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平民,一路走来,不断壮大不断升级,最终击败一代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之君,这样的人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长久以来,人们也经常会把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讨论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非常善于听取意见。那么,在听取他人意见方面,刘邦又做到了什么地步呢? 迁延四年的楚汉战争,将刘、项二人各自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刘邦很清楚,他和项羽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所以,草根出身的他能在楚汉之争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他的一切行为都以置项羽于死地为根本。而贵族出身的项羽却表现得过于天真,把残酷的斗争当成了简单的游戏。 由于持久的拉锯战,双方均已人困马乏。汉四年(公元前203年),两军对峙于广武鸿沟(今河南荥阳)。隔着一条鸿沟,刘、项开始了展示不同性格特征的精彩对话。项羽将被俘的刘太公(刘邦之父)绑在高台上,旁边是煮沸的大锅,隔岸向刘邦喊道:"刘邦小子,你若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了吃掉!"项羽天真地想用亲情胁迫刘邦就范,那知刘邦却回答:"我们曾在楚怀王帐下结拜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煮了你父亲,请分给我一杯羹。"刘邦用近似无赖的回答,让项羽暴跳如雷。项羽太幼稚了,在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亲情是不可能打动理性的刘邦。经项伯的劝说,项羽终于没有水煮太公。 项羽再对刘邦喊话:"天下战乱纷纷,都是因为你我二人的原故,我愿意向你挑战,和你单打独斗,一决雄雌,结束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刘邦哈哈大笑:"我愿意和你斗智,不和你斗力。"刘邦嘲笑了项羽的无知,又历数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提出由双方的首脑决斗,来赌输赢,再次显示了项羽没落贵族的特性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把残酷复杂的战争当成了个人之间的游戏。 在几面受敌,粮尽兵疲的情况下,项羽感到了恐惧。趁刘邦遣使请还太公的机会,项羽向刘邦提出了讲和条件: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汉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月,双方签约讲和,历史上的"楚河汉界"便由此产生。项羽按约释放了刘太公和吕后,并引兵东归。而刘邦则采纳了张良、陈平"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建议,毁约追赶东归的楚军。 几经拉锯,幼稚的项羽终于没有斗赢老辣的刘邦。十二月,楚军被围垓下(今安徽灵壁境内)。夜幕中,项羽听到四面皆楚歌,大惊曰:"汉皆得楚乎?"由是,沮丧的项羽便与美人虞姬在军帐中一同饮酒悲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一夜,项羽完全忘记了他作为楚军统帅的战斗使命,而是上演了一出令人无限唏嘘"霸王别姬"。第二天,当他带领二十八骑残兵冲入重围后,他还对部下说:"我要带领你们三次冲击包围我们的汉军,斩将、夺旗、突围,三胜之。就是要让你们明白,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不会打仗。" 果然,项羽带领二十八骑三进三出,冲击由数千汉军组成的包围圈,斩将夺旗,最后溃围而出,逃至乌江边。当乌江亭长要送项羽渡过乌江,争取将来东山再起时,项羽却说:"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天却无一人生还,我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了。"遂拒绝渡江,自刎而亡。项羽至死也没有弄明白,曾经战无不胜的他,怎么就会败在一个屡战屡败的家伙手里?因而他把失败归于天意,以求解脱。实际上,正是他的性格中缺乏像刘邦那样能伸能屈,屡败屡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特质,所以,他失败了,充当了历史的悲剧英雄,让后人无限感慨地吟唱:"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刘邦之所以能从草根布衣而君临天下,除了他的能伸能屈,百折不挠的性格特征外,他还有一些令常人难以企及的特质。 刘邦能够"忍",忍到能一百八十度地转变自己最初的态度。