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即将来临,南京大学将面向全体本科生推出50门"DIY研读研究系列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同学们仅是扮演着选课与上课的角色不同,南京大学的DIY研读课从课程设置到开课、授课,全部由学生主导完成。课程采取研讨的形式,每个课堂一般15个人左右。(8月22日人民网) 课程质量是课堂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想提高课堂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课程质量。如果课程质量不高,高质量的课堂就无从谈起。基础教育领域,课堂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质量不高。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大学里。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曾在"2013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发言时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高校教师教学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传授式阶段。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教学模式一直饱受诟病,但却因各种惯性等因素的存在,一时无法改变。他还指出,在国外,课程学分并不很多,一个学期可能只有4~5门课,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思考、写报告,展示他的学习成果。而中国目前的情况与之相反,学生上课的时间很多,思考的时间不多。 如今,南京大学主动改变学校原来的过于刚性的课程管理制度,适应学生自主发展需求,推出多样化的"DIY研读研究系列课程",对破解上述难题做出了积极探索,堪称因势而新之举,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参考。 从南京大学学生会发布的《2017秋季学期"悦读经典计划"DIY研读研究课介绍及选课说明》看,"DIY研读研究课程"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教授由同学邀请,邀请为同学们所欢迎的、水平高的资深教授;二是上课内容由同学与老师商定,学习内容为同学们所感兴趣的;三是上课形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基础巩固与学术探究、老师授课与学生研讨,自成一格。 比如,《左传》研读课,招收学生15人,学生邀请的教师是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兴无先生。具体学习过程是,鉴于与研读《左传》相关的学习内容较多,老师侧重讲《左传》,老师给出的指导意见是,学生可在暑假阅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并把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作为参考书。研读过程中,老师不多讲也不少讲,而是针对学生要了解的问题,遇到什么讲什么,且以学生自己看书为主,突出了学生自主研读的性质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这样的DIY课程,更大限度地发展了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也为南京大学"三三制"课程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模式,同时也为大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示。 所谓"三三制",是指通过"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培养阶段,以及"学术专业""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拓宽成才通道,给予学生多样化培养。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于2009年9月起正式实施,并荣获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南京大学推出的"DIY研读研究课程",赋予了学生自主研读、邀请教授指导、共同建构课程、提高课程质量的权利,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DIY研读研究系列课程具有基础性、学术性和发展性,可以作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衔接的过渡课程,既有利于本科生学术基础、学理素养的养成,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索兴趣与学术研究素养。可见,"DIY研读研究课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借鉴。 课程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基本构成,也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南京大学的课程改革自成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DIY研读研究系列课程"的效果和前景也值得期待。