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字的时光已过半许,却从未细细品读这故乡的颜色。故乡的韵;故乡的情,总是赏玩不到十分。今日我打江南走过,总该留一回故乡的‘风姿’,独自赏析一番。奈何,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我达达的思绪只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回想,故乡的记忆里,生活,似乎总在重复一样地格调。‘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成了故乡人传统的‘禀性’。自然,那沿岸的风景,摆设着,忖托一丝不大自然的情调。今日,我有幸打江南走过,江南的烟雨;江南的‘水国之情’,总也要留恋一番。倘若就这样走了,岂不失去了品味陶潜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田园风情的契机。 故乡的山,连成一线,环抱着三方领地,起伏着,有点沟壑,走近些,大概只有几百米的落差。从地面向上数起,群山环抱,宛如一条可伸长的黑链。 可,要论内涵的话,故乡的水,似乎,平增一番别致。那水的清色,连蜿游的小鱼虾米也清晰的很。假如你有兴致,看着周围的山,静下来,聆听鸟儿的叽喳声,也颇有几分纵情山水的闲适之感。涓动的溪流沿着山谷向外流淌,滴落在石板上的清脆声,隐约间可以感受到李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离愁和不舍的思绪。匆忙,我伸出手去挽留这来时的春意,孰不知,风消散了他,留下流逝于长河的烟波,水,静悄悄地,静悄悄地… 然则,江南水的形成与北方的却有所不同。北方的雨,来的比较急,北风吹过,有时还透露一股寒意,尤在冬季,多风而少雨。时常,草木凋得快,空气来得干燥,水分也较稀疏。扫街的在树影下逗留,常会拖着长长的丝纹,这在南面大抵是不常见的。江南却不同,雨,轻轻地来,慢慢地走;南方的风,吹得很柔和,好像在与南方人来一个‘亲切的拥抱’,偶尔倒饬一下,像个顽皮的孩童,故弄着身姿,却是没有恶意的,雨水滋润着的空气也比较清新。就连江南的人,也生长的水灵、美艳,恰如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韵味。相比西汉李延年所作《北方有佳人》中提及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所描绘的场景,少了一些粉黛之色,多了一份淡雅的清俗和柔和之美。 再看,连中国古代的诗仙李白,也曾在江南留下过他的诗篇。一首【忆江南】,道尽了江南风景的秀丽之美。山与水,曲折和绵柔,给予江南人两种独特的情怀,似乎北方的景难以描摹。在江南,即便待在家中,亦或小城人流里的一间小木屋,闲时,泡一杯嫩绿的翠尖,提起窗户,靠着藤椅,摇上一会儿,你或许还能看到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荷塘,甚或可以听到鸟儿叽喳般的喧闹声从耳旁掠过。此刻,人的心是怀揣寂静的。要是碰巧赶上三月的烟雨天,去老街走上一遭,铺满青苔的石板,檐下的风铃,屋角上滴落的雨滴,还有嫩绿的枝桠,顺着百叶窗插满的"小小森林",倒也惹人怜醉。弦上,沿着树的一角,阳光铺着整齐的节拍,一层挨着一层,慢慢地,朝屋的顶端爬去。茶,被搁置在案边的角落,也久时不愿冷却。烟雨如画的江南,姹紫嫣红的,好似带着一方‘水城的灵性’,北的景,恐怕少了那份元素的积淀。尽管我从骨子里肯定北的萧瑟也是情感的,但大抵作为一个江南的人,那份急促,我赏玩的有些缺失。 我想,南国的景致,不仅仅有江南人独有的韵味和柔情,更重要的是这份景致的背后,蕴含的"水乡文化"。富饶的‘鱼米之乡’,山水,更多的是让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恰到了轴心。 争辩是有的,北方人不乐意了,说道,你道江南是好的,难道北方的景,人,就没有值得留恋的。如果硬要说道,我便把它归结于"地域的差异"。北方的景,萧瑟,粗诳,但却不娇柔造作,而这恰好与我们中国人所提倡的"气节"二字不谋而合,北国的景,和它的人事一般,干练、果敢;南方人,尤其江南水乡的人,骨子里矫情,北方人欣赏不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这里有我从小生长的家,最亲的人,若不是血脉和先入为主的情怀,北的景,我是不愿意对他过分的念叨,谁叫南国的景,连同滋生的情,早已在我出生那刻起被烙印上江南人的印记。我的心只能装下南国的情,把最好的时光,赋予这最美丽的山色,让她变成陈年的私酿。 倘若人的生命如同树木一般,刻上了年轮,我愿意在我的心中,让南国成立一个小小的国度,带着南国的情,还有韵,让江南的美,在南方山与水的陪衬下,生成一堆故乡的颜色。 我明白,我是个过客,时光终会带走我的身躯,可我实在不舍这份乡情,如同栓上线的风筝,早已融入血脉,成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