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军势如破竹地攻下赵、齐之地后,自矜功高,便派人请示刘邦,自己能不能做齐国的假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一看到请示信件,大怒,跳脚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日盼夜盼你来帮我解围,你小子却要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一左一右偷偷地踩住刘邦的脚,附耳窃语道:"我们现今形势不利,无法禁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立他为王,让他守好齐国。不然,会发生变故。"刘邦一听,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重新对韩使骂道:"大丈夫为诸侯,当就当真王,做什么假王!"能如此忍气吞声,瞬间将暴怒化为无形,这种忍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随即,刘邦派张良带着印绶到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齐兵击楚。 刘邦还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怕是无名小卒的意见。刘邦击败项羽后,曾一度定都洛阳,这很符合关东出身的宿将功臣们的家乡情结。当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卒娄敬,因戍守陇西,路过洛阳,向长官提出要直接进见皇帝时,身为九五之尊的刘邦竟然答应了。娄敬穿着脏兮兮的老羊皮袄,在大殿上向刘邦陈述了关中形胜,秦人可用,应在长安定都的方略。 刘邦问群臣,如何?群臣皆反对。只有张良赞成娄敬的建议,并列举了定都长安或洛阳的利弊。刘邦当机立断,接受了小卒娄敬的建议,即日车驾西行,定都长安。并封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有关定都这样一个重大的决策,居然能够接受一个无名小卒的建议,并立即付之实施,古今中外,除了汉高祖刘邦,恐怕再无第二例。 当然,刘邦除了有不同于常人的性格特征外,也有和常人一样的恩怨观念。刘邦年轻时不务家业,还经常呼朋唤友,轮流到几个哥哥家里蹭饭吃。有一次,在吃饭的点上,大嫂远远看见刘邦又带着一帮朋友来了,便使了一个心眼,故意把饭锅刷得嚓嚓响。刘邦何等聪明,知道大嫂不想接待他,搞得他在朋友的面前很没面子,这事始终让刘邦耿耿于怀。做了皇帝以后,他就是迟迟不封大哥家,实在拗不过太公的说情,才勉强封了大哥的儿子一个羹颉侯。他就是用"饭菜刷锅侯"这个难听的名称,一吐当年的怨气。 而对当年有恩于自己的人则加倍报答。刘邦为亭长时曾入秦服徭役,沛县役吏出钱饯行,众人皆出三百钱,唯萧何出了五百钱,刘邦暗自在心里记下了这笔帐。当了皇帝的刘邦在封赏功臣时,特别多封了萧何二千户,并明言这是报答当年萧何多出二百钱之恩。 刘邦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他发明的"狗论"和后世出现的"猫论"就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下初定,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故封赏极厚。众功臣不服,都认为自己披坚持锐,攻城略地,大小战斗百余起,身中枪伤百十孔;而萧何没有上过战场,只在后方持文议论,未曾立汗马功劳,怎么反而居我们之上? 刘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知不知道打猎,知不知道猎狗?在得到众人的肯定回答后,他才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辨认野兽踪迹,指出其藏身之处的是人。诸位在战争中就像打猎时追杀野兽的猎狗,是功狗;而萧何则是发现野兽踪迹,指示追杀方向的人,是功人。再有,诸位都是孤身一人跟随我玩命,多的也不过二三亲属;而萧何却是举族几十口都在跟随我玩命。这样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啊!"刘邦的"狗论"话糙理不糙,大家不敢再说什么了。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庆功。庆功宴上,刘邦让众臣畅所欲言,说说他为何得天下,而项羽为何失天下?一时众说纷纭。刘邦则颇为得意地说:"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我主要是胜在用人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取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一番妙语,说得群臣口服心服。善于总结,也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刘邦出身布衣草根,底层生活的磨砺,让他熟练地掌握了很多驭人的技巧。他之所以能成就大业,除了他能伸能屈,百折不挠的性格外,能成功地用人,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左手铁砂掌,右手棉花糖;赏罚有度,恩威并施,刘邦把"天下"这个陀螺转得轻松自如。就这样,历史最终选择了这个布衣草根出身,却能高唱《大风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