖于专业主干课程《国际贸易》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这恰恰是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而言,《国际贸易》的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稍显单一,且许多教材的内容常常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的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并不能与当今国际贸易实践相匹配。鉴于此,本文紧扣当今国际贸易实践的新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国际贸易》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思路与举措。
  一、课程设置改革
  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已难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当今国际贸易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特征,亦忽略了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新型业态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规律,在课程设置中新增《电子商务》、《网络营销》、《WTO机制》、《跨国并购》等课程或重要专题,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外贸制单实务》、《通关实训》等实用类课程的实操训练,以拓展现有知识体系,重塑课堂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1、理论教学项目化
  专业概论课程不应是抽象概念、原理、理论的讲解,而是在充分认识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实际的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和现实问题等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实际的案例、项目或任务,让学生从中体会国际贸易的原理和从业技能、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的根本在学不在教,最重要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而非方法和手段运用的本身。专业概论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开始,学习方法的引导尤为重要,设计和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采用项目教学、实践体验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同时培养其实际的动手能力。教学内容模块化编排后,可以将每个模块按照项目的形式展开教学。
  2、加强案例教学,增强国际贸易课堂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案例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尝试角色扮演,参与处理实务,加深对国际贸易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把案例贯穿于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实施全课堂渗透式案例分析,有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特点。并将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对问题的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3、实战型教学手段的运用
  运用实战型教学手段,如业务模拟软件、实践仿真系统、实战角色模拟、业务操作练习与竞赛等。此类教学手段适用于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环节。
  目前,各种国际贸易模拟操作软件、业务仿真系统,是《国际贸易》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实战型教学手段。诚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此类业务模拟软件,十分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应意识到,任何一种业务模拟软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或局限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实战型教学手段,不能单一地依赖业务模拟软件,还应探索、使用多元化的实战型教学手段。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合同履行"、"国际结算"、"争端解决"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可大量采用业务流程模拟与角色扮演这一实战型教学手段。
  4、课程考核过程化
  忽视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也会徒劳无功。传统的期末考试即使增加主观题目,即使试卷成绩不是评分的全部,也容易引导学生关注结果,忽视过程。课程考核是一种导向,考核本身不是目的,改进提高才是学习的目标。因此,专业概论课应导向学生重视过程,培养专业敏感程度、培养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解决能力,而非知识的再现。教师应随时跟踪、尽量挖掘学生在项目进行中的各种表现,评价并激励学生持续改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团队精神等等,这比分数更有意义。
  5、提高实践教学的含金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岗位的目标性。引导、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对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自信、兴趣、自觉。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通过课程的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实践来逐渐培养的。
  校内模拟实践,是通过学校的模拟实验室平台,按照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的。课程采取全真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践,在ZKTRADE软件平台中进行。实践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利用现有的国际贸易软件创造一个模拟的国际贸易环境,模拟真实的国际贸易谈判和磋商的环节,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商务信函建立商业联系。
  校外实习实践。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把所学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体验到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体会到外贸政策如何在实际业务中运用。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
  四、结束语
  上述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可产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例如,动态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使之及时准确地反映当今国际贸易实践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又如,复合型、集成式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国际贸易各种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亦有助于角色模拟、仿真操作等实战型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改革之间的良好互动,最终将有助于培养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型国际贸易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新需求。这样的需求导向,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逻辑起点,也体现了课堂教改实践的现实意义。尤其值得关注是,课堂教学改革应"以生为本",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成效,更是学生自主学习成效。大学教育不应仅仅传授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知识的习惯、本领和技能。
  作者简介:詹春龙(1985-),男,河南邓州人,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网站目录投稿:痴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